人生的真,即人生的真实,讨论人生的真,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人生?就是要从人生的实存中求出人生之“是”,也就是要揭示人生实存所蕴涵的本质。而关于人生本质是什么的结论,本身就包含着人生的使命和理想,这就是要进一步讨论的人生的善。真是善的基础,善是真的升华,即按照应该的要求,使人生的存在和未来的理想相统一。
荣誉和舒适是难得同床共眠的。
——[英]托·富勒
人生的善要回答的问题是:人生应当怎样?或者说:人生应当是什么?这里主要讨论人生的理想、人生的道路、人生的价值问题。卡耐基认为:人生的理想和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实现人生本质的方法和方向,而方法和方向的统一,就是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人自从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就有自己的思维意识,对自己的过去进行追忆,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设想,从而人的理想也就慢慢地产生了。
人生理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生实存发展趋势的反映。所谓理想,就是人对未来生活的推理和设想,以及实现的手段和方法。它的形成,在人的头脑中是一个想象过程。所谓想象过程,就是人脑按照不同的需要,把实存的人生条件和发展前景加以理想化,借以得到一种有待实现的理想人生模式。这个过程一般要经过四阶段,即反映、评价、升华、整合。
人生理想在个人头脑中形成的第一个阶段是反映。这就是人在生活实践中,首先产生对生活现实的感觉和知觉,有了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形成对实存人生的图景。在这种人生图景中,有价值的和无价值的东西尚未加以区分,应当存在和不应当存在的东西混在一起,因此还没有理想的东西和现实的东西的区别。例如,一个人在他没有对自己的实存进行认真思考之前,只是从直感上意识到自我的生存和活动,而没有感觉到哪些东西对自己是有利的,应该发扬和保留,哪些是不应当保留的缺点,自己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时他对自己的实存还只是反映,作为一个自在的人感受着。这就是一个还没有形成理想的人,可以说,这是人生的一种混沌、不自觉的状态。不仅对自身,对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生活等,也都是这样,在人脑中对自己的这些生活还只有反映,而没有去考虑这些生活应当如何和不应当如何。但是,这种状态对进一步形成理想却是必要的基础。假如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实存连这种感受都没有,那么就很难形成符合自己的理想。
评价阶段对人生理想的形成具有关键性的评价,就是人脑通过理性和情感作用,对反映在大脑中的各种认知和感受,进行价值评价,区分出有价值的东西和无价值的东西,应当保留的东西和应当抛弃的东西。这样就在原来浑沌的反映中有了好坏、美丑、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区分,同时也在心理上激起了“应当如何”的启蒙意识,使人进入形成理想的自觉阶段。这种状态可以说是一个人从自在状态向自为状态的觉醒和过渡,所以它是关键阶段。
把评价看作理想形成的关键阶段,还因为评价的恰当不恰当,正确不正确,从而影响形成的理想是否与现实相符合。如果对反映实存的认知和感受作出了过高的评价,即不恰当地估价了其中有价值的和应当保留的东西,那么进一步形成的理想图式就会受到影响;反之,也是一样。这里要特别注意情感评价的作用,必须与理性的评价相结合,才能保持稳定和恰当。卡耐基认为,如果把评价仅仅看作情感的好恶,就很容易使评价不冷静、不稳定,从而影响评价的恰当性和正确性,从而影响理想是否能够实现。
例如,一个人对自己家庭情况的感受,从理性上发现夫妻关系不够和睦,缺乏家庭义务感,经济收入方面也入不敷出,有些困难,从情感上对家庭的现状有些不满意,而极想改善家庭的现状,于是就通过思考、分析,区分出夫妻关系上应该保留和发扬的方面和应该克服的方面,找出有利于增长经济收入、节约开支的条件和不利于经济收入和节约开支的因素。这样就为进一步改善家庭状况,建立一个理想的家庭准备了关键的评价基础。
我们在荣誉中崛起,在骄傲,中沉沦。
——[英]爱·杨格
人脑对人生实存进行价值评价如何,从社会条件方面说,固然要受到社会价值观念和标准的影响,但最重要的是评价者的主观因素,包括理智和情感两方面的状态。人脑不可能摆脱社会价值观念和标准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只有通过评价主体的认同,才能真正起作用。这就是说,主体在进行评价时是主动的。这是人在形成理想过程中的主体性的表现。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情感和情绪的作用。在评价过程中,理智对现实生活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人生之事常常听从感情的支配,在评价时常常让情感占主要地位,特别是对家庭生活更是如此。当评价主体以一种愉快的感情为内在状态进行评价时,往往使评价倾向趋同,形成理想图式。当评价主体心情不好时,常常使评价倾向殊异,发生互不相让的对立情绪,使理想图式也互相对立。也正因为情感对评价的这种作用,所以评价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往往现状不好也很满意,一家日子过得和睦幸福,有时即使现状很好也不满意,不知怎样生活才好。
