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商业中的新教精神

当写有“克拉克和洛克菲勒公司”的牌子挂在临河大街32 号仓库顶上时,地方商业界热情地欢迎这个新成员。《克利夫兰 先导报》写道:“我们建议本报读者垂顾由这两位经验丰富、负 责任和交货及时的商人开办的商号。”在这第一个合伙企业里, 成功对洛克菲勒似乎来得太快、太容易了。由于经由五大湖区的 肉类、谷物和其他食品的运输量激增,他和克拉克得以迅速地买 进和卖出成车成车的农产品。商号在其雄心勃勃的传单中说,他 们的经营范围是“谷物、鱼类、水、石灰、石膏、粗细晒盐和奶 酪用盐。”这家羽翼未丰的公司历经的风险之多,足以使他俩在 回想起这段创业经历时感到神往。开业后2个月,两个合伙人就 遇上了一场使中西部谷物损失惨重的霜冻。他们签了一笔合同, 买下了大批的豆子,结果到手的是一大堆毁了一半的货,里面还 搀杂着沙土和废物。“办公室里没事的时候,我们就上仓库,就 我的合伙人和我两个人,去挑拣豆子。”这次挫折并没有影响公 司的总体业绩,到了年底,公司获得了可观的4400元纯利,相 当于约翰前1年在休伊特-塔特尔公司所得收入的3倍。

然而,由于那笔豆子生意做砸了,约翰只好再次向老比尔举 债救急,尽管心里很不情愿这样做。要做到使自己在经营方面胜 人一筹,必不可少的一点是出手大方,于是克拉克和洛克菲勒在 广告中向潜在的客户大肆宣扬自己“能够提供大笔的预付款并提 前供应大量的农产品,等等。”比尔经常喜欢在金钱上耍弄他儿子,然后又引用一些经过歪曲的教诲性言论为自己的无赖行为辩 护,就像他在斯特朗斯维尔向一个邻居吹嘘的那样:“我和男孩 子们玩钱总能骗过他们,每次只要能赢他们我就赢。我想使他们 变聪明。”此时的约翰在同父亲做交易方面扮演了一个异乎寻常 的商人角色,他在回忆录里甚至把比尔借钱给他时所用的伎俩理 想化,说是在教给他宝贵的经验。“我十分感激父亲,因为正是 他教会了我许多实用的方法。他从事过各种不同的行业,他过去 经常给我讲这些事情,指出它们的意义,他还教我经商的原则和 方法。”

约翰明白,他父亲在金融方面的举动近乎一种可怕的狂躁 症,先是像过节似的兴奋,最后又像守财奴一样苛刻。“我俩在 金钱上的关系往往会引起我感到某种不安,并没有像我现在回首 往事时所感到的那么有趣。”洛克菲勒忍了,只流露出一丁点儿 愤怒。比尔借贷于人时提出要一分利,其真正动机并非是利他主 义的,因为他有一个令人恼火的习惯,爱在最不适宜的时候向人 要债。“就在我最需要那笔钱的时候,他很可能会说:‘儿子,我 觉得我必须要回那笔钱。’”约翰…在回忆录中写道。“‘没问题, 你马上就会拿到钱的,’我会这样回答,不过我知道他是在试探 我,一旦我把钱还给他了,他会把这笔无利可图的钱在手里放几 天,然后又借给我。”对于这种没完没了的心理战,洛克菲勒后 来又一次以不常见的坦率说过:“他根本不知道我心里有多恼 火。”

对于洛克菲勒同他父亲之间的反常关系,于1859年4月1 日作为合伙人加人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的乔治?加德纳 (George Gainer)提供了一个详细、重要的看法。加德纳是克拉 克在奥蒂斯-布劳内尔公司的同事,他受邀入伙显然是为了支撑 商号不多的资金;他是克利夫兰一家名门之后,和洛克菲勒年轻时那些靠自身起家的人不是一个路数,后来曾担任克利夫兰市长 和游艇俱乐部会长等职。加德纳入伙之后,洛克菲勒的姓氏从商 号的名称里拿掉了,改为克拉克-加德纳公司,理由既明显又有 说服力:加德纳的姓氏能吸引更多的客户。洛克菲勒向来不喜欢 发泄怒气或为个人利益大吵大闹,因而对这次地位下降装出一副 若无其事的样子。“莫里斯?克拉克对我的态度十分高兴,”他事 后说。“他说:‘别在意。不会太久的——用不了几年,你会干得 比我们两人都强的。’是的,他在这件事上处理得不错,我也没 有任何意见。”然而后来他又承认,他对这个令他痛楚的打击还 是耿耿于怀的:“我认为这样做对我太不公平,因为我同样是合 伙人,而加德纳带来的只是他那一份资金。不过我觉得还是忍为 上。”人在自尊心受到伤害后表达这类感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洛克菲勒却认为这样做不体面,不符合基督教精神,这很能说 明他的为人。

