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活方法论
生活是一门艺术,就像弹琴、画画、下棋,常人和高手的差距可达千百倍,这一部分将拆解高手是如何活得精彩的。从时间利用、说服技巧、创意整理到心理调适,每件事都有好方法、大学问等着你来学习。
1.你的碎片化时间用途越多,你的生活选择就越多
现代人的很多焦虑源自事情太多而时间不够,我在《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这本书中分享了我的碎片化学习和工作的方法,今天我用拆书的模式为大家介绍这个方法。
■知识介绍
我在网上答疑时常被学生问一个问题:你是大学老师要带课,又在外面做讲座做培训,又在网上教我们做简历,还有时间玩微博微信,一年还能出几本书,我们做学生的都觉得时间不够用,你是哪里来的时间做这么多事情?而且我们觉得像写书这样的事情,离不开大块的时间,你一天到底睡几个小时?
这个问题也是很多职场人共同的苦恼。上班后要兼顾工作和生活,你的时间会变得支离破碎,想做一点正经事情都抽不出整块的时间。
还有人抱怨像微博微信这样的新媒体工具,本来是想用来打发碎片化时间的,慢慢上瘾后,总是忍不住去刷屏,结果导致你很难静心完整地只做一件事,本来想用碎片时间发微信、发微博,结果我们习惯让时间碎片化,失去了长久专注做一件事情的能力。
如何解决这一困境?有的人提出要恢复专注做事的能力,这是一条出路,但我认为绝大多数人不能奢望通过重新获得大块时间来解决问题。
读大学时你还有找到大块时间做事情的可能,但在职场,你不要指望能轻易挤出大块时间做工作。有句老话:计划不如变化快。在现代职场,总的趋势就是工作时间越来越、碎片化,没有微博、微信的时代,我们的工作时间早就被电话、邮件、QQ、会议打断成了碎片,而微博、微信这样的移动新媒体只不过加剧了这一趋势而已。
认识到这一点,我觉得真正的问题是:人有没有办法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系统的工作?或者说在碎片化时间工作模式下,我们能否依然保持连续和整体化的思考,同时又不丧失快速反应能力?
大多数人会有一种误会,认为重要的工作一定需要大块的时间来完成,比如写一篇文章,不就是需要至少一个上午不受打扰的时间吗?
事实上我们仔细回忆写文章的过程,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下笔如有神,给你一个安静的时间段一蹴而就;第二种情况,你写了好几个开头,都无法深入下去,只能换个时间再写。
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结果?其实答案很简单,文章写起来顺畅往往是因为你原来对这个问题有很多的积累,所以有一个安静的时间段就能下笔千言。假如你对要表达的问题缺少积累,有再多的时间也无法写好。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意识到,有些工作的确需要大块的时间,但如果不是提前做够铺垫,这些大块的时间并不会有效果。
我自己的写作习惯是“五分钟文章法”,也就是说:
一份完整的文章=5分钟构思+……+5分钟构思+半小时提纲+5分钟构思+……+5分钟构思+半小时提纲+5分钟构思+……+5分钟构思+2小时高效率写作+5分钟修改……
当我需要写一篇文章的时候,往往没办法安排一个白天甚至一个上午的时间,即便安排了也没有灵感动笔。我会预定一个写作时间,在此之前,我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化时间提前构思。
这里讲的构思可以是带着问题查资料、找素材、请教他人,也可以是随手写下一些灵感,这样的构思片段多了,我就会抽出相对完整的半小时,把碎片化灵感整合成一个提纲,或者一个小段落文章,然后继续积累素材。攒的内容多了,自然有写的欲望,那个时候我两个小时就可以一口气写完5000字,甚至10000字的文章,而且质量还不错。
写文章如此,很多其他的工作其实也是如此。比如营销策划、项目计划、书籍出版,很多智力劳动都可以这样利用碎片化时间加以完成。
■扩展思考
再说一个案例吧,其实我第一时间就注册了微信公共平台,但一直没有公布,因为我没有想清楚该怎样推广。我就利用零零碎碎的时间想了很多问题:
1.微信的使用人群是谁?他们希望看到什么信息?我们应该提供怎样的微信内容才有可能抓住他们?
2.微信和博客有什么区别?微信和微博有什么不同?我们应该以何种节奏、何种时段、何种形式发布微信,才能不让收听者讨厌?
3.微信如何才能借助收听者的力量转发?微信又如何能够借助制作者的影响力来传播?
4.如何维护微信的内容?
5.我们如何和微信粉丝互动,甚至让他们能够彼此互动?
6.我们维护一个微信得到的回报到底是什么?
以上种种问题,让我思考了很久,也观察朋友的、名人的、企业的微信运营,在大脑里一遍一遍预演我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麻烦。这些思考,绝大部分都是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完成的。
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会和朋友简单聊一些想法,几分钟的碰撞往往又会激发我更深入的思考,等酝酿到一定程度,我就会集中一个时间快速形成系统文档,然后对照文档开始进行正式实施。
这就是现代人必须建立的一种时间管理能力: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大块的工作。我的很多朋友都有这种能力。我们可以完成大块的工作,而且是利用碎片化时间组合完成的。
我的第一个建议:认真思考你认为需要大块时间完成的工作,看看能否分解成可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的工作。
鲁迅先生说:“哪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我觉得这句话还有一层含义就是,鲁迅先生一定也是具备了利用喝咖啡这种碎片化时间工作的能力。
我给很多朋友介绍完碎片化时间利用的经验后,他们觉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实施起来往往效果不明显。这里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没有为自己的碎片化时间建立结构化管理思维。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我的方法:学会给每一种碎片化时间单位寻求多元化用途。
现在你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你可以利用的最短时间是多长,是1分钟还是3分钟?
你的1分钟可以干什么?
你的3分钟可以干什么?
你的5分钟可以干什么?
你的10分钟可以干什么?
……
大部分人面对这个问题往往很难给出超过3种以上的回答,有的朋友甚至回答全部刷微博。
当你的碎片化时间找不到合理的用途的时候,它最大的可能就是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拆书建议
我要求你为每一样碎片化时间单位找3~5种有价值的用途,比如3分钟时间内可以回复一条短信,回复一个消息,收看一下不重要的邮件,刷一下微博,用手机练习一下手绘笔某个单点技巧,构思一条微博,查找一个方案素材……
然后你要进一步思考在公交上3分钟能干什么?在教室里的3分钟能干什么?在卧室里的3分钟能干什么?
我的建议是动手做一张表格:把你碎片化时间的用途和你生活中的情景关联起来。
这样在任何场合你一意识到有碎片化时间,马上就可以安排零碎时间完成一件小工作,而不是临时去想你能干什么。碎片化时间用途越多,你的时间支配自由度就越高,你就越能在自由组合时间碎片完成不同的工作。
这样慢慢你就能够学会把每天的碎片化时间串联起来完成一件重要的工作。比如我这篇文章就是利用路上的时间一点一点攒灵感,然后花上1个小时整理出提纲,再通过各种交流途径得到大家的反馈意见,然后又在上班路上继续攒灵感。等到一个相对不忙的时间封闭自己,一口气把内容写出来的。真正写作的时间大概只花了1个小时。
总之,我的意思是,与其养成依赖大块时间才能做大工作的习惯,还不如提前训练职场真正需要的碎片化时间利用能力。当然我并不是说有些工作不需要大块的时间,而是利用好碎片化时间,可以大大节约大块时间,或者提高大块时间的利用效率。
在不同场合你有哪些碎片化时间段?你觉得最适合你的用途有哪些?好好思考后把答案填入下面的表格里。