人脑想象过程的第三阶段是升华。所谓升华,就是人脑通过评价之后,对肯定和否定的判断、情感、情绪等作出选择,抛弃那些该否定的判断、情感、情绪,保留那些该肯定的判断、情感和情绪,这时就在对实存的反映、评价基础上,形成了理想意识。这里的选择就是精神的升华。因为它在善恶、美丑、肯定否定之间,作出自己认为正确、恰当地选择。这种选择决定,集中地表现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理想意识的倾向,也表现出一个人的意志和情操。
这种升华过程,在每个人的意识中是经常进行的。例如在对社会现存状况的评价中,大多数对改革报有美好的愿望,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努力劳动和工作,公正廉洁,助人为乐,但是也有贪污受贿、假公济私、损人利己、坑蒙拐骗、甚至行凶抢劫、杀人越货等丑恶现象。卡耐基认为,一个追求进步的公民,在经济认知和评价以后,就会在头脑中作出善恶、美丑抉择,形成善美的理想图式,从而使理想意识得以升华。
但是,这种升华也是有相对性或多元性的。由于在升华过程中,支配升华过程的价值导向不同,形成的理想意识也有所不同,从同一实存中可以升华出几种不同的理想图式。无论对自身理想、家庭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都可能产生几种不同的理想图式。有时从这些图式中可能产生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图式,有时也往往几种图式并存,互相参照,直到随着生活实践的发展得到实际的取舍。这就是所谓最后的整合阶段。
最后的整合阶段是对理想意识的综合,最后确定一种比较完整的理想。这是整个想象过程的结束或总结。经过这样的整合,在想像过程中产生的理想片断、局部的、并列的理想图式,经过自己的整理,选择一种正确的、完整的理想。
理想在经过四个阶段形成后,是否就是人生理想的确定呢?理想形成的过程是否就此结束了呢?从头脑活动的过程来说是结束了,但是从人生全过程来说,还没有完结,甚至可以说只是开始。
巨大的荣誉是沉重的担子,而人们又把嫉妒加在里面,所以,一个人不得不担起两副担子。
——[英]本·琼森
卡耐基按照人类生活的主要方面、阶段划分人生理想。人生理想亦即理想人生。人生有几个主要方面、几个主要阶段,人生理想也就应该有相应的划分。但人生方面和人生阶段两者很难同时照顾,很难同时作为划分人生理想的标准,因此只能大体兼顾,而不能绝对符合。这样说来,人生大体可以分为个人生活、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生活四个方面,因此人生理想也可相应地分为自身理想、家庭理想、职业理想、社会理想。
所谓“自身理想”,是指个人自身完善的理想,包括知识、能力、品德所能达到的完善程度或最佳状态,也包括举止形象的完美。前一方面可概括为人格完善,后一方面即是外表完美,内外两方面统一就是人的自身理想。所谓“家庭理想”,包括正当、和睦的家庭关系,也包括丰富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家庭关系主要是亲子关系、夫妻关系、长幼关系,以及主辅关系和比较近的亲戚关系。经济、文化生活也称为“致富术”。所谓“职业理想”,就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自己在工作所到的水平和指标,以及自己承担的职业责任,包括职业工作的性质、内容、环境条件,以及报酬和社会荣誉等。至于“社会理想”,包含的内容比较复杂,其中有作为政治团体和政党成员的政治理想,有国家公务员的社会政治理想,也有一般社会成员的社会理想,还包括作为人生理想基础的社会经济理想。或者概括为:经济理想、政治理想、法律理想、伦理理想、艺术理想,以及一定范围的社会理想等。
那么,人生理想能否成为社会普遍承认和接受的理想呢?每个社会成员又是怎样作出自己理想的选择的?这就涉及理想认同、价值取向问题。人生的理想与现实不同,它是人们对未来生活向往和追求,这种追求,有群体的,也有个体的。就一个社会来说,形成社会性的理想模式,是全社会共同创造和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就个体来说,却不能靠自己的头脑创造所有方方面面的人生理想。
卡耐基认为:有些理想要由自己创造,有些理想就能由个人自己创造,而必须和他人和社会的理想结合起来。对个人来说,这就要靠理想认同的水平和理想取向的智愚。
理想认同是指个人对他人或对社会所提出的理想模式的接受和趋同。理想认同与理想创造不同,后者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认知和想像,从自己所处的现实条件中提出自己要追求的人生理想,而理想认同则是要接受、采取他人或社会所创造的理想,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对于个人的理想形成来说,认同也不同于认知。认知是指发生在理智认识层面上的活动,并不涉及感情好恶和价值评价,或者说态度上仅守价值中立。认同则不仅发生于理智认识的层面,更要深入到情感、价值评价和态度的层面;不仅有对事实的认识,而且也渗透了自己思想感情。因此,认同与认知属于不同的范畴,应加以严格区分。
区别理想认同与理想认知,对人生理想的确认和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一个人可以认知某种理想,但不一定就认同此种理想。一个人道主义者可以认知专制主义理想,但不会认同专制主义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一个自由主义者可以认知婚姻义务,但一般不对这种婚姻方式认同。一个理想主义者可以认知功利主义职业理想,但在正常发展的条件下不会对功利主义职业理想认同反过来也会是如此。认同要有认知的认识基础,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会产生认同的。所以说,认知不能代替认同。认知要有清楚的判断,而认同更要有丰富的经验和主观的判断。
