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同理心自开放做起

【敏感是对别人的感受有反应,不是假定你知道他们要说的是什么,而是以感兴趣、开放的心,来了解对方要说的。另一方面,敏感是要用你自己对他人的了解,来了解他们的观点,也尊重他们的个别性。】

对倾听的期待中,最没有帮助的就是先入为主的想法,我们认为自己知道说话的人会说些什么,以及沟通该怎么进行。自以为我们知道某人要说的是什么时,表示我们懒得听了。

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去预设应该怎么对话,这也是从成长过程中学到的。如果我们总爱假设自己的沟通方式是对的,那就说明,在面对不同说话方式与敏感度的人时,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同问题。我们的假设通常是以正反对立的方式呈现的,像是:

“委婉提出要求的人,都是有礼貌的”vs. “直接说出他们想说的人,都是诚实的”。

“解释应简洁而婉转(唠叨不休很无聊)”vs. “解释应周全而完整(确定对方了解你说的)”。

如果倾听者只满足于证实自己的期待,那么他就如同某一类常去博物馆的人,他们欣赏画作时,只是瞟一眼,能看清画家大名就够了。他无法接近他人的经验,因为他没有架设了解的桥梁,也没有任何接触。反过来说,一个开放的听者,在不时发现自己的假设被推翻之后,会体验到惊奇与喜悦,因为他对说者(无论是孩子、伴侣或朋友)有了更深入、更完整的了解。

良好倾听的核心是同理心,我们需要接纳他人说的内容及方式;同理心是对他人的感情抱有一种开放的态度。

虽然多数人通过暂且搁置自己的成见,以及接纳说者的话,能够改善自己倾听的能力,但完全没有预设立场,其实也是不可能的。预期有其功用,预期某人可能的反应,可以协助你更有效地表达。预期说话者的需求及沟通方式,有助于听到对方发出的各个层面的讯息。所以,我到底想说什么呢?对于倾听而言,期待到底是一种助力,还是一种阻力呢?

如果预期是出于固执己见的立场以及自我中心的观点的话,那么就是有碍沟通的。这种期待没有经过检视,而且会让我们闭塞起来,看不到不同的观点。期待如果是出于对他人的沟通方式保持敏感度的形式,则是有助于沟通的。这种敏锐度使我们能觉察、体谅及接纳,而没有偏私。

创造彼此了解的氛围

我们与人对话,特别是在家里时,常有的一种期待是,我们很自然、随性地就可以沟通。然而,这种自动导航式的倾听往往是很肤浅、不深入的。正是这种漫不经心的倾听,使得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不如预期中的圆满。如果你想让人际关系更好,那么请练习“反应式倾听”。

“反应式倾听”指的是:听别人说完话,然后告诉他你所理解的。如果你听得很正确,对方就会觉得自己被了解,心存感激;如果你没有听明白他的意图,那你的响应也让他有机会解释。

如果你愿意试试看,反应式倾听就像其他的技巧一样,是可以练习的,我是说,“如果”你愿意试的话。

倾听需要练习

为什么我们可以承认自己不会跳舞或画画,却羞于承认(甚至对自己承认)自己不善于倾听呢?因为作为一个好的倾听者,似乎不像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个人特质,与“我是一个好人”有关,是关心他人的意思。如果你不是一位网球好手,那是因为你没有练习;但如果你不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好像则意味着你是一个“坏人”。

想一想有多少场合下,你因为太过熟悉、紧张或分心,而不能专注与体谅,也就是说,去关心。下一次,伴侣忙了一天回到家,或者孩子跑来告诉你什么,或是某个同事想谈些议题的时候,请试着努力注意听。专心需要花好长的时间来培养,你只要愿意多花一点时间,更仔细一点地倾听,就会引发你人际关系的正螺旋效应。

“我知道你要说什么!”

“见鬼去吧!”你想不想对抢了你“台词”的人这么说?

