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反思世界观
中国人做事追求“天时、地利、人和”,就是说人与环境的匹配度、融合度越高,做事情的成功率就越高。理解世界运行的基础规则,才能更好地调整我们的行为,实现高度的匹配。
1.你真的读懂了《黑天鹅效应》吗
《黑天鹅效应:如何及早发现最不可能发生但总是发生的事》是一本由纳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所著的关于随机和不确定性的书,是世界级的畅销书。
■知识介绍
17世纪之前的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但随着第一只黑天鹅在澳大利亚被发现,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崩溃了。黑天鹅的存在寓意着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却又改变一切。
所谓“黑天鹅”,是指极不可能发生,实际上却又真的发生了的事件。
和大家的印象不同,这样的黑天鹅事件看起来很罕见,但其实比比皆是。“9·11”事件的发生、禽流感的暴发、东南亚的海啸、美国的次贷危机、日本的大地震,都已经证实这一点。
之所以存在黑天鹅效应,是因为人类总是过度相信自己的历史经验,而不知道一只黑天鹅的出现就足以颠覆一切。
黑天鹅事件主要有两大特性:
1.这种事件超出我们过去的全部经验,比如在“9·11”之前,没有人相信本·拉登会策划飞机撞大楼这样的恐怖袭击。
2.这种事件一旦发生,会给我们的某个现实领域带来极大的冲击,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
有趣的是一旦这样的事件出现,人们的天性就会努力解释这样的事件,使得它可以被预测、被理解,变成一只白天鹅。但是上天总会在你以为搞定所有的事情后,又放出一只新的黑天鹅。
要想理解这一点,你只需要想想专家对股市的预测,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决策,或者普通人投资理财的盲区,你就不得不承认,黑天鹅是你无法提前预测的不确定性风险。
■扩展思考
黑天鹅效应给我们这样几个重要的启示:
1.极端事件虽然发生概率低,但是对未来影响很大。
恐龙占领了地球,但是一次小行星的撞击就造成了整个生物进化圈的全面转向,在这种超级小概率的极端事件中,我们人类其实是最大的受益者。
用相对通俗一点儿的话来表达就是:人的一生很长,但是关键处只有那么几步,生活只是少数黑天鹅事件影响的累积结果。
决定你人生轨迹的可能不是你的努力,而是一些偶然事件。比如我就是32岁才突然接触了PPT,并成为大家眼中所谓的PPT达人的,我做PPT培训是我职业生涯的前十年里想都想不到的,这也是由一个非常小概率的事件引发的。
2.罕见的不确定性事件出现的次数比我们以为的要多得多。更要命的是,这种极端的事件并非那么罕见,如果我们能留心观察,会发现黑天鹅事件比我们以为的出现概率高得多。
股市的崩盘,经济泡沫的破灭,在当时都是一次黑天鹅事件,但是就历史发展来看,太常见了。比方说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没有经历瘟疫的大流行,但是从人类历史上看,一场导致无数人意外死亡的大瘟疫概率是很高的,特别是在越来越久没有暴发的情况下,这种概率会越来越高。
另一个我想吐槽的是当下持续了十年的考公务员热和自1992年起持续了差不多十年的公务员“下海热”,它们是就业方向的两种极端。放在一起看,这种就业方向的社会风潮全面转向,并不少见,而是非常常见——从2014年开始,随着“八项规定”的落实和持续的反腐,“公务员热”开始降温了。
人的想法通常受限于自己的经历、知识和视野,但是真实的世界很大,能包容很多可能性。很多在一个地方或者某一历史阶段中并非是黑天鹅的事情,到了另外一个地方或时间点上,因为超出人们的想象力,就变成了黑天鹅。
比如我们很多人很难接受一个人经常不洗澡,会觉得有异味,但是在很多缺水的地方,很多人一年只洗一次澡。
理解这一点,可能对我们调整做事心态会大有裨益,至少我们在遭遇意外的时候,会多一点儿平常心,而不是只会埋怨为什么上天对我特不公平。
3.真正重大的事件是无法预知的。
人类都喜欢生活在确定性中,而且努力用计划和确定性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这当然是对的。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环境里,你这样的努力也总是有成效的。但是在如今这样快速变动的时代,这样的努力往往容易遭遇挫败,你不能总指望你的计划战胜现实。
“黑天鹅”的逻辑是:你不知道的事比你知道的事更有意义。你努力寻求一个确定性的未来,却不知道你所有的努力都可能被一次不确定性事件击败。
这让很多人觉得既然未来前途不定,为何我还要努力?我也曾为这个问题
苦恼过,现在我的看法是:虽然未来不可预知,但我们总可以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使得自己能在不可预知的事件降临时,更好、更快地适应它。
4.哪怕是真正的专家都会有靠不住的时候。
专家是依据过去的经验来预测未来,但是黑天鹅效应是超出所有人的传统经验的。
承认黑天鹅效应,这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点的问题,更是涉及你生活哲学的一个根本命题:你是否认为人类永远处于有限的知识里面?