洛克菲勒必然会同加德纳和克拉克发生冲突,因为他是个混 迹于贵族骑士堆里的清教徒,干起活儿来一本正经、不知疲倦。 他告诫自己说:“你的前程就系于一天天过去的日子上。” “我还 不到21岁,大家就早早地称我为‘洛克菲勒先生,’”他回忆道。 “在我年轻时,生活对我来说就是一桩严肃的生意。”惟一能使他 流露出年轻人应有的快乐,是在他做成一笔获利甚丰的买卖时。 他就像个须臾不离的品行督察,很瞧不起克拉克和加德纳那种懒 散的生活方式和不敬神的态度,而他俩则觉得,办公室里没这个 令人扫兴的小伙子不行,有了他又叫人心烦。

21岁洛克菲勒惟恐有不检点的地方影响他们获得贷款的信 誉,于是尽力去压制那两个年长于他的合伙人的过分行为。加德 纳和3个朋友花2000块钱合伙买了一艘游艇,洛克菲勒毫不留 情地谴责了这种奢侈行为。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加德纳打箅溜出办公室去泛舟取乐,却看见洛克菲勒正满脸不高兴地埋头记帐。 “约翰,”他欣然说道,“我们几个人要开船去避风湾玩,我希望 你也去。离开办公室出去走走,不去想生意上的事,这对你有好 处。”加德纳的话正好碰到了对方敏感之处.他在许多年后告诉 一位记者说,他那位年轻的合伙人朝他大发雷霆。“乔治?加德 纳,”洛克菲勒气急败坏地说道,“你是我见到过的最奢侈的青年 人!你想想吧,像你这样的青年人,生活刚刚开始起步,就迷上 了游艇!你是在毁掉你在银行的信誉——你的和我的信誉……。 不,我不想上你的船。我甚至连看都不想看它一眼!”说完,他 又埋头看他的帐本了。“约翰,”加德纳说,“我认为,在有些事 情上我俩很可能永远说不到一块儿去。依我看,这世界上你最喜 欢的就是钱,而我却不。我想的是,这辈子一边干事一边找点乐 子。”

后来,洛克菲勒学会了用故作镇静来掩盖做生意时的焦虑, 但在那些年里却经常会暴露无遗。克拉克记得他们做过一次大胆 的冒险,当时公司把全部资金都押在一大宗运往布法罗的谷物生 意上。洛克菲勒以少有的愚蠢和冒失提出不去上保险,好省下 150元的保险费。加德纳和克拉克勉强同意了。那天夜里,一场 可怕的暴风雨横扫了伊利湖。第二天早上加德纳来到办公室,看 到脸色惨白的洛克菲勒正在焦躁不安地来回踱步。“咱们得赶紧 去上保险,”他说。“现在还有时间——如果那条船现在还没出事 就好了。”加德纳连忙跑去交保费。等他回来后,看见洛克菲勒 手里挥着一封电报,说是那条船已经安全抵达布法罗了。那天下 午洛克菲勒生病回家了,不是让这件事吓坏了,就是因为白白付 了保险费而气坏了。

人们怀疑洛克菲勒是把讲究吃喝玩乐的加德纳同他自己的父 亲看成一路货色了,这很有损于加德纳的形象。加德纳确实很喜欢比尔,欣赏他那种和蔼、奇特的性情,称他是“我所见过的最 好相处、最可亲的老头。他爱说笑话,一次说的话比他儿子约翰 一个星期说的话都多。”在众多与洛克菲勒共过事的人当中,加 德纳头一个注意到有关比尔的这个无人解答的问题:比尔回克利 夫兰的时间很不规律,而且每次回来都要来克拉克-加德纳公司 存上或取走大笔现款。加德纳说:“我当时纳闷,这人是干哪一 行的,头一个月能剩下1000块,第二个月却又要用它。”