开口说那句话的人,有权把他的话说完。

然而,妄下结论是我们偶尔也会做的事。你也许不会说“见鬼去吧”,但是过早地假设别人接下来要说什么,是一个不良的倾听习惯,确实需要改进。

瑞秋原本答应六点回来,却在六点半才赶到家,她说:“很抱歉,我回来晚了,我……”“没关系,”帕特里克打断说,“孩子跟我一起煮了通心粉,可以准备吃饭了。”

瑞秋很感谢帕特里克,因为她不用做晚餐了,但是她仍然觉得自己被打断了。她本来是要告诉帕特里克,她之所以回来晚了,是因为老板在最后一分钟,又丢了一项工作给她。然而,帕特里克却认为,她是因为麻烦了他而道歉,这个假设让她觉得他不关心她。对于她来说,他关心的似乎只是他的晚餐而已。

她原本可以告诉他的,不是吗?也许吧。但是如果他已经习惯了打断她的话,那她就不再勉强逼着他听她说话了。

打断某人而主导整个谈话过程,自然令人反感。但是,在说者未说完之前,就急着说一些鼓励、同意的话,或叙述类似的经验,同样令人反感。

起初汉克很感谢莎伦在跟他说话时,会插入一些表示支持的话,她说的“哇哦”“天哪”“好可惜啊”之类的话,让他以为她感同身受。但是没过多久,这些表达方式就变得老套又好猜,让他觉得她只是想给人“支持他人”的印象,而不是真正在听他说话。

表示支持,既不是预期说话者的感受,也不是要超越其感受。我认识一位女子,她是那么热情洋溢,又善于表示她的支持,就像烤炉的热气一样,散发着热力。她也许一直试着要表示她的敏感,但是不久之后,她就让我想起了艾尔·弗兰肯(A1 Franken)式“克制”:“你很好,很聪明,大家都喜欢你!去你的。”

“哦,我明白你的意思,”希莉亚说,“我的校长也是这么对我的。”虽然她试着表示同理心,而托德却觉得很烦。他怀疑她的校长怎么会像他的老板一样,总是在最后一分钟才把工作派给他。除此之外,他的重点也并不在这里。他从来没有机会讲到重点,因为希莉亚会打断他,说她了解。

防止自己打断别人的方式是:专心听他们说话,让他们有机会说出自己的观点,明白他们说的,再表达你的意见。不要在对方一停顿下来时就急着插嘴,抑制住想把焦点摆在自己和自己想法上的冲动,也不要把你脑中所想的一切都说出来(我在写这句话的时候,有点心虚)。停下来,然后仔细思考:你说的话会鼓励说者说得更多,还是会掌控这次谈话?

“什么时候轮到我?”

有时候,我们没有在听,是因为我们已经养成了直率地干扰他人的习惯。我们预设立场,反应情绪化,将焦点放在我们要说的事情上。我们看起来好像在听,却忍不住要告诉对方我们的感受、经验、忠告或意见。

我们该怎么克服只关心自己要说的这个习惯呢?你需要努力一点,虽然通常说出你要说的事没什么关系,但不要略过倾听和“了解对方说的”这两步。

不是:

“我讨厌我的工作!”

“是啊,我也是。”

而是:

“我讨厌我的工作!”

“哎呀,真是太糟了,怎么回事啊?”

总是把倾听摆在第一位,然后明白对方说的。何时轮到你说话、该不该开口,要视关系是否平等而定。如果你的孩子在抱怨什么事,通常只要倾听就可以了。如果对方是朋友,就需要先听对方的故事,然后再说自己的。但所谓的“平等”,在某一方生气时,就不成立了,这个人有权利先说话,就如同与你生活的某人生病了,他需要别人的注意,这时,暂缓一下你的需求也无妨。

不是:

“在公司宴会上,当你离开我半小时去跟老板谈话时,我觉得很孤单。”

“我又能怎样呢?他付我薪水呀,他要跟我说话,我没有选择嘛!”