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法]柏格森
对于人生实践来说,认同更具有决定意义。由于人生离不开理想,而个人进行理想创造的能力又有限,所以人们必须通过理想的认同才能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这就是说,理想的认同对于树立个人理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对认同的理想一般不与社会理想相矛盾。事实上,个人的理性思考、价值取向等具有社会性的心理活动,就是建立在理想认同基础上的。
如果一个社会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对共同理想的认同,就可以形成以这种理想认同为基础的统一意志和统一实践,而个人就会对集体的目标、决策采取一致的、积极的态度,为实现集体的理想而不惜一切代价。反之,如果一个集体中没有形成大多数人的理想认同,这个集体就不会形成统一意志、统一行动,集体的事业就不会成功。如果个人没有对集体理想的认同,就会疏离集体,思想不合拍,情绪不协调,行动不合群,那么集体也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卡耐基认为:理想认同是确立人生理想的主式,但是并不是每个人的认同取向都相同。由于人们的利益要求不同,理想认同也不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理想的认识也会不同。有可能在前一个时间认同的理想,现在持有相反的心理;也可能前一段认为不合现实的理想,现在看起来比较符实。各种理想认同之所以不同和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其价值取向各不相同或发生变化。
中国古代有个成语“朝三暮四”,说的是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猴子,帮他做些体力活。他每天早晨给猴子三个栗子吃,晚上给四个。猴不高兴,就消极怠工。后来他改变主意,早晨给四个,晚上给三个。于是猴子大为高兴,很快乐意为他的主人效力。人们解释这个故事对,都说这故事是说再精明的猴子也精不过人,朝四暮三与朝三暮四,都是给七个,颠来倒去总数没变,结果猴子上了当。其实不然。猴子对于栗子并不在于认识数目,而在于满足需要。如果需要得到满足,他就会高兴,反之就不高兴。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都是两种需要的方式,也是两种生活理想和价值取向。喜欢哪一种,对哪种生活理想认同,取决自身的需要,所以猴子自然有精明之处。
其实,人的理想认同也有类似情形。同样的生活内容,方式不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生活理想和价值取向。有人追求平稳的职业生活,有人追求流动较大的生活;有人喜欢一家老少几世同堂的大家庭生活,有人比较喜欢分家单过的小家庭生活;有人偏重独善其身,有人偏重兼善天下,如此等等各不相同。至于偏好艺术还是偏好技术,喜欢从政还是愿作学问,这都需要根据自己的理想而定。从有限的意义上说,人各有志,不可强求。理想认同是多元的,价值导向也各不相同,每个人的理想不会完全相同,只要各个人的价值导向,不违背社会进步的价值目标和基本原则,就应当允许个人理想认同和价值导向的自主和自由。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自由的生动活泼的社会生活局面。
在人生实践中,作出明确的、正确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取向,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并不是从人生成就能够作出判断和选择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有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之分,也有在这一方面明智,在另一方面糊涂的;在一个时期明智,在另一个时期糊涂的。马人们宁愿把荣誉给予死人而不给活人;因为死人退出了竞争。
——[法]普吕
多姆克思和恩格斯在二十多岁时,就明确树立了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并且提出了完整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毛泽东、周恩来也是有青年时代,就立下了振兴中华、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理想,并且提出了理论和行动的纲领。爱因斯坦十几岁时就确立了献身科学的伟大理想,二十来岁时就创立了实现科学革命的相对论,至今他的理论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验来看,都是在所有科学结论中最接近真理极限的。相比之下,我们都是后知后觉,甚至还是不知不觉的愚人。即使不谈这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理想,就一般家庭理想、职业理想面言,也还是有相当数量的人处于后知后觉、不知不觉的状态。如果你去到落后的、偏僻的农村,就会发现有许多从未出村的妇女、老人,他们只知道自己的吃穿、儿女和家庭,再大范围也可能知道本村,在他们的视野中,社会变得狭小,其理想只能是养家糊口而已。所以,可以说确定了人生理想目标的人比那些没有理想目标的人,起步时已经领先,其成就和人生价值有很大的差距。虽然不能实行“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的原则,但总得承认能够创造或认同高尚的价值理想,对创造人生价值起着很大的作用。