多亏了加德纳,我们才能大致确定约翰最早得知他父亲的丑 事(即使不知道其重婚之事)的时间。那时他们的公司正开始在 费城建立业务关系,加德纳想到再去费城时可以从比尔那里收集 点信息。“于是,我向约翰要他父亲的地址,他迟疑了半天,最 后说他记不起来了。”这立即使加德纳起了疑心,因为他知道洛 克菲勒的记忆超群。于是他又请洛克菲勒回去吃午饭时向伊莱扎 要地址。午饭后洛克菲勒再也没提这件事。那天晚上他们准备动 身时,加德纳又问起了地址的事。“他脸一下子就红了,说他回 家时忘问了。我不再催他了,因而一直不知道他父亲住在哪儿。” 当约翰开始深入了解他父亲欺骗他母亲的情况时,他内心肯定动 摇过,而且也表现出与他小时候一样的压抑心情并采取一贯矢口 不谈的做法。洛克菲勒早就把他父亲的事列为最禁忌的话题,并 且针对决不可松口的秘密立下了规矩,这个规矩以后在标准石油 公司被奉为圭臬。

在克拉克-加德纳公司时照的相片上,洛克菲勒是一个高个 子青年,精力充沛,眼神机警锐利。他紧闭的双唇显示出坚定不 移的决心和为人谨慎的性格。他身材高大、双肩宽阔,已经开始 有些驼背,这更给人一种小心翼翼的感觉。他尽管偶尔会朝加德 纳一本正经地发脾气,平时却总是保持着他那种不言自威的绝对 自信。穿着整齐、修饰得体的洛克菲勒每天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他们按照各自的特点分工,克拉克负责买进和卖出,洛 克菲勒管帐。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与生俱来的才智,使得洛克 菲勒似乎注定会成功。他有审计员似的热情,喜欢查出违规和错 误之处。莫里斯?克拉克认为约翰挺好相处的,但是“太认真。 他按部就班到了极点,一丝一毫也不放过,计算能精确到分数C 如果有人欠我们1分钱,他也会去要回来。如果我们欠客户1分 钱,他照样要还上。”这段描述尽管有点令人心寒,却突出了洛 克菲勒在他一生这个阶段里所表现出的过于拘谨的诚实。

洛克菲勒从一开始就得同骄傲和贪恋这两个魔鬼进行搏斗C 有一回一家银行拒绝给他贷款,他气恼地朝对方说:“我迟早会 成为天下首富的。”他在反省那个星期的所作所为时,便用伊莱 扎教给他的一些格言——比如,“骄者必败”——来告诫自己, 随着财富不断增加,他对自己精神上的反省也与日俱增。每天晚 上入睡之前,他都要告诫自己:“你刚刚开了个头,别以为自己 已经是个不错的商人了;要小心,否则你会忘乎所以——要稳步 前进。你不想让这点钱弄得得意忘形吧?睁大眼睛,别乱了方 寸。”洛克菲勒如果不对自己贪得无厌而感到恐惧的话,他是不 会这样拼命自我反省的。他说过:“我敢肯定,我与自己进行的 这些私下交谈对我的一生有很大的影响。我生怕承受不了自己的 巨大成功,一再告诫自己不要让任何愚蠢的主意冲昏了头脑。” 不难看出,洛克菲勒这种特有的说教式文风是从教会那儿学来 的,而且最初是在这些夜间对自己的布道中得到了完善。

洛克菲勒这种无可挑剔的基督徒生活方式同他在商业上的成 就有着不小的关系,因为他很受城里老辈人的青睐。在同克拉克 合伙的第一年里,他雇了一个人替他管帐,以便腾出时间到俄亥 俄州和印第安纳州四处招揽生意。出乎人们意料的是,洛克菲勒 是个能言善道的商人。他不是去蛮横地同对手争夺客户,而是实实在在地介绍自己公司的业务。“我走进一家公司,递上名片, 并且告诉对方,我觉得他有足够的业务联系,我无意来打搅他。 我只是想提一个自认为不错并且相信对他有好处的建议。他不用 马上做出决定,我请他好好考虑一下。我会再来见他听听他的想 法的。”要求代理货物贸易的定单纷至沓来,几乎令他难以招架。 “我发现上了年纪的人马上就会信任我。我在乡下转了几个星期 回来,委托单就到了,我们的业务随即就增加,这在我眼前开辟 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洛克菲勒很善于和人打交道,并非后来传说的那样是个冷酷 无情的吝啬鬼。他很固执,由于秉性不同,有些人喜欢他这一 点,有些人则不喜欢。由于商品贸易业老是没有足够的车皮来装 运面粉、谷物和猪肉,洛克菲勒已经看到了这个以后困扰石油业 的问题,便经常缠着一位铁路官员不放,弄得那个年龄比他大的 人忍无可忍,用手指指着他厉声说道:“小伙子,我要你明白, 别把我当成是替你跑腿的。”洛克菲勒经常提到,当时公司最好 的客户有一回逼他违反传统的行业惯例,在拿到提单之前就把钱 交给他。洛克菲勒没有答应,但又不想失掉这个客户。“他却朝 我大发雷霆,到头来我还得再丢一回脸,向合伙人承认我没留住 那个客户。”直到后来洛克菲勒才得知,那人不讲理的做法原来 是当地一家银行设下的陷阱,想考验一下这些年轻人能否经得起 诱惑,坚持一贯的原则。

