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的战略
由于各公司靠两种不同的战略(内部开发和外部并购)发展壮大,因此两种不同的“命名”战略也由此演变而来。公司尊严决定了它采取的战略。
普华永道是我们最喜欢的保持尊严的名字,合并各方谁也不丢面子。[1]

即使在今天,赫兹和安飞士依然是两个有影响的品牌,因为它们在人们心智中代表着明确的定位,而买下它们的那两家联合企业(RCA和ITT)的品牌却不如它们。如果把你的名字用在你所有的产品上面,时间久了会削弱你的实力。
公司在内部开发出一种产品之后,通常会把公司名称作为产品的名称。例如,通用电气计算机。
公司通过外部并购而获得一种产品之后,通常会保留其原有的名称。例如,RCA保留了赫兹这个品牌名,ITT保留了安飞士。
但并非总是如此。
斯佩里-兰德公司(Sperry-Rand)在内部开发出一个计算机系列后,起名为Univac。施乐公司通过并购进入计算机制造领域后,却将原来的“科学数据系统”改名为“施乐数据系统”。
抛开其自我意识不说,公司在什么时候该用公司名称,又在什么时候该起个新名字呢?(你不能完全不在乎公司尊严。试一试劝说通用电气公司不在新产品上使用GE二字,你就会知道公司自我意识问题有多大。)
既然通用电气好像违反了这本书里的许多原则,它为什么仍然能这么成功呢?这很可能是人们向我们提得最多的问题。实际上,这其中有许多原因。(1)通用电气是一家有108年历史的公司,早在很少有竞争的年代就深入人心了。(2)通用电气是美国第五大公司。强者通常总是正确的。(3)通用电气只聚焦自己数一数二的业务。(4)通用电气的竞争对手们大都也像通用电气一样是大型联合公司,没有定位聚焦。(5)通用电气避开了同质化竞争的未来型业务,如软件、计算机、电信、网络、移动电话,等等。还应该注意的是,通用电气没有把全国广播公司(NBC)改名为GE广播公司(GBC)。如果你的公司有108年历史,如果你的公司是美国第五大企业,如果你的业务在该行业里数一数二,或者如果你的公司愿意放弃未来,那就采用通用电气的战略吧。

选择名字的原则为什么至今依然难以确定,查尔斯・林德伯格综合征就是个中原因。
如果你是第一个进入人们心智的,起什么名字都管用。
如果你不是第一个,而且又不选一个合适的名字,那就是灾难性的。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对计算机产品来说是个坏名字,因为IBM在潜在客户的心智里占据的是打字机的定位。
但这没关系。IBM是第一个生产计算机的,所以不管怎么说,它们还是能赚大钱(赚大了)。
通用电气公司对计算机产品来说也是个坏名字,而且它又不是第一个进入该领域的,所以赔了大钱。
尽管现在的斯佩里-兰德公司不怎么有名,把Univac用来命名计算机却非常不错,所以,Univac继续在计算机业务上为斯佩里-兰德公司赚取利润,而通用电气公司却在许多年前就离开了计算机领域。
[1]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Price Waterhouse Coopers)是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它是普华(Price Waterhouse)和永道(Coopers&Lybrand)于1998年合并组建而成。—译者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