肯定理想认同,也就有理想变换问题。理想既然是人的头脑创造的,不同的理想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因此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境况中,就会有不同的理想认同和价值取向。理想变换,就是指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境况中所追求的理想的改变。这种改换可能涉及自身理想、职业理想,也可能涉及家庭理想和社会理想。所谓“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就说明人的理想受着境况的严重影响。当然这里也有不变的节操,即为善,兼善或独善其善不变,所谓“国有道不变塞,国无道至死不变”,就是变中之不变。一个人的理想就同一个社会的理想一样,有占主导地位的、相对稳定的人生理想,也会有各种具体理想认同和价值取向的变换,重要地在于把握住正确的方向,采取恰当的变换方式,一切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过,理想变换不能是主观任性的,如果不面对客观现实,不正视自身的条件,那样做不但无助于人生的进取,还会发生长期性心理冲突,使行为选择举棋不定,事业上很难取得很大的成就。
卡耐基认为:人生理想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人生目的问题。理想就是对未来目的和目标的合乎规律和需要的想象。人生首要之事在于确立正当的、高尚的理想,也就是要确立正当的、高尚的人生目的。理想和目的两个词,在世界多种语言中都是同义词。理想就是对未来目的的意向,而目的也就是对具有实现可能性的目标的预想。美国医生莫尔兹说:“理想即寻觅目标的思维。”人生也就是为实现其目的而不断努力奋斗。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生与禽兽生存的区别就在于有无目的;善人与恶人的人生的区别就在于有无正当的生活目的;伟人与凡人的人生的区别就在于有无高尚的生活目的。
人生目的不是在人性中先天就有的。人一生下来并没有什么先入为主的人生目的,一切目的都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人的理性、思维能力的形成,认知和想象能力的发展,使人不但能够反映自身和外部世界的需要,而且能够根据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可能性,来预测未来的理想目的,确定要达到的行动目标。所以,人生的任何目的都是根据需要和可能提出的,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产物。
人生的活动是极其丰富的,其目的也是多层次、多种类的。人生从童年、青年、中年到老年,有贯彻一生的、逐渐明确和坚定的人生目的,也有各个阶段上的特殊目的;有与人生理想相一致的各个方面的生活目的,也有更具体的行为活动目的。人生实践中的各个特殊目的和具体目的,都是符合人生根本理想的,而人生的总的理想就是通过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各个具体行为活动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过程就是一个目的系统活动和实现的过程。
人们通常希望受人尊重甚于希望被人喜爱。
——[意]莱奥帕尔迪
人生目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上,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作出多种类别划分。对于人生的哲学思考来说,卡耐基采取下面这种划分是适当的,即把人生实践中的目的划分为最终目的和中间的目的,主要目的和次要目的、较远目的和较近目的、自为目的和派生目的这样四大类。
所谓“最终目的”,也可称为最后目的或根本目的,就是经过一切中间过渡阶段和环节而达到的目的。简而言之,也就是人生努力实现的最终目标。对于个体的人生过程来说,也就是一个逐步实现目的过程。就人生这个系统来说,它是目的本身,而不是其他目的的手段,也不是向另外目的过渡的环节。就是说,它是人生过程的终结和自我实现的最后限界。卡耐基认为,每一正当的、高尚的人生目的,都是一种理想的至善,一种“完成”、一种“圆满”。因此,人生的最终目的也可以在正值意义上理解为至善或完善。所谓“中间目的”,就是作为中间环节的目的。它自身是目的,但从全过程来看,它又是最终目的的过渡,对最终目的实现起着促进作用。如人生各阶段的特殊目的,就它所属的阶段来说,是那个阶段的生活目的。但追求它的实现并不是最后目的,最后还是为了实现人生的目的。当然其他所谓各个生活方面的目的、各个具体行为活动的目的,也都具有中间目的性质。
卡耐基说:人生就像一辆直达火车,最终目的就是火车的终点站,各个阶级的特殊目的就像始点站和终点站之间的小站。每个小站的目的和作用都是使火车到达终点站。