洛克菲勒尽管和民粹分子那样不信任银行家,但他取得的辉 煌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的相助。“我在经商的整个过程 中,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得到足够的资本,去做我想做、有能 力做而且只要有足够的钱就能做到的事情。”当年的银行体系非 常薄弱、分散。城里许多银行都资金不足,给洛克菲勒的公司注 入的信贷如此之少,使得公司保险箱里的现金寥寥无几。洛克菲勒从外人那里得到的第一笔贷款来自一位名叫楚曼?汉迪的和蔼 仁慈的老银行家,对方同意用仓库收条作为附属抵押物。约翰拿 到这笔2000元的贷款后,走在街上就像腾云驾雾似的。“想想 吧,”他在心里说,“银行居然借给了我2000块钱!我觉得如今 我在这一带已经有地位了。”汉迪让约翰发誓,决不用这笔钱去 做投机生意,小伙子也肯定感觉到,自己在克利夫兰金融界结识 了第一位对他影响匪浅的良师益友。严肃正派的汉迪除了是一家 银行的总经理之外,还担任一所主日学的校长,他从艾萨克?休 伊特那里打听到了小伙子的品行和生活习惯。洛克菲勒意识到, 他的信誉等级取决于他的品行的可靠程度——正如他教训乔治- 加德纳的那样——而他在伊利大街浸礼会布道教堂里的骨干地位 则使他博得了各家银行的青睐。可以说,洛克菲勒得到的第一笔 贷款体现了在他早年的时代里基督教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密切关系。

洛克菲勒晚年以反对借贷而著称,但是每当他需要用钱的时 候,却特别擅长向人借钱。克拉克说过:“哦,没见过像约翰那 样的借钱高手!”洛克菲勒同银行谈判时表现出他父亲那种诡计 多端的特点和大造声势的能耐。如果他打算借5000元钱,他会 让全城的人都知道他想投资1万元。这个谣言能证明他公司有牢 靠的信誉,同时还能打动银行以后再向他提供贷款。洛克菲勒对 资金的需求只是在南北战争期间才增加的,那场战争使商品贸易 业大发其财。约翰①?洛克菲勒作为克利夫兰一家农产品贸易行 的合伙人,战争恰好把他放在从中渔利的位置上,而在那个世纪 余下的年头里,他的事业发展似乎同美国商业史的发展步调完全 一致。

虽然南北战争对洛克菲勒来说主要是一个积累财富的机遇,不过,他还是表现出对北方联邦事业的强烈同情和对废奴主张的 大力支持。早在1854年他写的那篇论自由的中学论文里,他就 反对那些逼奴隶们“在南方灼热的太阳底下干活的”的“残忍的 主子们。”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怎能称自己是自由的呢?”他在 t几岁时就向几个援助黑人的慈善机构捐过钱。他当年的废奴观 点代表了克利夫兰人的普遍看法,因为那里有许多从新英格兰搬 迁过来的人,是废奴主义思想的温床。有利的政治气候和伊利湖 畔大型港口的地位,使克利夫兰成了运送逃亡奴隶去加拿大当自 由人的地下通道的中转站,其中有许多奴隶秘密乘坐的船就停靠 在离洛克菲勒办公室不远的地方。每当追捕奴隶的人闯进城来, 同情废奴运动的人就会跑到公共广场上的石头教堂里敲响钟声, 向全城发出警报。1860年,洛克菲勒把他第一张选举总统的选 票投给了亚伯拉罕?林肯(Abmham Lincoln,1809—1865,美国第 16任总统,在任被刺杀——译注)。战争爆发前夕,他参加了一 个又一个响彻雷鸣般反对奴隶制怒吼的集会。废奴热潮在新教教 徒中间尤为盛行,他们谴责奴隶制和天主教是两大暴君,各浸礼 会教堂则热烈欢迎黑人牧师和为废奴事业大声疾呼的演说家。