而是:

“在公司宴会上,当你离开我半小时去跟老板谈话时,我觉得很孤单。”

“我很抱歉。”

如果你有插嘴的毛病,那么其他人就会认为你冒犯了他们。一旦你太过兴奋,在别人还没说完之前就打岔,可以立马停下,有礼貌地退一步说:“请说。”或说:“我很抱歉,没让你说完。”

即使你真的知道对方要说什么,但是在他感受到自己已得到了解之前,他仍需要说出来,需要你明白。如果谈话就像空中混战一样,那么你预期对方下一步的举动,尽快开枪击中目标,无疑是很明智的了。然而,对话并不是那个样子,说话的人需要说出他的想法及感受。用开放的态度去倾听,你就有了一个发现别人想法的机会,而他也有机会厘清自己的想法及感受。你的专心让你能够去了解,而另一个人也能觉得被人了解。

抛开预设,开放并且同理

精神分析学家威尔弗雷德·比昂(Wilfred Bion)说:为了好好倾听,我们必须“把记忆、渴望及评判搁置一边”。这句警语是开放的信条,呼吁听者搁置自己的成见、假设及需求。真正的倾听,是一种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的行为。

我们生命中的那些人,不管是多么关心我们,他们仍然先入为主地抱有许多自己的想法,像是担心、困扰、计划、怨恨、希望和梦想。这些私人想法即使没有说出来,或者说,尤其是那些没有说出来的,仍然很具压迫性和侵占性。只要这些先占观念( preoccupations)没有公开,那么就有可能让我们彼此隔离。换句话说,分享想法及感受,是接近彼此的一个方法,而同理心就是那座桥梁。

一位具有同理心的听者会提问,并且明白我们所想的、所感受的,因此,就能确认我们的经验。这种接纳的倾听者,借由情感参与及反应激发了我们,也补足了我们有时觉得不完整的经验。

人生活在自己私人、主观的世界中,为了让彼此相遇,特别是真正的相遇,必须开放自己一部分隐私世界,与他人分享,并且被他人所接受。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隐藏了自己真正的感受,甚至有时连自己都不知道。结果我们的对话就像与别人的关系一样,在共舞时,就总是有阴影存在。

同理心让你我之间的距离有了联系的桥梁,但是它需要人们努力去开放自己。太多的假设不利于人们相互理解。如果你只是在等轮到你说话的时机插进去,那你就很难听进去他人丰富的经历。

同理心需要自制力,也需要努力才能达到。

有同理心的倾听者,提供了深度了解的联结桥梁。这可比你从发型师那里得来的“职业”同情更有意义,那是一种了解的深度共鸣。也许你记得自己受伤或觉得害怕时,一位朋友把手放在你的肩上安慰你,同理心就像那样。

用同理心倾听意味着,在你要求对方也这么做之前,先试着努力了解对方。你可以用一些话语来引发对方的思想及感受,展现你的了解,比如:“嗯!”“我明白了。”“是啊。”简单的同理心反应,表达了我们的理解,也有助于对方说出尚未表露的经验。这样,我们就能打破那种将人我隔开的抑制感,因为我们不必对那些关心、了解我们的人有所抑制(或保留)。

有同理心的倾听者乐于认可他人真实的感受:“难怪你那么生气!”

也会帮对方克服不敢说出来的意向。

同理心是要放置自己的假设,用心听对方说话,留意他人说的及情绪中的潜台词,也就是说,要去倾听,而不是要急着去掌控。

同理心需要两种活动的配合。首先是“开放自己去接纳”,就像看电影的人完全投入剧情之中,被演员打动;其次是“在思考及感受之间取得平衡”,也就是需要在权衡之后,从“感同身受”转而“为他人设想”:他说了什么?意思是什么?感觉又如何?

假使另一半回到家说,他今天过得不如意。你知道他的感受,非常同情他,你关心他发生了什么事。他说他下星期又得出差了,老板要他代表公司出席水牛城的会议,但是他不想去。

你明白他的感受,出差并不好玩,而水牛城这个地方又那么恐怖!

但这也许只是你自己的感受:你不想出差,因为你不想离家那么远。

我们自己的感受让我们有同情心,但是真正的同理心需要第二种活动:为他人设想。他“不想去”,但他的感受是什么?也许他因为被选为公司的代表而感到兴奋,这是向老板展示他办事能力的好机会。但是,这也可能令他紧张,在大庭广众下说话,要比证明自己有能力困难多了。

不管另一半是不是想谈这些,要厘清与分享他的感受,全赖于你同理的倾听。如果你想知道某人的感受如何,就去问他,然后听他诉说。

你是全靠同情,自以为自己了解,还是真的借由同理心,努力去了解?

