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王朝的承继

身为“王位”继承人,小洛克菲勒至此为取得他的合法地位 巳经等了许多年,这只能使他更加难以贏得别人的尊重。在众多 对他心存疑虑的人当中就有亨利?门肯(H. L. Mencken, 1880- 1956,美国评论家、记者——译注),此人爱说小洛克菲勒能出 人头地完全是沾了其父的光。“人们关注他仅仅是因为他碰巧是 老约翰的儿子,从而也是一笔巨额财富的继承人。从现有资料来 看,迄今为止,他从未说过比扶轮社(1905年创立于美国的一 个为企业界人士服务的国际性组织——译注)演讲人或报社评论 员更出色的话,也从未做过一件比聪明的簿记员更高明的事。”

二位洛克菲勒虽说父子情深、息息相通,但他们之间却存在 着一层彼此无法克服、心照不宣的隔膜。他俩经常通信,见面时 相互热烈拥抱,关系一直很融洽。每逢儿子要来吃饭时,老约翰 望眼欲穿的心情总是溢于言表。然而,这种父子之情同时还受到 老派人物循规蹈矩作风的影响,谁也无法真正做到无拘无束、举 止自如。“我和父亲都不具备随心所欲的性格,”小洛克菲勒说。 “我俩只谈论那些不得不谈的事情——从不东拉西扯,闲聊一 气。”

一天在奥蒙德比奇,英格利斯偶尔向洛克菲勒说起艾达?塔 贝尔的文章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支持他自己对那些事件的看法,结 果引出洛克菲勒这样一番伤感的话来:“我希望你把这一点转告 我儿子……。我不得不承认,我总是没时间去真正认识自己的儿

子。他老是太忙。”英格利斯把这番话转达给小洛克菲勒后,小 洛克菲勒深受感动,但又认为是他父亲造成了这种不自然的关 系。“我从没有不愿同父亲讨论的话题,”他向英格利斯解释道, “但是,正如你亲眼观察到的那样,他越来越不喜欢讨’论不是由 他开头的话题;要不然,我俩认真交换意见的机会也许不会变得 越来越少的。”洛克菲勒无法克制凡事自己说了算的天性,即使 对他深爱的儿子也是如此。

小洛克菲勒对艺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后,潜伏在父子关系之 中的矛盾突然爆发了。洛克菲勒是个十足的加尔文主义者,视艺 术品为偶像崇拜,认为收藏艺术品既浪费钱财又出于私心。尽管 有艾比的支持,小洛克菲勒还是无法不为自己这一新癖好而感到 愧疚。“我一开始购买艺术品时,”他承认道,“就觉得这样做也 许有点自私。我是为自己而买,而不是为了满足公众的需求。” 后来,他迷上了 J*P?摩根拥有的精美的中国瓷器,那些瓷器当 时正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展出。对小洛克菲勒来说,那些瓷器 代表了一种理想的艺术形式,因为它们制作精良,主题思想丝毫 没有不当之处或淫荡的成分。1913年摩根死后,一位艺术品经 纪人约瑟夫?杜维恩(Joseph Duveen)包下了这批藏品并拿出来 拍卖,他让小洛克菲勒优先挑选。小洛克菲勒看上了其中那么多 珍品,全都买下来总共要花100多万元。1915年1月,他像一个 小学生一样浑身发抖、冒着汗写信向他父亲借这笔钱。他竭力表 明自己是按照最不辞劳苦的洛克菲勒作风做这件事的。“我去过 博物馆好多次,认真研究了其中最珍贵的几件。我还听取了专家 有关它们的建议。这个能获得中国瓷器当中最精美之代表作的机 会实在是千载难逢,所以我要抓住这次机会。”

洛克菲勒不赞成甚至不肯满足这个不同寻常的请求,而是像 个傲慢的门外汉一样冷冷地拒绝了。不过,小洛克菲勒此时已经

过了 40岁,不会像过去那样让此事不了了之。他在一封深感痛 苦的信中发泄了自己的不满:

