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1 译者深入解读

与孩子沟通的五宗“最”

安燕玲

五年前,学工科出身的我做梦也不会想到,翻译《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会给我的人生带来如此巨大的改变。从摩托罗拉的高级工程师到现在专业的培训师,五年间,我不停地穿梭于企业、学校、幼儿园、社区、教会,和众多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分享、探讨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关于亲子沟通的理念和方法。我经历了无数父母的醒悟和改变,我看到他们因为这本书的指引,改变了岌岌可危的亲子关系,看到他们的家庭因此充满爱与欢笑。而我在分享与推广这些理念与技巧的过程中,围绕着这本书的许多事情也改变着我,温暖着我,让我收获了内心的成长与成就感。

清楚地记得,五年前,当我第一次给父母们分享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充满了忐忑和不安:“我又不是教育专家,有能力给大家分享吗?”“如果大家问的问题,我答不上来怎么办?”“有的时候,我也对孩子大吼大叫,我有资格给大家做讲座吗?”……但是,在一场又一场的讲座之后,我才越来越体验到在家庭教育方面,其实没有“绝对的权威”,每个家庭千差万别,每个孩子也都独一无二,父母通过学习,才最有可能成为自己孩子的教育专家。正如《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的两位作者,她们在写书之初,也都不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正是在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实践之后,她们总结出实用而简单的方法,成书后帮助了成千上万的父母,以致有了今天众多的追捧与夸赞。

当初,一个常常被大家提到的问题是:“这本书是美国人写的,西方的家庭教育理念适合中国家长吗?”经历了无数次的分享和讨论之后,我真正体会到在亲子沟通方面,的确是“教育无国界”。回顾几年来我所做的讲座和读书会上的分享,总结很多国内父母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扰和误区,以及应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我整理出《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五宗“最”。

1.最基础的篇章——接纳孩子的感受

第一章“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是所有讲座、分享的重点,也是其他任何方法的根基。在这一部分的学习和讨论过程中,最常被父母们提出的问题就是:“孩子生气的时候,往往变得胡搅蛮缠、不可理喻,这种情况也接纳他们的感受,岂不是把孩子惯坏了?孩子会不会变本加厉?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这样岂不是让孩子变得更独断专行?”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花时间和父母一起讨论“接纳情绪”和“接纳行为”的区别。情绪没有对错之分,情绪是应该被百分之百接纳的;而行为有对错,是要受到限制的。父母们要尽量做到“温和而坚定”:温和地接纳孩子的感受,坚定地保持自己的原则。比如,“我能理解你今天有多不愿意去幼儿园,今天我也不想去上班,如果今天是星期六该多好啊,你就可以不去幼儿园了,我也可以不去上班了。好吧,时钟的长针指到6的时候,我们一起穿衣服出门。”

有一个经常被提到的问题是:“家里人接纳孩子的感受,可是外界并不接受啊!老师、同学没有耐心来接纳他的情绪,孩子会不会出去以后变得弱不禁风,受不起一点挫折?”其实,有家里人的接纳和理解,就足够了。当孩子在外面遇到困难、受到委屈的时候,他知道回到家里,有父母的接纳,这就足以给他力量去应对外界的压力。如果做父母的都不接纳孩子的感受,又能奢望谁去接纳他呢?

在这一部分的沟通技巧当中,有的父母会认为“用幻想的方式来实现他们的愿望”这个方法,只有针对小孩子才适合,而对于大孩子,“我真希望给你变出来”这样的话已经哄不了他们了。其实,这是个小小的误区。“用幻想的方式”并不是想敷衍哄骗孩子,而是真正去理解他渴望某种东西的心情。我常常会和父母们做这样的讨论:如果你有一天回到家里,对丈夫说:“咱家房子再大点就好了。”结果,丈夫给一长串逻辑上的解释:“现在房价这么高,东西这么贵,咱还要养孩子,哪来那么多钱买房子啊?”你的感受如何?是不是觉得很扫兴?相反,如果他说:“我也真希望咱家能有大房子,等我再努力努力,给你买个大房子,你在里面吃香的,喝辣的,好好享受生活!”你又会有怎样的感受?相信每个妻子都更愿意听到后者,因为丈夫理解了你的心情和感受。所以,接纳感受的方法不分年龄,每个人都有被理解的需要。