保持开放去听对方要说的是什么,在没有冲突的情况下,还比较容易做到。和某人意见不合,就意味着你有自己想说的事,冲突已经让你越发压抑不住那些想法了。但是要知道,势不两立,即使你只是在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最有效的方法是先听完对方怎么说,让他觉得你能了解他,能认真对待他。这里有一个例子:

几年前,我有个同事换了工作,需要我接手一本心理分析治疗法的书的编辑任务。本来我很高兴,但当我看到大部分的章节写得都不是很好时,还是颇感为难。我这么一个年轻又不具知名度的心理学家,要说服那些很大牌的作者改写自己的文章,简直是不知天高地厚。其中一位很是上心的作者,还每个星期打电话来问书的进度,甚至毛遂自荐想与我合编。我读到他写的那一章,虽然写得不是最差的,但是也相去不远了。我试着很有礼貌地寄回那份手稿,夸赞它好的地方,并提出一些要改的小错误,三个月过后,我收到一封谢谢我“建议”的信,但是他也提到,他的一些朋友看过他写的那一章后,看法和他一样:原本的写法已经很完美了。

啊!在让自己冷静下来之后(我从1数到10,大概有20次),我写信说,他看起来似乎因某些事不爽,我很想听听看。他在接到信的那天,就打电话告诉我,他在写这一章时有多困难,以及前一位编者又叫他重写了多少次。我并不需要说些什么,在他抱怨完后,感激我听他说话,也谢谢我明白他的感受,他会依我的要求,然后做些改动。

坦白说,我并不是真正关心这个人的感受,但是我为了与他达成协议,必须先听他说完,否则,他永远不会接受。

和某个你真正关心的人相处时,同理的开放绝不仅仅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它是一种最重要的方式,让我们得以窥探从某人的内心世界来看,事情是怎样一番模样。

琳达知道安德鲁不想花时间陪她,他已经娶了他的事业做妻子,这就是为什么她这么多年来,努力发展自己在家庭以外的兴趣。现在,孩子大了,进入了外面的大千世界,琳达开始觉得,他们的婚姻已进入第二个死胡同了,也许现在是叫停的时候了。她向往自由。当初结婚时,她期待的又是什么?是关注、共同的兴趣、热情及对话。但她最后还是只有靠自己。

那么安德鲁呢?追逐事业成功多年之后,他变成了一个孤寂的失败者。他想与琳达走得更近,一起分享家事以外的想法。他想要爱,然而,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对话的习惯了,因此,他埋头工作,以一种漠不关心的盔甲保护自己。

琳达来找我咨询。她原本认为,或许治疗师会告诉她一些她中意听的话。我试图指出,她受困的原因在于,她不够开放,不去寻找与丈夫谈话的可能性,或试着重建两人能相知相守(除了孩子之外)的一些基础。

琳达却已认定情况不能改变,跟安德鲁谈也只是浪费时间。当琳达试着开放自己,和安德鲁谈话时,她发现他已认定她不想跟他有任何瓜葛了,所以,他什么也没有说。

这些假设都是为了自我保护。假设让我们免于受伤,免于失望,但是也让我们无法了解彼此。

我们大部分有关“沟通为何会瓦解”的假设,都是关于对方的,我们把自己认为的视为当然。

在琳达与安德鲁谈过话后,他们两人更亲近了一些,虽然进展不大,但是已经能带来改变了。彼此理解是沟通的第一步。

“开放”是倾听之钥,但我们说的,不是像空白屏幕那样的全然开放。真正的接纳,必须具有能感知对方的“敏锐度”。

敏锐度:最好的一种期待

我们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感需求。举例来说,在你有压力时,你需要独处的时间,那你可能就会忘记,也许在同样的情况下,你的伴侣最需要的是谈一谈。同样地,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沟通方式。作为一位好的倾听者,你必须对他人的沟通风格有敏锐度。一个人沟通风格的韵律及微妙变化包括:对事情的描述是详细还是简略,说话的语调是快还是慢,当下想谈的是“谁对谁说了什么”还是“我现在着手什么工作”。