所谓“主要目的”,就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占主导地位的目的。从行为决定上说,它是足以使人去为它而行动的目的。如果单就它还不足以使人作出行为决定,并付诸行动,还必须有其他目的相并提出才足以作出行为决定,它就不是主要目的,而是次要目的。这当然是依据具体情境而定的。例如,如果你想去职业介绍中心去选择一种你所理想的职业,同时又想去学校读书,或者还可以在家摆小摊,做个小买卖,这些生活目标都摆在你面前,哪一个是你的主要目的呢?这就要看你的生活需要、人生理想和各种条件所提供的可能。如果你想赚一笔钱,然后再去求学,那么摆摊赚钱这个目的,就成为足以使你行动的主要目的,其他都是次要的。当然,主要目的和次要目的地位随着外界条件变化,也在不断变化,前阶段是主要目的,现阶段可能是次要目的,前阶段是次要目的,也可能成为现阶段的主要目的。
较远目的和较近目的,是从自他关系和实现的时间上进行划分的。较远目的是超出自身需要范围的、在短时间内不会实现的目的。如与人生社会理想相一致的目的,要完成某项科学研究、技术发明,或要建立某种从政功业等,都属于较远目的。人生目的对青少年来说也是较远目的。对中老年人来说,从超出自身需要范围的意义上说,也可以说是较远目的。与较远目的相对而言,较近目的就是属于身边生活需要的,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实现的目的。如果把较远目的看作“从其大体”,把较近目的看作“从其小体”,那么前者就是通过理性思考,从长远的观点出发,也就是远大理想;后者就是屈从耳目之官的欲望,满足自己眼前需要的狭隘目的。
对滥用荣誉和世人的虚荣抱怨得最响的,正是那些最渴望得到荣誉的人们。
——[荷]斯宾诺莎
自为目的和派生目的,是指行为本身直接的目的和通过该行为要达到另外某种间接的目的。例如,你到书店去买一本讲人生哲理的书,直接的目的就是要看这本书。这就是自为目的。这个行为的目的就是为它自身的活动的。如果在此之外还有另外的目的,想借助这本书的启发和资料,自己写本书,或者给某厂职工作一次关于人生理想的报告,这些目的就是派生的目的,或称“产生行为的目的”。
目的和目标有联系,也有区别。目的和目标都是人们努力实现的一种愿望。具体目标是具体行为的归向,人生目的也是人生的归向。从这个意义上说,目的和目标同义,有些可以通用。但是,仔细区分,二者并不等同。目标是目的的具体化、特殊化,是既定的目的,预想的对象,或者说是目的地。而目的则是一种意向、意图。一般来说,目的总是以某种目标的形式出现的,它在实践中就表现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人是为一定的目的而生存和发展的,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无目标的行为无异于无目的的行为。目的和目标作为人生的理想,正是人之为人的本性,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卡耐基认为:在人生的一切目标中,经过理想认同而确立的起主导作用的人生目标,就是人生价值目标。价值目标首先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这种社会定向,在经济长期酝酿、选择,经过社会大多数成员的认同之后,就成为全社会普遍的、占主导地位的价值目标,成为个人理想选择的主要定向。在我国现阶段,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就是全社会的价值目标或共同理想,也是每个有觉悟的中国人的人生定向的基本标准,它是每个公民共同的任务。在中国现阶段,要实现爱国、治国的理想,就是要把中国建设好,为一个富强的、民主的、文明的伟大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而奋斗。
每个历史时代都有与它的时代发展方向一致的价值目标,个人的理想应该与时代的发展方向相一致。时代的价值目标作为历史使命,是个人所不能自主、不能不遵从的“社会命令”。个人的理想虽然要自己来建立,但它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则是客观的,是时代所赋予的。因此,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在确立自己的理想时,都要考虑到社会使命和共同理想的认同。做人有做人的使命,人生才有内容,才有意义。没有确定的使命,人就等于碌碌不为的活着。可以说,能否自觉地、正确地把握时代的价值目标,履行自己应当履行的使命,是贤能之士与愚蠢之人的分水岭,也是一个人的责任意识是否成熟的标志。卡耐基认为,一个成熟的人,总是在自觉地把握时代价值目标的前提下,根据自身能力、环境条件、社会需要,来确定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并努力去实现既定目标,而不是违背时代精神,自以为是,甚至逆时代潮流而动,就会被社会而淘汰。这就是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正确理解。
人才成功的经验表明,人生的成就要有多种因素和条件,但是归结起来不外这样三条:第一是理想目的的确定;第二是实现目标的努力;第三是明智切实的方策。这三种之中最重要的就是理想目的即价值目标的正确选择和确立。卡耐基认为,价值目标的坚定和正确,使人们有了正确的努力方向和前进的动力,也是成功的利器,没有它任何天才也会徒劳而无功。“人生在世,会当有业。”“会当”就是应当,“有业”就是建立功业,完成人生使命。价值目标从根本方向和路线上,给人们提明了“应当如何”的人生取向,并激励人们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因此,任何一个严肃地对待人生的人,都不应当否认或贬低人生价值目标的重要性,不能笼统地把价值目标看作人生的文化心理包袱。
业绩是一切,荣誉不足道。
——[德]歌德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抱有某种执意追求的生活目标。或者要学习和掌握某种技术,或者要得到尽可能多的经济收入,或者要在某项活动中争取最高的荣誉,或者要在招聘竞争中取胜,得到某种职位和权力,或者要帮助他人和集体做好某件事情。