我从未把钱浪费在駿马、游艇、汽车或其他愚蠢的奢侈品 上。对这些瓷器的喜爱是我惟一的嗜好——惟一^^桩我想为其花 钱的事。我发现对它们进行研究的确其乐无穷,我已经十分强烈 地爱上了它们。这个爱好尽管费钱,却能修身养性,既不炫耀于 人前也不会惹是生非C

面对这次前所未有的抗命,洛克菲勒不仅明智地容忍了,而 且十分痛快地把钱借给了儿子。小洛克菲勒大受感动,捶胸顿足 地一再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我十分清楚我根本不配您对我如 此慷慨,”他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我所做的或能够做的事情没 有一件值得您这样待我o”小洛克菲勒在第54西大街收到那批瓷 器后,坐在地板上把它们转来转去,把玩不已,细细察看上面有 无裂痕或修补过的痕迹。要是小洛克菲勒这次没能不受父亲的干 涉、坚持自己收藏艺术品的权利,他也许永远不可能有勇气搞出 像回廊博物馆和殖民时期烕廉斯堡之类的项目。为了证明他的新 嗜好并非轻率之举,小洛克菲勒学习了许多有关中国瓷器的专门 知识,使其藏品跻身于出色的私人收藏之列。

在中国瓷器这件事上的摩擦突出说明了洛克菲勒对其财产做 出某种最终安排的紧迫性。尽管小洛克菲勒在1917年初拥有的 净资产大约为2000万元,但这笔财产并未给他带来多少收入。 他已经有了美国亚麻公司和科罗拉多燃料与铁业公司的大宗股 权,但后者几乎或者根本没有任何分红,反而使他陷入了纷争。 他在克利夫兰和纽约也拥有房地产,外加一些铁路和天然气公司 债券。小洛克菲勒的工资和津贴每年合起来有几十万元""一这对

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数目,但对世界首富的儿子 来说却是杯水车薪。

很有可能是拉德洛大屠杀使洛克菲勒看到他儿子具有管理家 族事务的坚韧性格。“在拉德洛事件发生之前,父亲究竟有多大 管理能力,祖父对此一直没有把握,”戴维?洛克菲勒后来评论 道。“我认为,这个事件对他是一次痛苦的经历,但他从中学到 了许多东西,使他变得更加坚强了。”洛克菲勒很可能是在1916 年和1917年之间决定交出财产的,因为当时联邦政府两度提高 了财产继承税。与众不同的是,洛克菲勒拖了好长时间才决定把 自己的钱财移交给儿子,可是一旦他开始行动,其速度之快令人 惊讶,就好像巴不得要这样做似的。1917年3月13日,他给了 儿子2万股印第安纳标准石油公司的股份,创下了有史以来最大 一笔家族内部财产转让的记录。1918年7月10日,他让出了 16.6072万股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的股份;两周之后又让出 了大西洋炼油公司和真空石油公司的大宗股份。1919年2月6 日,小洛克菲勒得到了5万股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的股份,随之 在11月20日再次收到五万股。1920年,洛克菲勒馈赠了大批的 纽约城市债券和自由债券。转让过程既无诗意也没有开场白,只 有一些一本正经的简短通知。比如,洛克菲勒在1920年2月17 日写道:“亲爱的儿子:我于即日馈赠于你价值6500万元的美国 政府第一期自由国债债券,年利为3.5%。爱你的爸爸。”

面对这些不可思议的馈赠,小洛克菲勒感到受宠若惊、不知 所措,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1917年之前,洛克菲勒捐了 2.75 亿元给慈善事业,又给了子女3500万元。(他在1917年11月估 算了一下,如果他把所有的钱都留着用于投资,到那一年他就能 拥有30亿元的财产,相当于现在的256亿。按照《福布斯》杂 志1997年公布的最富有的美国人排行榜,这个数字使洛克菲勒