对于娜奥米来说,声音大、重复性又高的谈话,表示热情及相互的投入;但对于沃德尔而言,却是无礼又没有听进去的表现。

汉娜想知道细节,伊凡却觉得自己像是在受审。

瑞克要雪莉说重点,她却觉得他对她说的不感兴趣。

维罗妮卡想把事情说完,她抱怨切特总是离开房间,不听她说话;切特却说,他已经回应了维罗妮卡说的话,但是当他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时,她就生气了。

亲密伴侣间的倾听常常随着时间而被削弱了,因为他们唯一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摊开来说一说。但是当沟通方式有冲突时,多说无益。不试着改变方向,做得越多,越把事情弄得更糟。

比如,用间接方式沟通的人,觉得与他们亲近的人应该知道他们的感受;直接沟通的人则认为,“我们应该告诉彼此我们要的是什么”。

对别人的沟通方式保持敏锐度,不是说你必须弄懂所有的路数,而是说你应该更能接纳。如果你已习惯了纽约市的步调,那么你在听一个懒散的南方人说话时,就会觉得他像逢树必停的老猎狗一样。别紧张,要有耐心,你甚至会慢慢学会欣赏彼此之间的差异。

不幸的是,沟通方式不同,会产生更多误解。如果某人已经深信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那么就很难把误解厘清。

伯琳达和丈夫去公婆家参加圣诞宴会。宴会过半时,伯琳达的婆婆走过来,对她耳语道:“放轻松点,好好享受一下!不要这么正经八百的!”

伯琳达有点不解,她一直很乐在其中啊,她跟丈夫的堂表兄弟姐妹们相谈甚欢啊。她不是那么正式、拘束,她只是在做她自己啊!

伯琳达很是火大:那个女人认为她是怎么样的人呀?我可还没有说她,在别人开了点小玩笑就花枝乱颤、歇斯底里的!事实上,伯琳达发现婆婆特有的尖细嗓音、夸张表情,根本就不是她喜欢的样子。

这两个人展现的是一种“自证(self-evidently)”的适当行为模式,这是她们各自在原生家庭养成的方式。

有些人认为,他们说话严谨是“有礼貌”,而勇于表达的人,则很粗俗、刺眼、做作、低级;有丰富表情的说者,也许会认为他们自己是开放、诚恳、温暖、友善的,而拘谨的人则是冷漠、旁观、疏远的。

顺便请注意一下,伯琳达及她的婆婆各自是如何描述她们的不同个性的。婆婆是诚实还是粗俗的,伯琳达是有礼貌还是疏远冷漠的,全看你怎么想。

敏锐度是指对别人的感受有反应,是以感兴趣的态度去发现,而不是假定你知道他们要说的是什么。另一方面,敏锐度是要用你自己对他人的理解来明白他们的观点,也尊重他们的个体化。

这里有一些方法可以用来表现你的敏锐度:

·注意对方说的是什么。

·了解对方的感受。

·在发表意见之前,先倾听。

·不给予建议,只是倾听。

·不立刻表示同意与否,只是倾听。

·注意对方表现出来的感受,然后询问他。

·在对话最开始和最后,询问他一天下来过得如何。

·尊重对方想要安静时间的需求。

·尊重对方想要解决问题的需求。

·倾听对方的感受,不去强迫对方一定要表达出来。

以自己惯常的方式接近对方,也许不能达到了解对方的目的。

我们对自己所爱的人最不敏锐

为什么有些人对其他人所说的缺乏敏锐度?要了解一个人为什么不去倾听,反倒是有过度反应,我们需要先想一想,这个人的焦虑可能来自哪里。有时,焦虑来自真实的或想象的压力。我们会抗拒改变,无论是实际发生的,还是预示着凶兆的。我们也总是认为,强势的人掌控着人际关系,因而他们不愿意去倾听。事实上,常常是那些弱势的人有倾听的困扰。一个男性觉得妻子不尊重自己对孩子的看法,可能就会抗拒与她谈论孩子的事;一个女人认为自己没有权利说出她想要或不想要什么,也许就会抗拒丈夫想谈论他们性关系的尝试。大多数的人,一旦了解到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影响力时,就能够更好地去倾听。

