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电气公司的史密斯和琼斯
举个例子也许能有助于理解这个原则。
两位男士一心想坐通用电气公司的头把交椅,一位叫史密斯,另一位叫琼斯。
史密斯是一位典型的“我能行”式公司高管。公司任命他主管计算机业务,他兴致勃勃地接受了。
相反,琼斯却很现实。他知道通用电气公司进入计算机业已为时过晚,无法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如今,即使能赶上IBM,代价也太大。
由于史密斯没能使计算机业务有所转机,琼斯便有了参与的机会。他建议通用电气退出计算机业,最后公司把这个业务部门卖给了霍尼韦尔公司。
我们在这个故事里没有提到的一点是:斯坦福・史密斯当时是通用电气公司工业广告与宣传部的负责人,该部是我们两人起步的地方。我们非常熟悉斯坦福・史密斯,他也许称得上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出色的营销专家。如果史密斯无法挽救通用电气的计算机业务,谁也挽救不了。这件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常常会发现自己处于那种“无法由此及彼”的境地。
这就是雷金纳德・琼斯最终当上通用电气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原因之一。斯坦福・史密斯则进入国际纸业公司。
总的来说,计算机业中这种层级现象在所有的行业几乎都能看到。每个行业总是有一个强大的胜者和一群失败者。计算机业有IBM,复印机业有施乐,汽车制造业则是有通用汽车。
定位在计算机业的作用适用于其他行业。
在计算机业管用的知识,到了汽车业或可乐业也能派上用场。
反之亦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