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靠耳朵运转

“心智靠耳朵而不是靠眼睛来运转的。”这是本书提出的最有用的基本观点之一。你在脑子里存入图像之前,先得把它转化成声音。我们研究过的每一次成功的定位项目都是以听觉而非视觉效果为主导的(如“往小里想”、“安飞士是第二”,等等)。这不是说不能用图像或画面,而是说用这些图像的目的是为了让文字进入人们的心智。
名字选择错误不断,其主要原因是公司经理们每天都生活在纸张的海洋里:信件、备忘录、报告。在施乐复印机创造的大海里游泳的时候,很容易忘记心智是靠耳朵来运转的。要想说出一个词,我们先得把字母转变成声音。这就是初学者在看书时嘴唇会动的原因。
你小时候是先学会说话,后学会阅读的。学习阅读是个缓慢又费力的过程,要通过将词语大声读出才能把书上的词和已经储存在脑子里的发音联系到一起。
相比之下,学说话比识字要省力多了。我们直接把声音存在脑子里,随着思维灵活度的提供,就能用不同的组合方式把它们重新说出来。
长大一些后,你学会了把书上的字迅速转变成大脑需要的口头语言,这一过程快得使你根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然后你从资料上得知,80%的学习是通过眼睛进行的。当然是这样。但是,阅读只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许多的学习来自于视觉线索,这种学习过程和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没有关系,比如通过“阅读”身体语言便能了解别人的情绪状态一样。
在阅读文字时,书面词语只有通过脑子里的视觉—听觉转化机制从字面转变成听觉意义才能被理解。
同样,音乐家要学会一边看乐谱一边听在自己脑子里产生的声音,就像听到有人在乐器上弹奏那个曲调似的。
然而,许多广告公司仍然推崇视觉效果。它们喜欢制造出稀奇古怪的图像,而这种图像只会分散公众的视觉注意力。
不妨试试默背一首诗,你会发现朗诵容易得多。
这就是为什么不光是名字还包括标题、口号和主题都应该从听觉上加以检验的原因,即使你打算只把它们用在印刷材料上,也应这样做。
我们后来运用这个观点为广播广告局做了一份题为“眼睛vs.耳朵”的演讲。广播才是真正的主媒体,“口碑”则是主要的传播工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实际上当今整个广告业都以视觉广告为主体。“一图当千字”成了麦迪逊大街上的行业口号(这正是可口可乐用北极熊、百威啤酒用蜥蜴、劲量电池用兔子作为产品形象的缘故)。

你觉得休伯特和埃尔默这两个名字不好听吗?如果有这种感觉,那你一定试过把这些书面的词语转换成发音了。这是因为休伯特和埃尔默看上去并不差,只是听起来不顺耳。
从某种意义上说,纸媒体(报纸、杂志、户外广告)先行,广播随后的做法实在不可恭维。电台广播才是首选媒体。平面广告则抽象得多。
如果把信息设计到广播广告里之后再印刷出来,效果就会“听上去更好”,可是,我们通常是反其道而行之,先做成平面广告,然后才在收音机里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