的财产仅次于拥有400亿元的威廉?亨利?盖茨第三[William Henry Gates HI,即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译注],从而跻身于 10亿富翁之列。)1917—1922年之间,他又向慈善机构捐赠了 2 亿元,给了儿女4.75亿元,后一笔钱几乎全都给了小洛克菲勒。 至此,在洛克菲勒家的这个孝顺儿子和那些任性的女儿女婿之间 形成了巨大的两极分化——这种分化如此之深,致使人们以为只 有小洛克菲勒的后代才是真正的洛克菲勒家的人。(当然,其他 人也都叫洛克菲勒。)洛克菲勒通过把财产集中在一起,使他儿 子得以扩大其影响力。这个可怜的富家男孩如今成了全球首屈一 指的继承人。短短5年之间,小洛克菲勒的净资产就从2000万 元猛增至5亿元左右——超出了他父亲捐给洛克菲勒医学研究 所、普及教育委员会、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劳拉?斯佩尔曼纪念基 金的总额:4.47亿元——相当于现在的44亿元。由此看来,具 有公益精神的洛克菲勒家族尽管慷慨解囊,却依然控制着大量的 财富,虽然其中的大部分将在以后的年月里各有其正当的归宿。 把那么多钱散发出去之后,洛克菲勒给自己留了一个零头——大 约在2000万到2500万元之间——用来炒股。

1917年,洛克菲勒在公平信托基金会(the Equitable Tmst) 为女儿艾尔塔和伊迪丝设立了特种信托基金,在她俩的帐户上各 存了 1200万元(相当于现在的1.4亿元),同时中止了给她们的 津贴。这笔钱尽管能使她俩一生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还绰绰有 余,但同小洛克菲勒的财富相比却显得微不足道。为了给这种明 显的不平衡辩护,小洛克菲勒后来争辩说,他父亲偏袒他的原因 是他能够“以曾经激励过他的那种精神去继续他乐善好施的事 业,而且……他给我的一切都将会以促使他慷慨解囊的那种责任 感和经营意识加以管理”。小洛克菲勒以一种艾尔塔和伊迪丝都 无法做到的方式接受了他父亲的原则并充当了他的代理人。洛克

菲勒对儿子说:“当我放下这些担子时,你却不得不为之奉献终 身,这真是上天的安排。”儿子把父亲看作商界和慈善界的传奇 人物,这种崇拜之情使洛克菲勒越来越感到飘飘然。他对英格利 斯说:“我确实这样认为,假如我有那位心怀偏见和私心的‘历 史学家’[指塔贝尔]试图描述的一半坏,我就不可能有像他这 么孝顺听话的儿子了。”对洛克菲勒来说,只有好树才能结出好 果子,因此,小洛克菲勒的美德就是他自身美德的无可辩驳的证 明。

小洛克菲勒继承巨额财富时,已经和艾比有了一个生气勃勃 的大家庭,除了先头的3个孩子之外,又生了劳伦斯(1910 年)、温思罗普(1912年)和戴维(1915年),加起来一共6个。 劳伦斯出生后,小洛克菲勒和艾比觉得第54西大街13号难以容 纳这个日益壮大的家庭,便在1911年买下了第五十四西大街10 号的地皮。威廉?韦尔斯?博斯沃思——小洛克菲勒发现他是一个 过于奢华的园林设计师——完成了基奎特的工程之后,为下一代 洛克菲勒们盖了一座九层楼的宅邸,它就像一座缩微的城市,里 面设施豪华,屋顶上是壁球场兼儿童游艺场,还有艺术品收藏 室、音乐演奏室、两个客厅和一个医务室,堪称纽约最大的私人 住宅之一。一家人于1913年9月迁入新居。

为了躲避曼哈顿的酷夏,小洛克菲勒和艾比从1908年开始 去缅因州的芒特迪瑟特岛避暑。该岛自19世纪80年代起就成了 富人们的避暑胜地,此时住着洛克菲勒家的几位密友,其中有查 尔斯?埃里奥特、西蒙?弗莱克斯纳和克里斯蒂安?赫脱(Christian Herter, 1895—1966,美国共和党政客,曾任国务卿、州长和贸 易谈判首席代表等职——译注)。约翰和艾比十分迷恋岛上布满 岩石的粗矿景色,于1910年在该岛南部较为僻静的锡尔港附近

买下了一栋名叫“鹰巢”的山顶住房。“鹰巢”坐落在一处俯瞰 海湾的花岗岩峭壁之上,屋顶有许多尖形角碟。那是一幢都铎风 格(16 —18世纪盛行英国的建筑风格——译注)的别墅,其含 义和同样称为别墅的纽波特式豪宅一样——规模宏大。“鹰巢” 原先有65个房间,小洛克菲勒不断对它进行扩建,搞得像宫殿 一样富丽堂皇,使它最终拥有107间房间、44个壁炉、22间浴 室和2280扇窗户。