另一方面,有时,在一段关系中明显更有掌控权的一方,比如说父母或较强势的配偶,却依然不会听对方说的话。这通常是一些潜隐的情绪在作祟,这让他十分焦虑。

某天下午,汤米从学校回到家,但是仍有用不完的精力,于是,他决定去割草。割草机切割开茂密的草坪,散发出熟悉的清新气味。但是才割了不到十英尺,割草机就停了下来,刀刃卡进湿草堆里。在来回启动开关多次失败之后,他只好把这个不听话的机器推回车库。他跺着脚走进门,一边诅咒,一边上楼到自己房间,“砰”地摔上了门。

这时,汤米的父母都在家,听到他发脾气,父亲问他怎么回事。汤米说自己今天在学校很不顺,回到家割草机又不能用,他觉得很受挫,很生气。

他老爸没有表现出同理心,反而把他数落了一顿:“在你有困难的时候,失去控制或大吼大叫根本无济于事。你必须停下来冷静一下。你很烦的时候,是一件事也做不成的!”父亲这么说的时候,汤米的头慢慢地垂到了胸口。

“草长一英尺高的时候,你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它割下来,你要很慢很慢地推过去才行。你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能这么莽撞,包括你的人生!”

汤米试着解释:“是啊,但是我在学校已经很晦气了,回家又诸事不顺,我的火气自然越来越大,我必须把这股气发泄出来呀!”

“记得我们昨天晚上才谈过的没有?有关处理问题的事?我说了什么?”

“你说要忍气吞声!”汤米已不奢求同情了,现在,他只是想保住自己的一点尊严而已!

但是老爸还是没完没了:“我也告诉过你,把问题混在一起,会使麻烦更大。但是,如果把大问题拆开,再把个别的问题一个个处理掉,你就可以很轻松地解决了。记得我们谈过吧?”

汤米最后放弃了再为自己解释,对话就这么结束了。

这是有关一个父亲没有倾听儿子的故事。父亲问儿子为什么那么生气,然后在小孩试着要告诉他时,父亲却没有听,反而在“生气无用”上大做文章,来了一场小孩不想听的演说。汤米试着要解释自己的感受,因为他希望被了解,却变成了一个被逮到的听众,被迫去听自己为什么那么无能。

在这种人与人的交往中,最伤人的不是父亲与儿子的看法不同,而是儿子的行为激起了父亲的感受,因此,他想把自己的看法强加在儿子身上,借此缓和自己的焦虑。在这一幕里,父亲无所不知,而汤米的看法一点也不重要,也没有被了解。由此一来,这位父亲所上的为人处世课的真正影响,可能就是汤米在长大成人之后,会成为像他父亲这样的人,总是教训别人,却不会倾听。

但是,为什么父亲不能听儿子解释一下生气的原因呢?是什么胁迫他这么做的呢?气愤而已!

情绪低耐受(Emotional Intolerance)是倾听的一大阻力。有些人就像汤米的父亲,容易受情绪的影响,以至于这种人类基本情绪的正常量,他们都耐受不了,反应极大。还有些人正好相反:只要有个小小的挑衅,他们就像点燃的火柴一样,马上就爆发。在下一章,我们会看看如何处理愤怒,又如何防止愤怒妨碍倾听。

不幸的是,越是我们亲近的人,我们的反应往往越大。这是因为亲密的关系,牵涉了我们更多的个人需求。而我们的需求越多,就越难做到接纳。

对他人内在声音的敏锐度

对他人需要被听见缺乏敏锐度,还有一种案例,就是给对方不想要的忠告。当你试图要给某人一些建议时,想一想他可能有的那些矛盾的内在声音。这么做,不只可以免于浪费唇舌,或损害信誉,也可以给你提供一个新的观点来看待一个人的感受,以及了解在谈论敏感话题时如何接近对方。

但是,如果此时话题已经成为一种冗长的指责了,那么又该怎么办呢?对方在就某事发火时,最好的反应是了解他的感受是什么。他正为什么事生气,而他正试着告诉你呢!不过,有时候我们也发现,听一个贬低我们的人说话,真是太难了!因此,问题不在于要去平息怒火,而是要怎么做事后补救。这时,当你以“次人格”来思考对方的愤怒及你自己的反应时,或许就可以获得一些同理心及洞察。