那么,林肯在萨姆特要塞于1861年4月失陷后号召75000人 志愿者参军时,洛克菲勒为何没有把自己强烈的同情心付诸行动 呢?他为何对那年春天克利夫兰的多次火炬集会和遍布街头的征 兵站置若罔闻呢? “我倒是想去参军尽义务,”洛克菲勒说。“但 这根本不可能。我们的买卖刚刚开张,假如我不留下来,买卖肯 定开不下去——那么多人指着它活呢。”最后那句话小心翼翼地 暗示的肯定是他没能入伍的主要原因:他父亲抛弃了家小,得由 他来供养。虽然联邦政府在征兵令中并没有规定从事哪些职业的 人可以免服兵役,但只有那些兄弟姐妹、子女或父母的惟一赡养 人可以豁免。战争爆发时,约翰…只有21岁,但他的处境正好相当于一个供养六口之家的中年父亲。

就像老摩根(J. P. Morgan, 1837—1913,美国金融家、铁路 巨头——译注)、格罗弗?克利夫兰(Grwer Cleveland, 1837— 1908,美国第22和24任美国总统——译注)、老西奥多?罗斯福 (Theodore Roosevelt, Sr.,美国第26任总统罗斯福之父——译注) 以及其他富家青年一样,洛克菲勒花300块钱雇人替他入伍,后 来还装备了一支小部队。一天上午,联邦军队上尉、洛克菲勒的 朋友莱维?斯科菲尔德带着30名新兵齐步走进洛克菲勒在临河大 街的办公室。这些新兵显然都通过了检查,因为洛克菲勒从保险 柜里拿出钱来发给他们每人10块。“老天,他肯定很有钱,”其 中一个年轻人倒吸一口气说,接着便有人答道:“没错,都说他 很有钱——家产值1万块呢!”洛克菲勒这是头一回引起别人对 其财富的议论。艾伦?内文斯认为洛克菲勒声称自己出钱供养了 二三十个士兵是在夸大事实,因为他发现洛克菲勒在帐本里写明 用于战争的各项开支总共才有138.09元。然而,研究克利夫兰 时期的洛克菲勒的历史学家格丽丝?古尔德指出,截至1864年, 洛克菲勒每年大约给代人入伍者及其家人300元,这还不包括平 时给战时慈善机构的捐款。

由于洛克菲勒的货物贸易依赖于市场信息和迅速来自全国各 地的电报,他的办公室成了了解最新战报的俱乐部。他和莫里斯? 克拉克挂起两张详细的大幅地图,密切关注着战争的进展情况。 “我们的办公室成了一个大会议室,”洛克菲勒说。“我们全都被 吸引住了。人们也常常走迸来,大家一起急切地关注战争形势, 一边阅读最新的公告一边研究地图。”

洛克菲勒的弟弟威廉也设法逃避入伍,保住了自己的工作, 而最小的弟弟弗兰克却在战争期间身心都受了伤。战争爆发时弗 兰克还不到16岁,正是热血方刚、变化不定的年纪。他长着大脸盘、宽额头,留着往上翘的八字胡,性格酷似乃父。约翰的性 格内向、有条理,而弗兰克却爱冲动,一会儿是圣人,过一会儿 便成了恶棍。他比约翰善于交际,为人爽直,待人热情,对朋友 仁厚慷慨。

弗兰克年轻气盛,渴望上战场杀敌立功,但这种产生于传奇 故事的愿望一开始遭到了家里的反对。老是带着偏见看约翰的乔 治?加德纳说,约翰冷冷地拒绝了他弟弟提出的要75块钱去参加 联邦军队的请求。照加德纳的说法,约翰训斥了他弟弟一顿: “你要是去当兵,把本可以用来创业挣钱的青春年华白白浪费掉, 你就是个胡思乱想的傻孩子。”约翰毫不退让,加德纳却把这75 块钱借给了弗兰克——这是弗兰克打着各种旗号弄到手但从未归 还的无数笔借款中的第一份。那是约翰和弗兰克之间的第一次口 角,在以后的年月里,他俩有过许多次充满敌意的争吵,两人之 间的关系不断恶化。