小洛克菲勒和艾比头一回到芒特迪瑟特岛时,岛上还没通汽 车,一派天然风光,任凭他俩步行或骑马在荒无人烟的处女地上 寻幽探胜。小洛克菲勒特别喜欢在他的领地上修建走马车的小 路。在缅因州度过的那些夏天里,小洛克菲勒对蛮荒之地产生了 一种特殊的感情,这一切在他身上激发出一种宗教般的敬畏之 情,也许还唤起了他童年时代对福里斯特山周围的湖泊和峡谷的 回忆。对一个饱受重负之苦的人来说,这些人迹罕至的地方能使 他负担过重的大脑重新振作起来。

1916年,威尔逊总统在岛上建立了山神国家纪念馆(Sieur de Monts National Monument),1919年改为拉斐特国家公园——这 是东部第一个国家公园——1929年更名为阿卡迪亚国家公园。 为了保护这片自然资源,小洛克菲勒不仅向公园捐赠了好几千公 顷的荒地,而且亲自设计了 57英里长的不许汽车通行的马车道 (由工程师箅好了坡度),沿途修建了许多漂亮的石桥和门楼,与 周围的景色天衣无缝地融合到一起。他从父亲那里学会了布置景 观和尽量使道路与景色浑然一体的本领。尽管一些主张保护环境 原封不动的人指责小洛克菲勒擅自破坏自然,但他有一个利民的 构想,要让公园为普通老百姓服务。他在慈善机构的理事会议上 经常显出对履行职责感到厌倦的样子,却毫不掩饰对保护风景的 热忱。这是一个表明他今后矢志不移的兴趣的早期标志:即保护

古老美景免受现代生活的侵害。在此同时,他每时每刻都想从现 代都市生活的喧嚣之中退缩到未经破坏的旧日乡间去享受那份安 宁与尊严。

艾比?奥尔德里奇?洛克菲勒则与丈夫不同,她习惯于那种时 髦、具有冒险精神和随心所欲的生活。“母亲喜欢一有了主意就 说:‘咱们干吧,’”她儿子戴维说。“她十分喜欢出乎意外的东 西。”她时而冷嘲热讽,时而草率行事,十分欣赏20年代那些衣 着入时的新潮女郎。她说:“我喜欢看到老派的伪道学被打得粉 碎。”她一向大胆、无拘无束,做事好心血来潮。她有一回在谈 到孙儿们时说:“我甚至喜欢他们淘气的样子、有趣的想法和为 了实现这些想法而耍的心计,我能看出他们在心里琢磨的那些鬼 点子。”这种态度令小洛克菲勒大惑不解,因为他对小孩子大声 吵闹十分恼火。

艾比虽然遵循她父亲保守的经济观点,却帮助洛克菲勒家族 扩大了政治影响。她是一位思想开通的共和党人,支持计划生 育、犹太人请愿联合会(the United Jewish Appeal)和国际联盟 (the League of Nations, 1920年根据凡尔赛和约成立的国际组织, 于〗946年解散,代之以联合国——译注)。拉德洛大屠杀发生 后,她为了改善劳资关系,向全国妇女工会联盟捐了相当于该组 织年度预算1/3的经费。在20年代,她还同新泽西标准石油公 司联手为新泽西州伊丽沙白市的炼油工人创办了一个社区中 心——贝韦社区之家,自己经常去那里的婴儿诊所坐坐。有一次 她回来后对女儿巴布丝说:“我今天在贝韦那个新建的婴儿诊所 里抱过25个光溜溜、乱踢乱蹬的婴儿,有的还趁机尿了我一身。 大多数婴儿都胖乎乎、粉嘟嘟、笑咪咪的,可是有一阵他们一下 子全都大声哭了起来。我在那里真开心。”她是华盛顿特区格雷

