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理解人

词语是触发器,它们能触发埋藏在人们心智中的含义。

当然,人们假如能明白这一点,给一项产品重新命名或给汽车选择一个“野马”之类的情感性字眼就毫无优势可言了。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大多数人的心智都不太正常。他们的精神不完全失常,也不完全正常,而是介乎二者之间。

心智正常的人和不正常的人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心智不正常的人都做些什么?创立了普通语义学理论的阿尔弗雷德・科日布斯基[1]解释道,精神不正常的人是那些企图使现实世界适应自己心智中的想法的人。

认为自己是拿破仑的精神病人想让外部世界去适应他这种观念。

精神正常的人则不断分析现实世界,然后使自己的想法去适应现状。

这对大多数人来说实在太麻烦了。此外,有多少人愿意不断改变自己的观点去适应现状呢?

让现实去适应自己的观点则要便当得多。

心智不正常的人拿出了观点之后再去寻找事实来“证实”它。或者甚至更常见的是,他们接受与自己观点最相近的“专家”的意见之后,再也不去关心事实究竟是如何了(这就是口碑的实质)。

至此,你看到人们在心理上认为正确的名称的威力会有多大。心智能使现实世界去适应名称。同一辆车叫“野马”会让人觉得比它叫“乌龟”模样更帅、脾性更野、跑得更快。

语言是心智的通货。人们用词语思考,选择了正确的词语,就能影响思维过程本身(要证明人脑是“用词语思考”而不是通过抽象思维来思考,不妨了解一下人们是如何学习语言的。要想说一口流利的外语,比如法语,你必须学会用法语来思考)。

但在这方面也有限制因素。如果一个词太不符合实际,人会干脆拒绝使用它。尽管牙膏皮上写着一个“大”字,但除了生产商之外,人人都叫它一“小管牙膏”。尽管牙膏皮上写着“经济型”,人人却都说它“大”。

[1]Alfred H.Korzybsky,波兰裔美国哲学家,普通语义学创始人。—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