尽管加德纳说的可能是约翰的原话,但他略去了一些重要的 背景情况。事出有因。弗兰克早就想偷偷去参军,他父亲知道他 的秘密后骂了他一顿。“小子,”比尔说,“你要是想去打仗,就 应该和家里人说声再见,光明正大地从大门走出去。”(比尔居然 大言不惭地谈起秘密和家庭责任这个话题来了,足可以看出他的 脸皮有多厚。)约翰考虑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弗兰克因不到 年龄已经遭到拒绝了,他想参军就得撒谎。为了帮助记忆,弗兰 克这回用粉笔在鞋底上写上18这个数字,等征兵站的中士问到 他的年龄时,他高声答道:“我已经过了 18岁了,长官J最后, 约翰的心肠还是软了下来,在弟弟服役3年期间为他付了军装、 步枪和其他装备的费用。

弗兰克在俄亥俄第7志愿步兵团里当了一名士兵,战争期间 受过两次伤,一次在钱瑟勒维尔,另一次在锡达山,但是这无助于改善他与约翰之间早已紧张的关系。弗兰克心里肯定觉得不公 平:他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他大哥却在家里发财。他老是觉得自 己为英雄主义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约翰却在自我扩张方面得到 了回报。弗兰克一无所能,自怨自艾,一边觉得自己倒霉透了, 一边又嫉妒他那位出色的兄长。他哥哥似乎无往不胜,以令人胆 寒、势不可挡的效率在其有如神助的经商生涯中节节前进。

南北战争使北方的经济得以加速发展,为战后该地区的工业 大显神威提供了舞台。随着经济日益机械化以满足前所未有的物 质需求,这场战争急剧扩大了北方的工业生产能力,发展了铁路 和电报通讯、煤矿和炼铁厂等基础行业。缝纫机为士兵们缝制着 军衣,收割机收割谷物以供军需。由于交战双方急速地把大量的 军队从一个战场运送到另一个战场,铁路系统也必须现代化并旦 相应地扩大。为了进一步鼓励发展,联邦政府开始赠予土地,有 10多家铁路公司最终获得了令人吃惊的1.58亿英亩土地的所有 权。这种混乱的发展态势给洛克菲勒的生意带来了转机,铁路大 发展使他能够迫使各铁路公司竞相压价,从中坐收渔翁之利。

战争给人们提供了获取前所未有的巨额商业收益的机会,也 对人们产生了同样巨大的心理影响。从政府定货中攫取的超额利 润引起了人们的金钱妄想症,这种妄想症持续的时间远远超过了 战争。南北战争不仅产生了新的财富,也激起了无数人对金钱贪 得无厌的欲望。穿上了军装的农村孩子走进城市,见识了昂贵的 商品和奢侈的城市生活方式,不由得想入非非,使消费主义思想 得到了巨大的刺激。甚至连许多没参军的人在战争期间也纷纷抛 下农场和村庄,涌进拥有买卖兴隆的军需工厂的人口稠密地区。 战争提高了克利夫兰的战略地位,原因很简单:后勤供应。 南北交战切断了密西西比河上的水路货运通道,经由各河流和五 大湖区的东西方向水路货运量相应增加。洛克菲勒和他的同事们尽管没有拿到有利可图的政府合同,却从飞涨的物价和普遍发展 的行业本身大获其利。他们的生意多数是代理贸易,经营范围包 括各种食品和农具。截至1862年,公司的年利润猛升到1.7万 元,几乎是战前年利润(公司成立第二年战争就爆发了)的4 倍。他们在1863年打出的一份广告里列出了仓库里堆得满满的 大批农产品的目录:1300桶盐、500蒲式耳(1蒲式耳等于35升 强——译注)苜蓿草耔、800蒲式耳梯牧草耔和200桶猪肉。

1862年底,洛克菲勒把乔治?加德纳赶出了公司,拔掉了一 根主要的眼中钉。后来,他在谈到自己的一生时,无论在口头上 还是在书面上都只字不提加德纳,用沉默永远埋葬了他。1862 年12月1日,《克利夫兰先驱报》上登出了这样一条内容:“原 克拉克-加德纳公司的M? B ?克拉克和约翰? D?洛克菲勒在临河 大街39、41、43和45号货栈原克拉克-加德纳公司旧址成立 ‘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并继续其农产品贸易。”公司此时已经 发展到在临河大街上占据了4个门牌号码,表明它正在欣欣向 荣。南北战争把20多岁的洛克菲勒变成了一个富人,为他今后 投资提供了资金,而他投资的新行业,使他随后得以在宾夕法尼 亚州西北部发达起来。与后来从泰特斯维尔周围的油井里喷涌而 出的黑金之河里流出的滚滚利润相比,不管战争期间洛克菲勒在 帐本里记下的利润有多丰厚,也只不过是区区一点零花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