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就用心理学
● “讨厌”和“喜欢”都会膨胀
一般人都有一种倾向:即使某个人只有一点点令人讨厌,但你渐渐会觉得他越来越讨厌,整个人都很讨厌,看他做什么都不顺眼。这种心理现象有一个专业名称,即“喇叭效应”。
与此相对应还有另一种倾向,即一开始觉得某个人只有一点点讨人喜欢,但这种喜欢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强化,最后使得你对他“整个人都喜欢”,觉得他做什么都很好。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哈罗效应”。
喜欢学习的人会越来越喜欢学习,而讨厌学习的人则会越来越讨厌学习,相信经历过学生时代的你对此深有体会。
这就是说,无论是讨厌还是喜欢,都具有膨胀的特点。这也再次验证,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给人一个完美的第一印象是多么重要。
当然,比起“讨厌”,人们更愿意以“喜欢”之情对待他人。试想当你对某个人产生厌烦情绪时,自己是否会努力去改变这种不良的情绪?
● 单纯接触效应
如果在交往过程中对别人产生讨厌情绪,或者感觉到别人对自己产生讨厌情绪,有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以扭转这种不良状况,即增加接触次数。
没错,仅仅通过接触次数的增加就可以消除讨厌,产生好感,这就是“单纯接触效应”。例如,在一个班级或一个公司,我们容易对跟自己坐得比较近的人、话说得比较多的人产生好感。有时即便第一次见某个人觉得他素质不高,但通过反复多次接触之后,你会渐渐发现他的优点,进而消除最初的厌恶感。这就是“单纯接触效应”在起作用。
所以,如果你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并不是很好,没有关系,只要你巧妙利用这一心理学原理,就能扭转别人对你的看法与态度。
节假日的简单问候、酒会上的碰杯致意,或者一起看电影、打高尔夫球,都有可能使你渐渐被人接受认可。而一旦使别人开始有“一点点”喜欢你,剩下的事情就交给“哈罗效应”吧。
同样的道理,当你不喜欢对方时,只要结合“单纯接触效应”和“哈罗效应”,你就能慢慢喜欢上对方。
● 人际关系的“弹性”
无论是喇叭效应还是哈罗效应,抑或是单纯接触效应,其实都说明了一个关键词:人际关系弹性。
没错,人际关系是有“弹性”的,是流动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事物。
你每一次与对方接触,对方都在不断搜集你的信息,形成对你的抽象感官,比如你的工作方式、态度,好恶以及什么能够激励你或使你感到挫败。当然,反过来你也是这样。这就是人际关系建立起来的过程,也是心理博弈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多次接触与交流,你与对方相互了解的程度不断提升,人际关系弹性也就越大,即使交往中偶尔出点小状况,也会因为“弹性”而慢慢恢复。相反,即便对方对你的第一印象不错,但如果你没有“乘胜追击”,那么你们之间原本就薄弱的人际关系会慢慢松弛,“哈罗效应”就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喇叭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