丝?道奇旅馆的主要赞助人,这所供职业妇女居住的旅馆里有 350个房间,由基督教女青年会管理,工作人员是清一色的女 性,连听差和电梯工也不例外。

艾比毫不掩饰她对社会公正的热心关注,这对她的后代也产 生了久远的影响。1923年她和老洛克菲勒一起住在奥蒙德比奇 时,给3个年长的儿子写了一封信,对种族歧视深感愤慨。“可 怕的私刑和种族暴乱经常在我们当中发生,这是美国永久的耻 辱。社会对犹太人的排斥不那么野蛮,但也……造成残酷的不公 正现象……。我希望我的家人能坚持生活中最美好、最崇高的东 西广小洛克菲勒尽管依从了艾比的许多观点,但他更多地是受 抽象的行为准则的指点,而不是接受对被压迫者发自内心之同情 的引导。

艾比要求孩子们决不弦耀自家的财富,她曾经拒绝给一个上 大学的儿子额外旅行的费用,并对他说:“这样做会使那些无力 支付这笔费用的同学感到不安和嫉妒。”她时刻警惕财富带来的 不良影响,看到劳伦斯刚刚〗3岁就大把大把地花钱,便教训儿 子说:“财富能使生活过于轻松,会使人变得放纵、自私和残 忍。”艾比有一次对纳尔逊说:“我认为钱太多了会使人变得愚 蠢、迟饨、冷溴和乏味。你可要小心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艾比指挥过500名红十字会辅助机构的工作人员,总部就设在乐 善好施的老洛克菲勒为支援战争而腾出来的第54西大街4号里。 艾比把手下那些身穿白制服的孩子们安置在地下室里卷绷带,还 让他们管理波坎蒂科的战时菜园。

在管理各种各样的家庭事务方面,艾比经常对小洛克菲勒抠 抠搜搜的作风感到恼火,但为了夫妻和睦只好忍让。她要等到1 月份纺织品大贱卖时才去买新内衣;孩子们上学后,她只能偷偸 地从浴室里给他们打电话,因为丈夫认为打这些电话是不必要的

浪费。他俩有个儿子一针见血地指出:“父亲的电话是有关业务 的,可以理直气壮地打,而母亲打电话则是为了私事,因此可打 可不打。”

如果说小洛克菲勒和艾比婚后感情笃厚,那是因为他墨守成 规的生活需要好好放松一下。他一见到艾比就满面笑容,几乎无 法把眼光从她身上移开。“我没见过哪个男人比他更依恋自己所 娶的女人,”波坎蒂科的猎场看守人汤姆?派尔(TomPyle)说: “他们当了爷爷奶奶后,到了晚年他仍然像年轻恋人那样爱慕她、 对她忠心耿耿。”许多人认为他时时需要艾比陪伴身边的做法有 些不健康,他有个儿媳称之为“几乎像是一种原始的、无法克制 的需要。”即使是旅途当中,小洛克菲勒也带着一种独占的神态 时刻不离她的左右,拒绝别人与她做伴。有一次他俩出门旅行 时,艾比写信给一个儿子说:“你爸爸担心我会和太多的人交往、 交谈,所以我们一般都在我称之为老人餐室的地方就餐,他觉得 我在那种地方比较安全。”

即使在家里,小洛克菲勒也力图独占艾比,用嫉妒的眼光注 视着他的6个儿女,把他们看作占有艾比时间的潜在竞争者。艾 比在孩子面前一向热情、自然,从不把他们的教育全都交给仆人 和家庭教师。她和孩子们一起玩牌,读书给他们听,和他们一起 喝午茶,晚上送他们上床。她是一个爱交际的女子,却嫁给了一 个不爱出门的丈夫,于是就和无数其他处于同样地位的妇女一 样,力图把儿子们培养成模范丈夫,避免沾染自己丈夫身上的那 些缺点。小洛克菲勒也许在潜意识中认为她对孩子的关心占据了 给予他的时间,这种想法使他看上去就像一个成天板着脸、爱发 牢骚的父亲。“随着我们越长越大,我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我们必 须同父亲争夺她的时间和关心,”儿子戴维说。“他希望在他需要 她时她总能在他身边,而这种需要似乎总也无法得到满足。”