2.一起来玩曼陀罗九宫图
本节的拆书内容来自《整理的艺术3》,其中的曼陀罗九宫格是最适合形象思维法的工具之一,能逼着你提高创造力。
■知识介绍
先画出一个3×3的空格,然后围绕这个空格填写和某个主题相关的内容,就可以从最初的主题中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创意了。
曼陀罗九宫格的优点是:普通人在构思创意的时候,不会逼迫自己去想八个之多的点子,总是在想出两三个点子后草草收工。一旦使用了曼陀罗九宫格,我们就会想方设法去填满空格,绞尽脑汁硬逼自己去想点子,这样我们就会发现新的信息组合方式。
之所以被叫作曼陀罗九宫格,可能是因为这种九宫格形式来自佛教密宗,密宗非常重视图像式思维方法。
当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做:
1.把问题填写在中心;
2.填写中心的上、下、左、右的四个空格,尽量写二元对立的项;
3.以这四个答案为坐标轴,填写其他的空格。

总之填写空格的时候,不要盲目填写,一定要有坐标轴的意识。
■扩展思考
对于没有想法的主题,你可以尝试画一个九宫图,这会逼迫你启发思考。
这种九宫图很适合手绘,喜欢用便条纸思考的朋友,也应该注意按九宫格方式排列,它会诱导你用结构化的方式去思考。
如果有一些主题,你通过九宫格总结出一些很不错的框架,那么你完全可以把这种九宫格分类方式固化下来,成为你长期借助的结构化思考工具。比如网上流行九宫格日记,还有介绍人脉的书也介绍了九宫格人脉图,这就是固化了的、比较方便的九宫格图。

■拆书建议
很多人不知道如何管理名片,如果你按人脉九宫图进行分类,把2015年影响你的人、新认识和交往的人按这个格子进行分类,逐步把新认识的人转化为其他类型,你其实就是在进行人脉的分类和管理。
有了这种思维,你随时可以创造性地开发九宫格图。比如你可以画出你的单位时间九宫格用途;比如给你3分钟时间,你能做什么?又比如试试把你的花钱途径做成九宫图,思考一下是否可以优化。
3.如何用冰山模型发现你的潜意识
《亲密关系的秘密》的作者杰夫·艾伦被称为世界著名的知见心理学大师,我查了一下,原来“知见心理学”是结合心理学和灵修学的一门实践学科,是恰克·史匹桑诺博士(美国心理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所提倡的,看到这里我大概就明白了,这本书肯定有心灵鸡汤的嫌疑。
不过对书不要先有成见,翻到第一章,我倒是发现一个有趣的冰山模型法,可用来分析潜意识。
■知识介绍
我当然不会完全同意作者“所有的结果,都是你自己引来的”这个观点,但是在某些问题上还是可以试试冰山模型分析法的。
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冰山模型。

如上图所示,作者认为一个人的外在行为是由内在的潜意识决定的,所以,要解释一个人行为的矛盾或者纠结,就得分析他的潜意识。
潜意识怎么分析?作者提供了一个冰山模型,看不见的潜意识,可以通过“行动、感觉、信念、经历”一步步找到。
比如一个女孩害怕游泳,原来是因为她童年有过恐怖的经历,这个经历进入她的潜意识,让她对游泳产生恐惧感。
这个模型怎么使用呢?作者的建议是:
1.思索一个你想要改变的行为;
2.为自己画一个空白的冰山模型(很简单,可以参考我的图手绘);
3.在最上层写下你要改变的行为,凭直觉往下写;
4.所有的念头没有对和错,只需要诚实面对,就算你觉得不合理,也请信任第一个出现的念头;
5.最后做一个新的选择,看看是否可以有不同的反应。
■扩展思考
我想起小时候怕狗,于是我用这个方法分析一下我怕狗的原因。

我的确一直不喜欢狗,喜欢猫。后来我的女儿想养狗,我被迫为她做了一个不同的选择——我们养了一只贵宾犬(很小的泰迪),这种狗黏人,又体型小,看起来像玩具,所以不是那么让人害怕。
养了狗以后,我的确对狗没有那么恐惧了,只是偶尔碰到大狗内心还是会有点恐惧,但我还是能假装镇定。
我们也可以试试用这种方法分析别人,比如有的人生活很压抑,因为要在人前人后装出很乖的样子,但是这不是她的本性,为什么她不敢对人释放自己的态度呢?
我们试试用冰山模型抽丝剥茧。

也许真相就是这样的。
■拆书建议
当然,我认为冰山模型未必就能帮到你,原因有三:
1.遗忘:有些影响你一生的事情虽然你早已遗忘,但它却在你的潜意识里,所以,有些人相信催眠可以帮助回忆;
2.忽视:有些让人内心伤痛的回忆,人会选择主动忽视它,不去想它,从而让自己能逃避它,这样的话,你在写冰山模型的时候,选择性遗忘防御机制会挫败你通过回忆造就自己潜意识过程的努力;
3.错位:不是所有的错都是你造成的,不是所有的结果都是你过去的选择造成的,把潜意识泛化,我以为也是不科学的。
但是用这个方法的确可以分析一下你遇到的负面情绪根源。
负面情绪好比是个气球,你可以费尽力气把它压到水里,但只要稍稍一松懈,它就会从水里反弹造成水花四溅。
情绪是有能量的,必须进行适当的管理,给它出口,而不是假装它不应该存在。
冰山模型并不能帮你找到出口,但是也许能帮你自己分析一下,你那么莫名其妙的情绪,到底是哪种原因造成的。
Tips
如果你读了本书有启发,请分享你的读书感悟,欢迎去新浪发微博@秋叶老师,记得带话题#和秋叶一起拆书#,好文章必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