在这些具体的行为目标后面,隐藏着一种支配这些具体选择的精神支柱,即价值目标。价值目标作为人生行为活动的总评价标准和调节机制,保证各种具体行为目的和特殊阶段行为的目的的一致性。它像一种定向器,指导和调控着人生活动的整个目标系统,使人们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对于一个自觉的人来说,他的每一具体的、切近的目的,都会与他的价值目标相一致。价值目标可以使人产生深沉的激情,坚强的意志,勤奋的行动,乐观的情绪,高尚的行为。可以说,价值目标决定着一个人一生成就的大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人生过程中,许许多多具体的生活目标固然重要,没有具体生活目标的追求和实现,人生就失去了具体内容和乐趣。但是,如果不注重人生的价值目标,人生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有些人正是由于远离人生价值目标而不求进取,庸庸碌碌。当他回头冷静检定自己的人生时,他就会发现自己正是在人生的主要目的、长远目的和最终目的上失败了,给自己造成巨大的损失。卡耐基曾经给傻瓜下了一个定义:“傻瓜就是那种为了无价值的目的而牺牲有价值的目的的人。”这个定义对人生有深刻的启示:不要当人生价值目标上的傻瓜,要做智者。
怎样确立人生目的和目标,这要看个人的理智和认同能力,要根据自身的条件。确定人生目的或行为目标,是人们成熟的一大重要标志。一般来说,远大目标的确立价值要高,虽然最初只是一个远景,具体的阶段目标会使其更加丰满。具体的阶段目标也有助于远景目标的清楚和确定,在实际行动上可先近后远,注意目标的可行性。
实现理想目标是一个过程,如登台阶,要经过许多中间台阶才能最后实现。这就是要把理想目标划分成若干小目标;把远期目标划分成许多近期目标。每完成一个近期小目标,都会向长远的大目标靠近一步。就如写一本书一样,把一部二十万字的书分成十章,每章写两万字,再把每章分成四节,每节写五千字。如果每天计划写一千字,那么一本二十万字成书的理想目标就划成每天一千字的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都是向完成全书迈进一步。这样,每个目标的完成,就会给人一种满足感、踏实感,同时也会增强实现长远目标的信心。一般来说,大多数目标,都需要经过各种不同的步骤,整个人生目标,要有步骤、有计划的去完成。因此,掌握划分和缩小目标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根据一般经验,不宜死定达到目标的期限,因为实现目标的过程往往会遇到外部条件和主观心理的变化,不能自主。重要的是努力拼搏,专心致志,力争达到目的。
在讨论了理想的形成、理想的认同,以及目的和目标的问题之后,还有一个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常常是人生过程中最难解开的心理症结之一。
沿着撒满鲜花的道路前进是得不到荣誉的。
——[法]拉·封丹
本来在客观世界中,或者说在世界的本体领域,并不存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切都是作为实存而存在的。卡耐基认为,理想与现实的分离,只是在人生领域,在人的主观世界才发生的,实质上也就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客观不符合的矛盾。如前所说,客观世界作为实存,是包含着差别和矛盾在内的。对于事物内在差别和矛盾,通过人脑的认知和想象,就在人的主观意识中形成理想,于是就发生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问题。
显然,理想的形成是以现实为根据的,是现实发展的条件和主观要求的统一。卡耐基认为:理想来自现实,现实中孕育着理想。但是,理想是通过人脑主观加工过的,集中了现实中有价值的、有前途的东西加以整合形成的,因而理想一般都要高于现实。特别是科学的社会理想,达到了对客观世界内部矛盾的规律性认识,能在事物发展的总体上、在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上把握事物的发展和人生的未来,就更是引导现实的旗帜,征服现实的力量。
因为理想和现实是必然联系的,所以在人生过程中所建立的各种理想,都必须以现实为基础。脱离现实的理想必然陷入空想,不仅没有立足的根基,而且是永远不能实现的。有些人的理想往往超过客观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把幻想看作真实的理想,或者把将来才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作为现时的理想,离开了现实的条件和人生实践,因而不能达到目的,不现实的理想往往使自己困惑之中。
卡耐基认为:人生理想的确立和实现,最有害的莫过于把它放在一厢情愿的幻想、空想的基础上。
而幻想和空想,是最容易破灭的。但是,另一方面也不能把理想和现实等同起来,把理想归于现实,消融于现实。实际上,把理想归于现实,就是取消理想,实际上也取消了人们前进的动力,其结果或对现实昏然粉饰、随波逐流,或者与之同流合污。由此可见,不能因理想是有价值的、完善的,就只去赞美理想,蔑视、诅咒现实;也不能因现实是实在的,理想只是将来的设想,就认为理想只是虚幻的,因而摒弃一切理想。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打开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的心理症结。