2.最容易进入的误区——比较

在“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的章节中,讨论最多的便是父母常见的一个误区——比较。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不断地被比较中长大的,父母拿我们和兄弟姐妹比较,老师把我们和同学比较,似乎没有比较,就不足以让我们进步。在一次讲座中,一位爸爸理直气壮地说:“比较是为了给孩子树立榜样!不比较怎么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他的话听上去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当我们将心比心,把比较运用在成人世界中的时候,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每次在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我都会让在座的父母们当场做一个表决:“想一想,如果你的爱人拿你和别人的丈夫(或者妻子)做比较,你是什么感觉?如果你爱人说:‘你看我们同事的老公(或者妻子)又能干又照顾家,你应该多向人家学习!’听到这些话,你会在心里感激对方:‘谢谢你为我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我一定好好向他请教!’”结果没有一个人举手同意。大家的感受大都是:“我心想:你觉得她好,那你就跟她过日子去吧!”“我会以牙还牙,你觉得别人的老婆好,那是因为别人的老公比你好!”……可见,“比较”是多么容易让人受到伤害,它真是破坏关系的“撒手锏”。

在一次课程当中,我让每位学员分享自己小时候曾经被“比较”的经历,不少人谈到被父母“比较”的时候,仍然对当时所受到的伤害记忆犹新。一位妈妈说:“父母总是拿我和姐姐作比较,无论我如何做,都觉得自己不如姐姐,我甚至无端地对姐姐有一种怨恨。我一直生活在姐姐的阴影之下。”最后,大家总结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要和别的孩子比较,只和自己的过去比较,时时看到孩子的进步。要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3.最关心的话题——让孩子自立

“鼓励孩子自立”是现在独生子女父母最关心的话题。在这部分的学习过程中,父母们对“让孩子自己做选择”讨论得最多。有的父母认为:需要让孩子从小自己做选择,这样长大才能有自己的判断力,才不会人云亦云。而有的父母则会担心:从小给孩子太多的选择,孩子习惯什么事情都自己做主,当有的选择后果父母不能接受时,那该怎么办?而每次经过充分讨论,大家最后总会达成共识:给孩子选择是必要的,这让孩子感觉到他有参与决定的能力。

但是,在为孩子提供的选项中,父母要充分考虑到选择后果是否自己都能承受。一次读书会上,一位妈妈曾经抱怨:“我用了‘给孩子选择’这个方法,不管用!上周末,我带女儿出去玩,出门的时候,我按照书上的方法,问她:‘你今天是穿裙子?还是穿裤子?’结果女儿选择了穿裙子,但是,我看到天气还是有点凉,就劝女儿还是穿裤子吧,穿裙子太冷,容易感冒。结果女儿不干,还大发脾气。”这位妈妈表面上是给了孩子一个穿裙子还是穿裤子的选择,但其实她内心只接受一个选项。当女儿做出选择而又遭到拒绝之后,孩子会感到妈妈缺乏诚意,心里自然不好受。所以,在为孩子提供选择前,如果有父母不能接受的后果,那就不要放到选项当中。因此,我把“给孩子提供选择”这个方法进一步明确为“给孩子提供你能承受后果的选择”。

关于“选择”的学习中,另一个延伸的结论是:“提供的选择范围与孩子的年龄成正比。”孩子越小,给孩子的选择越有限;而随着孩子长大,则逐渐学会放手,给孩子更大范围的选择权,并且“选择”也针对每个家庭有所不同。在有的家庭中,“孩子进门必须先洗手”是不能更改的原则,而有的家庭可以让孩子选择“进门就洗手还是先玩一会儿玩具再洗手?”每个家庭的规矩不一样,每位父母的观点也不一样,所以选项不必一致。

