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录1

 

来自雪柔的信件全文

 

亲爱的莉儿:

我一生都在为克服“羞怯”而奋斗,总是觉得自己的频率与别人不同。以前我无法了解,为什么许多同学与同事喜欢和很多人聊天,还花很多时间四处访友。而我只想与一两位好友聚在一起,在私密的空间里促膝长谈。我不明白,为何我总是宁愿躲在幕后,说话前先想清楚,而其他人总是能不受拘束地发表意见。我想不通,为什么我最好的朋友会说,他们起初觉得我很“冷淡”或“冷漠”——一直等到对我有了较深了解后,才发现我并非如此。我脑瓜很好使,上学时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毕业后在商场上也很成功。我真的喜欢人群,但我好像无法搞懂社交技巧,总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

几年前,我开始了自我探索的过程与研究。我相信,害羞只是症状,内向个性才是源头。

内向不是疾病——恰好相反——但是在重视外向开朗的世界,内向却常被视为残缺。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的工作需要经常与人互动,常常一天到晚都要讲个不停),我了解到一些事情,使我能够更好地接纳自己,并且“管理”自己的内向天性。

我不存在什么问题。生性内向带给我很多好处,而且我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自己,但我能够以更有效率的方式与他人互动。

我学会根据情况需求展现外向活泼的特质。假使我事先知道自己即将面对复杂的讨论或冲突场面,而必须与人有频繁的互动时,我会先用想象或写下来的方式提前演练。不过,在几次频繁交际之后,我需要给自己安排制衡(安静与独处)的时间,以便重新充电。

在与外向者接触前,我会观察并捕捉与我互动对象的特质,并随之调整自己的言行。我不能期待外向的人来迎合我,而应该由我去迎合他们,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我会把自己放在一些场合来训练自己脆弱的“外向肌肉”。比如,我自愿担任令自己不自在的领袖角色,以此来加强人际沟通的技巧。我强迫自己在会议中发言,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坐着。

我收集那些能让自己像个外向开朗之人一样轻松愉快闲聊的技巧与诀窍。在需要的时候,我就能变得“假外向”起来。令我安心的是,通常只要我起了头,外向的人就会滔滔不绝地说话。因为我真的喜欢人群,懂得聆听,也喜欢更进一步认识新朋友。假使我不主动跨出第一步的话,我可能会失去那些机会。

我鼓励我的孩子发展外向性格,虽然偶尔会令他们感到不自在。同时,我也试图教他们要像他们的母亲一样,敏锐地面对自己生命中的内在特质。而每个人对独处时刻的需要,也是过生活的另一种方式。

谢谢你在这个领域所付出的心力。我从你的作品中学到很多宝贵的经验,更期待能早日拜读你关于羞怯的新书。

 

雪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