这里需要注意,所谓“现实”,并不就是直接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也不等于实存。现实的东西比现象和实存更深刻、更广泛。在现实中包含着事物的本质和实存,它是本质和实存的统一,因此现实是理想的依据,同时也是理想是否能够实现的决定性因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卡耐基说“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就是说,凡是现实的都是有其存在的根据和理由的,而凡是有存在根据和理由的都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实现。把现实看作表面现象的堆积,是肤浅的识见。哲学的思考要求深层的探索,透过现象找到本质从现实中提炼理想,并紧紧把握实现理想的根据。
什么是正确的、真实的理想?正确的、真实的理想,就是具有可实现性的理想。
卡耐基认为:有现实根据的、合理的理想是可以实现的,因而是正确的、真实的。这就是说,理想是否真实,不仅在于它是否符合现实,而且在于它是否可以通过实践而转化为现实。人生的理想不同于一般客观知识之处,就在于它不是通过观察证实是否符合现实,而是需要通过行动是否可以转化为现实,是否可以得到实现。一般来说,凡是能够转化为现实的就是真实的、正确的;凡是不能转化为现实的就是不真的、不正确的。因此,人生理想作为实践的真理,具有多元性,而不像自然科学真理只具有一元性。当然,人生理想的多元性,并不是任意多元的,而是有限多元的。因为产生理想的根据有限,实现理想的条件也有限,因此理想并不是任意多元的,空想、幻想的东西不能实现。
世界荣誉的桂冠,都用荆棘编织而成的。
——[英]加莱
理想从可能转变为现实,是要依据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的发展的,并不是凭空设想的。一般来说,在现实中具备了发展根据和条件的,这样,理想一般是可能实现的。但是,并不是在一切情况下都能充分展开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提供发展的一切可能性。从可能性向现实性的一个决定性条件,就是人的主观能动的实践,是要为实现其理想而付出代价。卡耐基认为,现实与理想的因果联系是以实践为中介的实际联系,不经过实践这一环节,现实与理想之间不可能发生因果联系,实现由因到果的转化的。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人们对实践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不可能百分之百的认知,由于主观条件也可能因不同的情境而有不同程度的发挥,因此人们对理想实现可能性的把握,也只能是近似地达到准确或“有把握”,但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实现。就是说,理想的实现只能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因此,任何实现理想的实践,都带有一定的预测性、探索性,因而也都具有一定的冒险性。因此,在我国社会改革的历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很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就是探索,就是冒风险,也不无道理。
从人生的哲学思考来说,实证主义和浪漫主义、经验主义与理想主义之所以错误,根本原因就是不能摆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把理想与现实割裂、对立起来。就实证主义与浪漫主义来说,前者只承认现实存在的事实,而无视理想,不能以理想指导自己的行为。因而也不能把理想转化为现实;后者则只看重理想转化为现实。就经验主义与理想主义来说,前者死守单一的、狭隘的经验,以为只有自己的狭隘经验的理想是正确的,其他一切都不可信,经验主义的理想往往不能正视客观现实。后者则把理想当作任意的主观创造,反对任何经验根据,认为人的本质是绝对自由的,理想的追求也是绝对自由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我设计成为他们想要成就的人,因而使理想变为空想。这种对待理想与现实关系的片面性,只有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上,辩证地理解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才能得到解决。
从人生的实践来说,要克服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片面性,提高理想转化现实的可靠程度,就必须掌握三个条件:第一,必须使理想成为有现实根据的、合理的理想,不能毫无理由,毫无根据的设想。第二,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把理想付诸实践,使意志自律和实存的他律统一起来。第三,要根据对客观、主观条件的认知,找出正确的实践途径和方法,设计可行的计划和方案,为理想转化现实提高条件。
当预定的理想付诸实践之后,便可以产生出实践的结果,在生活中创造出新的现实,即人化了的现实。如果实践正确,结果就会与理想相一致;如果实践错误,结果就会与理想不一致,以致事与愿违。然而,实践的结果与理想的图式完全符合的情况是很少实现的。偏离和错误是常有现象。重要的在于及时检验理想,修正计划,使自己的理想和现实条件有机结合一起,采取更佳的实施方案。