4.最常见的副作用——空洞的赞赏

很多情况下,在“学会赞赏孩子”的讨论结束后,父母们都会有恍然大悟之感:“原来夸孩子是不能只说‘你真棒!’”“我说为什么我们一直鼓励赞赏孩子,可是孩子却越来越往后退缩,原来空洞的夸奖会干扰孩子。”……今天许多父母都接受了“赏识教育”“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样的理念,但是“如何赏识”“如何夸”却是需要方法的。空洞的赞赏会带来很多“副作用”。一位妈妈曾经和我们分享她的经历:“女儿今年4岁,聪明伶俐,人见人爱。在家里,她每做一件事情,我们都会给她赞赏。但是我发现有个问题,如果哪一次没有及时表扬她,她就会一直追问:‘我棒不棒?’‘我是不是最好的?’有的时候,在外面和其他人在一起时,如果没有人及时给她赞赏,她就会很失落,好像有了‘赞赏依赖症’。这让我很担心。”

“赞赏是把双刃剑”,这是我经常提醒父母的。空洞的赞赏有很多的“副作用”:让孩子产生依赖、引起焦虑、产生压力、怀疑赞赏背后有父母的操控……消除这些“副作用”的药方就是,在“你真棒!”后面,加上细节描述,比如:“你画画的颜色搭配,看上去特别有春天的感觉。”“你的作文里最后一句话‘爸爸的话让我终身受益。’总结得很到位。”……用这种描述性的语言来赞赏孩子的时候,他们会因感到父母发自内心的赞美而备受鼓舞,也会因具体的肯定而对自己要求更加明确。

5.最容易忽略的现象——贴标签

“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这一点许多父母开始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贴标签”。特别是当给孩子贴上“正面的标签”时,比如:“你真是个懂事的孩子!”“你实在是个勤快的姑娘!”……觉得没有什么不妥。在一次讲座当中,一位妈妈分享自己的经历,让父母们理解了“正面的标签”也会很害人。

这位妈妈从小就招人喜爱,各方面都很优秀,父母也常常为她感到自豪,逢人便夸:“这个孩子很要强,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最好!所以她这么优秀!”从此“要强”成为她身上揭不掉“标签”,她为此付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同时,她害怕失败,也不敢失败,当一件事情没有做好,就会非常自责,心理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严重影响到她的身体,甚至也影响她的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最后,她终于意识到:其实,自己不必做个要强的人,做真实的自己最好!相信每个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为一个“标签”而活着,而更希望孩子能自由地活出真实的自己。

有的父母会问:“我们不给孩子贴标签,可是外界还是会给孩子贴标签,那该怎么办?”毋庸置疑,父母的职责就是帮助孩子揭下标签。在儿子上小学的时候,我接到数学老师的投诉电话:“你的儿子学习不用心,考试题目总是看错。还太懒,应用题的答案只写几个字。”放下电话,回到家里我找来儿子的考试卷子,发现老师说的“不用心”,就是他容易把7和1看错,老师说的“太懒”,就是在解完应用题后,应该写“答:学校每班平均有30人。”但儿子只写“有30人。”后来,我和儿子说:“下次做数学题的时候,遇到数字7和1,多看几眼,确认一下。应用题写答案的时候,把题目的最后一句话抄全了,多看几眼,多写几个字,你的数学成绩就能提高了!”我们做父母的没有办法去改变外部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我们一定能想出办法把这种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每次的讲座、每次的分享都会给我带来很多的收获。来自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讨论,甚至是争辩,都让大家对书里的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也更了解了每种方法在哪种场合下运用是最恰当的。最重要的是,让大家找到了适合自己家庭、适合自己孩子、适合自己养育风格的方法。父母们从“知道”到“做到”,逐步把这些方法真正地内化。

在每次讲座结束的时候,我都会和父母们一起探讨“职业父母”的话题。“为人父母”是个责任相当重大的职业。往小了说,它影响到一个家庭,或者说一个家族的发展。往大了说,它甚至关乎国家和民族和兴衰。而父母这项职业,既不能退休,也不能辞职,还不发薪水,但是,“养育孩子”一定是阳光底下最值得投资的一个项目。《圣经》上说:“儿女是上帝所赐的产业。”我们每一位父母没有理由不去经营好这份产业,因为这是我们为人父母的使命和责任。

养育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我愿意将自己最喜欢的一句电影台词与各位读者共勉:“我们不可能当完美的父母,但当好父母的方法却数不胜数!(There is no way to be a perfect parent, but a million ways to be a really good one!)”希望《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为中国的父母和孩子带去更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