西方的哲学大师们折腾了几千年,终于承认了人类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如果你也认为人类一定是不能把握全部真理的话,你就会选择相信那些承认自己有所不知的人,而不是无所不能的大师。
■拆书建议
我认为黑天鹅事件对个体而言,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真正超出群体经验的黑天鹅事件,比如“9·11”事件,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这一类事件我们人类很难提前进行有效准备,只能调整好心态适应。但是还有一类是只超出你的个体经验的黑天鹅事件,比如一个特别严谨的女孩子突然发现身边有一个非常豪放的女同事。她觉得完全不能接受这种人的存在,但是这样的人总量未必很少,只是完全超出她的生活经验而已。
对于第二类伪黑天鹅事件,我觉得我们还是能做点什么的,比如通过阅读、旅游、交流扩大自己的视野,让自己知识里面的黑天鹅尽量少一点。
比如我就曾经为这些事情震惊过:
1.有的投资可以完全血本无归,不管它叫股票、基金还是保险分红。
2.有的房子价格居然会狂跌。
3.国家会让一些银行破产。
这些黑天鹅事件,让我自学了不少经济学知识。这些知识当然不能帮我解答经济中的全部困惑,但是至少对于一些解释得很明白的事件,我可以少一点儿困惑。
你也可以想想你曾经以为什么是黑天鹅,然后你为消灭这只黑天鹅做了什么?
2.读《一以贯之》学经济思考
这本《一以贯之》是根据戴立宁先生的口述采访写就的。
要了解这本书,先得介绍一下戴先生。戴先生在台湾地区的公务员体系里也是异类,有独立见解,敢于担责,仕途也两起两落。他历任“财政部”次长、“证管会”主委和“财政部”金融司司长,对推动台湾证券市场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有趣的是,戴先生在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几乎就是20年后大陆遇到的困境翻版。考虑到这层因素,大家才能理解,为何我读这本书会津津有味,因为我读的是台湾地区金融改革史,想的全是大陆现在的故事。
■知识介绍
本书内容很精彩,我想整理一段戴先生在1993年治理台湾股票的经历给大家分享一下。
台湾地区正式的股票交易市场是1962年2月成立的,这个市场一开始就是一个不太正常的“浅碟市场”,也就是上市公司少、规模小。到1990年,台湾股市经过28年的发展,上市公司总数也不过199家。这就意味着只需要很少的资金,就可以在市场上掀起股票价格的大起大落。
在浅碟市场,股票市场的特点是换手率高,市盈率高,股票价格波动大,波动之中券商赚手续费,上市公司融到资本,政府得了税收,庄家套住了散户资金,最后损失的全是中小投资者。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台湾当时经济规模有限,更重要是台湾当局有保姆心态,担心上市公司质量不好,总想替民众选出好公司让他们投资,甚至是经常依据经济的景气程度来控制股市的首次公开募股(IPO)的数量,以此来制造股市的繁荣。——读到这里,不用我说,你们都会想到什么?
但是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出口导向经济积累了大量的外汇,这些外汇又因为固定联系汇率制度紧盯美元,最终结汇转化为大量的新台币,这些过剩的货币在寻求投资机会。
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地区,金融业也是“政府”管制的,没有放开,投资的机会很少。这样就导致大量的资金涌入了股市,推高了股市泡沫。1985年台湾地区股市还只有600多点,到1988年就攀上了8789点的高峰,1990年更是创造了12682的历史高点,等到股票泡沫破灭,直接跌到了2560点,一直到今天,都没有恢复到历史高点。——读到这一段,你是不是又想起了中国大陆2008年的6124点?