在对待理想和现实的关系问题上,还应当强调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卡耐基认为,生活态度是决定人生的主观因素,对理想是否能够转化为现实起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人的人生选择是成功,还是失败,可以说生活态度决定了一半。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取决于用什么精神去把握现实。事实证明,凡是生活高效率和大贡献的,无不与他们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相联系;反之,消极、悲观的生活态度,必然使人生低效率,事业上很难取得大的成就。
若把黑白和善恶放到一处,相形之下,彼此才可见得分明。
——[英]乔叟
乐观与悲观,表现着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绪。这里包含着理智的方面,也包含着情绪的方面,以及两方面的相互作用。
从理智的方面说,乐观与悲观,都是对人生的一种“观”,包含着对人生理想目标和实现理想目标的条件的看法、洞见。人生活动要有理智的指导和主宰,没有理智的指导和主宰,就会造成盲目的行动。如果人生活动是在正确认识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基础上,洞见理想目标实现的必然性,就会增强实现理想的信心,对生活抱着乐观的态度。反之,就会失去信心,产生悲观的生活态度。所以,理智判断或洞见的正确与否,对人生态度如何具有决定性作用。
从情绪方面说,乐观与悲观又都表现着人生的一种“情”,体现着人们对待理想目标的情绪和情调。情绪直接影响着人生态度,往往比理智更活跃,更有力,但是也因此而不如理智的作用更稳定,更持久。如果没有理智的判断和洞见,单纯的情绪就是盲目的,忽冷忽热,时悲时喜,这些都是不应有的人生态度。从这种意义上说,即单从情绪的乐悲上说,乐观与悲观都可能错误。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的态度应当是冷静思考,正确判断,保持清醒的头脑。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悲观与乐观的基础是理智的判断和洞见,而不是情绪的忽高忽低,实质上是指理性,而不是指情感。情感、情绪,只是理性态度的表现,在情绪和情感的背后,还是理性的认识。所以,不能只从情绪、情感上分析乐观与悲观,得出两者都不可取的结论。当然,也不能忽视情绪的作用。
一般来说,乐观与悲观是与人们对理想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的认识相联系的。一个现实感很强的人,能够根据对现实的深入观察和思考,正确分析实现理想目标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认清理想目标实现的真实可能性和必然性,就会对未来的前途充满信心,对生活抱着乐观的态度和高亢的情绪,努力把自己的理想转化为现实;或者创造条件使根据不足的可能性变为有充分根据的真实可能性,力争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这样的人是真正的乐观主义者。他的乐观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对现实的科学分析和理想的预见基础上的。他的理想就是有把握实现的明天的现实,他之所以能够乐观,从客观方面说,在于他所要实现的理想目标是根据现实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是与社会的发展趋势相一致的;从主观方面说,他清楚地认识到现实的要求,自觉地把现实要求作为自己的使命,并充分掌握实现理想、完成使命的条件,因而能够以极大的热情和毅力去完成使命。当然,一个乐观主义者,在生活中也会有悲哀、痛苦,但是他决不为这种情感所左右,决不悲观。而是用理智驾驭情感,把悲哀和痛苦变成奋起拼搏的力量。
悲观主义人生态度,常常不能正视客观现实。悲观主义有时表现为夸大个人的主观能力,盲目地满足于美好理想的设计,有时表现为夸大客观条件的决定作用,消极地看待现实条件中的不利因素。前者往往表现为在理想与现实撞击失败而感到失望时,从而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后者往往是面对人生艰难,生活痛苦,以为人生就是痛苦。对于这种人生观的哲学论证,就是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海水是最纯洁的,又是最不纯洁的。对于鱼,它是能喝的,有益的;对于人,它是不能喝的,有害的。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采取悲观主义对待人生,是一个人找不到科学的人生理解的结果,也常常是在人生实践中遇到苦难而不能摆脱的心理反映。但悲观主义不但不能使人正确理解人生,反而心理负担加强,在自己的行为活动会更加消极,加速悲剧的人生过程。因此,要正确地认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把握现实,创造有意义的人生,就必须克服悲观主义人生态度和消极情绪,认清历史使命和生活目标,清醒、理智、坚定、沉着,始终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实现理想的人生。
卡耐基认为,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有真正的、正确的理想,只有有了真正的、正确的理想,才有明确努力方向和前进的动力。在前进的道路上克服重重困难,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力争实现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