他俩的婚姻尽管有种种不足,但总的来说还算美满。他俩会 为现代艺术吵得面红耳赤,但彼此忠诚不贰,在许多方面志趣相 投,如戏剧、音乐会、电影以及散步、骑马和开车。晚上外出回 家后,他俩喜欢在小洛克菲勒的更衣室里亲密地挨在一起喝热巧 克力。在上床之前这段温馨的时光里,他俩不是练习从亚瑟?默 里学校的教师们那里学来的最新舞步,就是朗读维多利亚时代的 小说,要不然就靠在沙发上听唱片。艾比无论对丈夫有多少不满 意的地方,但认为他是个正直的男子汉,因而既爱他又尊重他 她曾经写道:“我为世上所有不能像我一样嫁个好丈夫的女人感 到难过。”对小洛克菲勒来说,艾比为其生活调色板增添了许多 亮丽的色彩,否则他的生活该有多么单调乏味。

在小洛克菲勒的6个孩子眼里,他们的袓父是一个令人愉快 的伙伴,在他们的记忆中,祖父有好几副面孔:说话风趣、爱开 玩笑、很会讲故事,既是高尔夫球场上一个活泼的怪老头,又是 一位高谈阔论的哲人。到了年长的几个孩子十几岁时,他已经 80多了,但看上去依然动作敏捷,随时愿意和孩子们一起做游 戏,无论是在灌木丛里捉迷藏,还是在屋子里蒙上眼睛玩瞎子捉 人。他给子孙留下的生动印象也许不比魔鬼比尔在孙子孙女面前 逊色。约翰第三和弟弟妹妹都记得祖父爱玩爱闹的样子:“他真 了不起,很有幽默感;他爱讲笑话,但一开头却很严肃。他热情 友善、平易近人,但从不说教。”

小洛克菲勒教导孩子们要尊敬他们的祖父,他们长大后才有 些吃惊地发现这个乐呵呵的怪老头曾经取得过商业史上最伟大的 成就。早在很小的时候,他们就意识到家里的名声有着非同寻常 的争议,因为经常有记者或摄影师在翻越波坎蒂科的栅栏时被抓 住。在1919年五一劳动节前后无政府主义恐怖四处蔓延那段时

期里,有人给洛克菲勒、小J_P?摩根和其他美国显要寄去了炸 弹邮包,但均被邮局截获了。然而,在基奎特并未特别增设警 卫。“我们不得不一直提心吊胆过日子,担心孩子会发生意外,” 小洛克菲勒说,因此他采取了一个措施,决不允许孩子们让陌生 人给自己照相,以防恐怖分子或罪犯认识他们。他坚持不让孩子 们的照片上报,直到他们上了大学后公众才知道他们的模样。有 时接到恐吓电话后,孩子们身后就跟上了保镖。

到了星期天,6个孩子经常从阿贝顿小舍跑到基奎特大屋和 祖父一起吃饭,5个男孩一律戴着伊顿公学式的硬领,身穿黑上 衣、细条纹裤子。洛克菲勒像牧师迎接教徒一样把每个孙子都称 做“兄弟”。他坐在餐桌上首,滔滔不绝地讲他过去的故事,还 模仿别人的样子,用一条洁白的餐巾做出各种姿势。孙儿们被他 那种不动声色的幽默逗得大喊大叫。心情快活的老?洛克菲勒显得 那么轻松,他儿子却显得一本正经、心神不宁,这一对比很可能 无益于小洛克菲勒与孩子们之间的关系。

但是,洛克菲勒无忧无虑的外表同样也掩饰着更深刻的担 忧。在同孙子们一起吃早饭时,他给每人一个镍币和一个吻,然 后说几句鼓动他们的话。“你们知道不知道,”他问道,“什么事 会使爷爷感到十分伤心?那就是得知你们这些男孩当中有人乱花 钱、大手大脚、满不在乎_??…的时候。花钱要仔细,孩子们,这 样就永远能帮助不幸的人。那是你们的责任,千万不要忘记呀。” 孙儿们认为,在培养他们树立行善意识方面,祖父所起的作用和 父亲一样大。

老洛克菲勒为人虽然严厉,却从为人之父当中得到了真正的 乐趣,而小洛克菲勒对待这一切则过于严肃。使小洛克菲勒成为 一个不知变通的父亲的原因很多。有关他父亲的争议把他塑造成 了一个坚毅、可敬的人,即使和家人在一起时也难以轻松。遇到