那些股市投机客,特别是大庄家是如何赚钱的呢?当时台湾甚至总结出了四部曲——“圈、养、套、杀”。
圈:用人头账户在不同证券公司悄然买入股票建仓。
养:不同账户之间对倒,将价格逐步拉升。
套:通过价格拉升吸引其他投资者购进股票,特别是早期进入者还能随着庄家养股票的时间段有账面收益,吸引更多人入市。
杀:股价进入高位,庄家悄然出货,把仓位全部让给跟进者,当股价崩盘时,庄家已经完成杀猪出场。
你敢说这总结的只是台湾股市么?怎么有一阵阵眼熟感?其实别说台湾股市了,当年华尔街早期庄家做股票,也是这样干的。
而当时台湾的股市还和政治紧密相连,历届领导人选举为了讨好选民,把“股市破万点”当作口号吸引人气。一些炒手甚至还在政界拉帮结派,给行政当局施压,企图获得有利于自己的投资环境。
在台湾股市早期,证券管理委员会没有执法权,股票内部交易是缺乏管理的,也给别人做庄留下大量的可乘之机。加上决策层往往不希望查处股市庄家带来股市崩盘效应,影响选情,整个股市其实不是自由市场,而是处处需要审批、需要平衡、需要管理的市场。——好吧,越看越像大陆的股市了。
读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看台湾人如何骂庄家投机,而是看他们最后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戴先生因缘际会,成为台湾地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人物。——要说到他能解决这个问题,不得不先说五点。
1.戴先生家境不错,所以一辈子不看重钱,可以保持独立自我,专心做事。
2.戴先生年轻时有很多在美国进修学习经济管理的机会,这些积累大有用处。
3.戴先生早期在政府做公务员,虽然仕途不顺,但也积累了工作经验,有了对业务的认识,特别是后来做事需要的人脉,也在这个阶段打下了基础。
4.戴先生一直是一个直言不讳、敢作敢当的人,他愿意冒风险做事,不愿意看着事情在自己手里拖下去玩击鼓传花的游戏。
5.戴先生坚持在媒体公开发表自己的看法,有足够大的媒体能量可以直接对台湾百姓讲述自己的观点,也使他的看法能透明、快速地传递给民众,影响民众对问题的判断,取得民众支持。
我相信没有戴先生,台湾股市也会因为时代需要发展到该发展的位置,但是进程也许更曲折、更漫长。——他做事的经历和经验,也是中国大陆证监会聘他做顾问的重要原因。
戴先生解决股市问题首先是基于他提出的“五指理论”:政府不应该包办一切,必须依靠市场的各方共同参与管理,建立完善的市场。管理工作应该进行有效分工,不同的事情给不同的合适的机构去做,政府只做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就像人有五指,政府只能是其中一指。
大拇指:证券市场最主要的参与方是投资人,投资人好比大拇指,首屈一指,最重要最有力也最有效。
食指:食指是指方向的,也最能干,什么事情都要用到食指。它是服务类的手指,在证券市场,证券公司承担食指的角色。
中指:中指是五指中最高也最中间的,在证券市场中什么人立场不偏不倚高瞻远瞩呢?戴先生认为是媒体人、会计师和律师,确保市场信息尽量真实有效就靠他们。
无名指:戒指为什么要戴在无名指上?因为无名指通心,最珍贵。所以戴先生认为上市公司是最值钱的一部分,上市公司就是无名指,要承担对股民的责任,管理好公司。
小拇指: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者——监管机构,戴先生认为只是小拇指,没有力量的。但是人们合掌礼佛时,小拇指永远站在最前面,最靠近佛。所以小拇指是靠佛法管理市场,而不是直接干预市场,这佛法就是法律。
戴先生的“五指理论”很形象,但是和当时台湾的主流证券思想不容,等戴先生离职后,他的管理思想也和现在的台湾股市监管思想有距离。
根本原因就是“小拇指”监管者很难接受自己没有力量的地位。他们总想替股民操心,避免股民投资失误,想通过监管创造出一个良性市场。结果越管越累,越管事情越多,事情越多越要加人管,结果权力越来越大,审批越来越多,寻租空间越来越大,市场反而越来越乱。
戴先生治理股市,其实主要靠三招:
1.加深股票深度:说白了就是把股票从审批制改成注册制,而且尽量降低有融资需求的企业的上市门槛。
2.用活柜台市场:台湾的柜台市场(相当于大陆的创业板)对高科技企业上市要求极松,几乎是有需求就可以上市。
3.鼓励投资绩优蓝筹股:台湾股市早期爱炒作小盘股、新股,因为盘小好炒。结果导致一些大盘股、蓝筹股无人问津。怎样激活对大盘股的价值投资?戴先生的做法是引入外资,特别是一些偏好中长期风险对冲投资的外资,这样带动本地人群走向大盘股价值投资。
似乎在大陆也可以看到和这些做法相似的案例。
■扩展思考
不仅仅是股市,在银行业、保险业,戴先生都做过直接管理层,甚至是运营层,里面的经历看起来也像是今天大陆的预演。
所以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分享戴先生的智慧,而是我们真的可以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此我再次推荐学金融、经济、管理、社会学的同学读一读这本书,结合你所学的知识,收获想必更多。
就算你是个理工男,看看这书,也许将来做投资,你也会视野开阔地去分析,这不是很好吗?
再放大一点来看,中国新一届政府正在力推简政放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增强市场活力,同时依照法律加强对市场的监管,保障消费者与社会的利益,这与股票市场的发展规律是高度一致的。简政放权的时间一长,促进经济发展的效果就会显现。
■拆书建议
在独生子女时代,很多父母的核心教育理念是“圈养”,精心培育,全面呵护,后果之一是很多孩子缺乏情商和逆商。请大家思考台湾股票市场的发展史对教育子女的启示是什么?
在很多企业,高层有强烈的亲力亲为的倾向,导致企业的中层和基层缺乏思考力,最终的结果是企业缺乏持续创新的活力,面临不断变化的市场带来的巨大压力。请大家思考台湾股票市场的发展史对企业管理的启示是什么?
Tips
如果你读了本书有启发,请分享你的读书感悟,欢迎去新浪发微博@秋叶老师,记得带话题#和秋叶一起拆书#,好文章必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