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是什么
一出品牌延伸悲剧在走到它不可避免的结局之前,通常得演三幕戏。
第一幕是大成功、大突破。这通常是发现一个大空位并且出色地加以利用的结果。
大众汽车的崛起、没落、再崛起的经历是反映认知力量的最有力的故事之一。大众是第一个在人们心智中占据微型车定位的品牌。后来,它往大里想,销量骤然下降。再后来,它又往小里想,销量随即上升。教训是:不要试图改变人们的认知。

大众汽车公司树立了微型车地位,并且迅速地利用了这一突破。“往小里想”也许是有史以来最出名的广告,它毫不含糊地说明了它的定位。
很快,大众的甲壳虫在汽车市场上建立了一个极其稳固的定位。就像大多数最经典的成功故事那样,大众不仅仅是一项产品的品牌名称。
“我开的是大众。”这话不仅是表明说话者拥有的汽车是由谁生产的。“我开的是大众”,谈的是车主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位务实、对自己的社会地位自信的人,开的是一种简单、实用的交通工具。
买大众的人反对势利眼,乐于贬低那些喜欢在邻居面前炫耀的车主。“1970的大众车型还会更丑。”这话充分表达了这种态度。
第二幕的高潮是贪婪和对无往不胜的向往。于是,大众公司把自己的可靠性和高质量延伸到了个头更大、价格更高的汽车上。延伸到巴士和吉普上。

这对汽车广告来说是个可笑的标题,对汽车公司来说是个可怕的战略。只要看一眼以下的数字就够惊人的了。1965年,大众公司只生产一种车型—甲壳虫,却占据了美国进口车市场的67%。后来,它实行了品牌延伸战略;到了1993年,它的市场份额还不足3%。当然,由于最近又推出了甲壳虫,销量又随着上升。一个尚未得到回答的问题是,假如大众公司这些年来集中精力生产甲壳虫,并且对其不断加以改进,情况会怎么样?
最终出了个Dasher,促销广告说:“大众自豪地进入了豪华轿车领域。”
“Dasher,优雅的大众。”
优雅的大众?广告上说:“豪华的内部装潢,齐全的设施。”这还是大众吗?那个务实、实用的方针出什么问题了?Dasher冲击了大众原有的生活方式。
“我信赖大众,而大众却不信赖自己”,这是大众忠实客户的悲叹。
可是,大众公司不愿意回到从前。“不同的大众,服务于不同的民众。”这则广告是对公司态度的最好总结。如今,大众公司拥有五种使用公司标志的不同车型。
第三幕是大结局。五种车型销量加在一起有没有可能不如一种车型?这不仅可能,而且是事实。
大众汽车从最初的第一进口品牌落到了第四,位于丰田、Datsun和本田之后(更令人心酸的是,本田公司的主题“简单到底”(Keep it simple)好像就是从大众的第一幕里搬来的)。
1971年,大众车占据了35%的美国进口车市场;到1979年,跌到了12%。
早期成功之后品牌延伸,随即幻想破灭,这一程式相当普遍,Scott和大众这样的公司不应坐吃山空,而应去寻找和征服新的领域。那么,它应该如何去寻找新领域呢?有一条明摆在面前的方法:开发一项新概念或一个拥有新定位的新产品,并且给它起一个与之相称的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