子女因一时冲动做出越规行为时,他过于紧张和严格。由于孩子 们注定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度过一生,他要求他们也具有他那种刻 板的正直感。这对他如此重要,致使他在家里实行了一种无声的 专制,使孩子们对他的畏惧多于爱。有时他会出人意料地大声责 骂孩子,发泄一通他在外面从不流露的愤怒或乖张。他试图模仿 他父亲的为父之道,却又没有约翰①那样的好心情。“我很担心 金钱会毁掉我的孩子,所以我要让他们知道钱的价值,不乱花, 也不把钱用在非其所值的东西上,”小洛克菲勒说。“那就是为什 么我坚持让孩子们像我以前那样花钱要记帐,而且我认为效果一 直不错。”

每到星期天早晨,孩子们提心吊胆地一个挨一个走进小洛克 菲勒的书房,让他仔细检查他们的帐本。他们虽然只有3角钱的 零花钱——比他们的朋友要少得多——却必须记下每1分钱的用 途。漏记一项就要罚掉5分钱,帐目记得认真则奖励5分钱。他 们被要求只花1/3的钱,1/3积攒起来,另外1/3捐给慈善机构。 在这些规定的约束下,洛克菲勒家的孩子们都像贫穷的流浪儿一 样,经常从朋友那里要小钱。纳尔逊哀叹道:“说老实话,我们 几个谁也不曾有过真正富裕的感觉——也就是说,那种家里有许 多钱的感觉。”他们和小洛克菲勒小时候一样,经常穿旧衣服, 直到十几岁后才允许去看戏或看电影。

小洛克菲勒让孩子们重复自己成长的经历,给他们机会在波 坎蒂科和锡尔港挣零花钱。挣钱的方式有:打苍蝇(打死100只 挣1角钱)、擦皮鞋、伺弄花草或是用夹子在阁楼上捉老鼠(每 只可挣5分钱)。有人负责教6个孩子学园艺、缝纫和烹调—— 他们必须每星期在一起做一次晚饭——并鼓励他们学会使用手工 工具。每个孩子要各学一种乐器,每星期还要拿出一个晚上唱赞 美诗。连全家出门度假也成了培养孩子责任感的课程,其中一个

儿子去买火车票,另一个打杂,第三个负责看行李,第四个订旅 馆房间,剩下那个专职擦皮鞋,如此等等。

小洛克菲勒天真地认为自己和孩子关系融洽、坦诚相待,而 孩子们却把他看成一个可怕的人物,这使艾比不得不设法缓和潜 伏在表面之下的对立情绪。她成了父子之间的调解人,成天用谈 心、讲常识和说俏皮话的方式从中调和。她还用一些实际可行的 方法帮孩子讨小洛克菲勒的欢心。当他要求孩子背诵圣经片段 时,她替孩子们把摘录下来的经文工工整整地抄在卡片上;父亲 每星期查帐之前,她还帮孩子们整理帐目。

小洛克菲勒想让孩子们时刻受到布道和宗教说教的熏陶。每 天早晨7: 45,管家用银盘托着一摞《圣经》发给大家,即使有 客人在场也不例外。小洛克菲勒领读圣经节选,并要求其他人也 跟着朗读,然后才许吃早饭。他力图保持基督教的安息日(即星 期天,教徒在这一天去教堂做礼拜,不许工作——译注)传统, 到了星期天带领排成一排的孩子绕着波坎蒂科散步,给他们上自 然课,认识树木和野花,谁要是跑到队伍外面就会被罚款。20 年代的一个星期天,他花了好长时间再三考虑是否允许孩子们在 安息日打网球,后来在艾比的压力下他才做出了让步。孩子们都 受过洗,但他们谁也不像父辈或祖辈那样定期去教堂,浸礼会也 从未成为他们生活的核心。

四世同堂的洛克菲勒.摄f 1928年u从左至右:老约 翰 D ?洛克莽勒、小约翰? D ?洛克祁勒、艾比 (巴布丝)?洛克祁勒?密尔顿和艾比?密尔顿.、

(由洛克菲勒档案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