把对方的冗长责难看作是小孩子闹脾气,可能有助你了解到,他觉得自己很脆弱、很无助、处于弱势。强势的人不会尖叫,但是如果尖叫把你吓坏了(欢迎加入“怕尖叫俱乐部”),在你冷静下来时,想想那个尖叫把你变成什么了,好比说,一个害怕的小孩。那么在往后提起这件事时,你就能从这个小孩身上找回你“客观的成人自我(objective adult self)”。

“你有空吗?”

要想用你的敏锐度好好去倾听,有一个方法是:先看看你要找的谈话对象是不是在忙。我们以姿势来展示出我们对话题开放与否。比如,在你进门时,别人很期待地抬头看着你,或走上前来问好,可能是有空跟你谈话的。而某人低下头去,在你走近时转头看别的地方,或翻书,盯着电视节目,或者心不在焉,也许就是不想同你聊天了。如果你真的想跟这个人说话,先问问对方是否有时间,比如:“你有空吗?”这就像敲门进屋一样。

由于新工作时间表出来了,最近格伦比往常早了一小时回到家。调整的第一天起,他就想跟十六岁的儿子在晚餐前谈谈话。他踏进家门,说了声“嗨”,但是没有听见回应。真是不巧,杰里米一定是放学后留校了。但是几分钟之后,他听见杰里米楼上传来收音机的声音。

格伦楼梯爬到一半,叫:“嗨,杰里米!是我,老爸!下楼来好吗?我想跟你说话。”

几分钟之后,杰里米走进客厅问道:“现在我又做错什么了?”

格伦很难过,这就是他们现在的父子关系吗?

不是,真的不是这样的,杰里米只是觉得毫无防备,而误解了父亲的意思。从此以后,当格伦想早点回家或花时间和儿子度周末时,在早上的时候,他就会对杰里米说:“我会在五点半左右回家,也许我们可以在晚饭之前,去附近散散步什么的。”

沟通应如何进行,又该在何时进行?

这样的期待,不是用来验证对与错的,而是用来彼此分享的。

自我反省的觉察

为他人考虑,足以让你敏锐起来,从而成为更好的倾听者。但更重要的是,发展自我反省的觉察。当你听他人说话或让他人听你说话有困难时,就要退一步看看你与别人的沟通过程。注意,单纯看那个“过程”。你要考虑人格以外的因素,注意其中的行为表现与反应。你需要摆脱直线思考的方式,也就是说,认为是别人这样,你才有那样的反应,而是将其看作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如果说你那个青春期的儿子从来不跟你说话,噢,他总会让你知道何时他需要新球鞋,或是想搭个便车。但是你很怀念他在年纪更小时,你们常有的谈话情形。现在,他是那么郁郁寡欢,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可以注销他这种“不沟通”的青春期特权,或者将其看作是循环过程的一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反省自己的角色,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让儿子这么沉默的?或者说,让他更沉默的原因为何?你有没有去窥探青少年通常想保持隐私的事呢?像他的哪些朋友们要在宴会场合吸大麻或喝酒之类的?你有没有在他要缩回自己房间独处时,用一连串的问题轰炸他?当他好不容易开口说话了,你有没有尊重他的意见?或者他说的每一件事,你都要与他争辩?

你倾听自己的功夫又如何?

尊重他人的感受,让你能够倾听别人说话。反过来说,也可以让你倾听你自己。你是否尊重自己思考及感觉的权利?你倾听自己的功夫又如何?

凯特一直有头痛的毛病,但是她已放弃了再去看医生,因为他们什么都医不好。没有一个医生能够检查出究竟出了什么差错,也几乎没有人仔细听她的抱怨。最后,在她妹妹的怂恿之下,她还是决定去波士顿一家顶尖的医院,看看专治头痛的门诊。

医院给凯特做了脑部的X光断层扫描。做完之后,凯特焦急地等待放射科医生来解释检验结果。放射科医生终于来了,很明显,他十分匆忙。他介绍了自己是谁,但是凯特没有听清楚他的名字。然后,他给她看了X光片,她看到片子上有一个小白点。“这只是你松果体的正常钙化现象,”他说,“没什么好担心的。”

在医生忙着走到门口要离开时,凯特仍然不太满意,也希望彼此的对话可以长一些,但是她不知道要怎么提出自己的问题,而且她也觉得记不住医生的名字是很尴尬的事。

在快要走出门时,医生转过身来问道:“还有其他的问题吗?”

凯特很微弱地答道:“没有。”

凯特听得出医生急着要离开,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她的恐惧及不确定,加上医生忙碌的那种态度,使得她更搞不清楚自己的需求了。

如果你不倾听自己,那么其他人就更不可能听你说话了。

倾听自己并不只是意味着尊重自己的感受而已,更是要了解你自己的沟通方式。这项工作并不容易,也不总是令人高兴的。

举例来说,我很清楚自己在社交场合里,爱开玩笑,说一些俏皮话。也许我的有些笑话很有趣,但有很多也是言不及义的。开玩笑可能是防御社交焦虑的一种方式,也可能是为了宣泄一些用不完的精力。不管理由是什么,我常常努力压抑住脑中蹦出的机智评论,不要说出来。

你也许会发现,要了解别人的谈话习惯,并希望他们改变,这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努力去了解自己的沟通方式及习惯,则会让你更有效地与他人联结,不管他们有什么沟通习惯,都好说。

在第二章里,我提到人们偏好孤独的原因之一是,在周遭有人的情况下,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焦虑。然而,孤独有其功用。独自一人不受打扰,可以让我们有时间倾听自己,听听自己的想法,也仔细思考这些想法。在这当中,你也许会发现自己未曾觉察的感受,而一些与人的对话,也不如自己预想的那般顺利。

我们大多数人每天都为事务而奔忙,我们常常被驱使着去做出行为,而不是出于自己的觉察。当你被许多义务捆绑时,你的生命就好像淹没其中,被推着前进。

“我根本喘不过气来!”

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在接下来几天,找机会坐下来,不受任何打扰。调整你的呼吸,专注在自己的吸气跟吐气上,吸气,然后吐气,放轻松地呼吸。当你安静下来之后,听听你内在的声音。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道德经》(第十五章)

我常常很后悔,自己在研究生毕业之后,没有去精神分析机构继续进修。因此,在执业多年之后,我决定重新回到学校圆梦。我在学院修课,也接受个案督导。在督导中,你会发现自己早该怎么说,这样,下一次就能做得更好。督导经验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治疗师,也让我每个星期都觉得自己有点愚蠢。我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为什么没看见这个?

在完成课程之后,我重新执业,也成为自己的督导。那时候,我在每一次会谈之后,都更清楚自己没做什么,或自己当时该说些什么。与其后悔自己有多蠢,我开始在下次与当事人会谈之前,写信给对方。如果我认为自己没把某件事说清楚,我就会做会谈摘要。而有时候,我也会把自己在会谈时没有想到的事,写到信里。

也许你也一样,可以成为自己的督导。如果你也觉得在某些对话中,你该说不同的话,或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位很好的听者,那么你下一次可以试着去改善。如果你与某人有未解决的事务,那你可以再试着听听他说的,然后厘清你真正想说的是什么。

练习
成为更好的倾听者

1.在接下来的这一周内,试着预想一两次你将要做的事,以及你会跟谁谈话。预测一下,如果你非常用心地听这些人说话,会发生什么事?选一个你关心的人,想想有什么事会让你分心,而不能听见对方所说的。在一天结束之前,花五分钟反省在这些对话中发生了什么事。你觉得自己倾听的水平如何?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倾听的困难?你努力的成果如何?

2.别人在跟你说话时,练习不去打断。想出两三句话,用来邀请对方说完他们想说的话。你可以说“嗯嗯”,或是“再多讲一点”,或者另外发现哪些句子是很有用的。你也许不觉得这个练习有用,但重点在于“不打断”,以培养自己的耐心。

3.试着在告诉别人你的想法之前,先问:“你有空吗?”这么做了之后,对你获得的倾听质量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