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倾听的核心:暂时搁置自己的需求
【当没有任何被了解的讯号时,说者会开始怀疑他所说的是不是有意义,是不是值得说出来。好的倾听有两个步骤:首先,听进去说者说的,然后让他知道我们听见了。一个失败的反应,就像一封寄出去却没有得到回应的信,你永远不知道信是否寄到了对方手中。】
有效的倾听需要专注、认可及确认。这一整个过程中,可以从注意听他所说的开始,就不在两人之间设立阻碍。你可以关掉电视机,放下报纸,要孩子们到另一个房间去玩,关上通往办公室的门,直视说话的人,专注于他想沟通的事物上。
不论任何时间,当你的伴侣、家人、朋友或同事跟你说话的时候,练习一下自己倾听的能力。你唯一的想法是:了解对方要表达的是什么。
专注
我们需要说话,需要被听见,感受到被了解,与别人有联结。你可以采取这第一个步骤,成为一个更好的听者:有意识地搁置脑中徘徊很久的东西,专心听对方要说什么。
对于汤尼和乔安妮来说,在孩子出生以前,倾听彼此根本不是一个问题,他们总有好多事要谈,而更重要的是,他们有时间去谈。然后,孩子出生了。身为父母的压力,似乎把他们之间的亲密给挤压出去了。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一起出门,而晚上在家紧张忙碌的短暂时光,也似乎没有精力去谈话了。
汤尼也努力过,他询问了乔安妮一天的生活,而她只是淡淡地响应,他也就不再问下去了。反正他回到家也很累了,不介意看看报纸,让自己放松一下。他们没有对彼此生气或恼怒,但就这样越来越疏远了。
汤尼向我询问有关婚姻中缺乏亲密的问题,他说他每天晚上都试过与乔安妮说话,但是都失败了。我在他试图与乔安妮对话的过程中,看到两个错误的地方。第一个和时机有关,他试着在一踏入家门的那一刻开始,就谈很正经严肃的事,当时乔安妮正忙着煮菜,而孩子又像上了发条的闹钟一样吵闹,这样是行不通的嘛!第二个错误是,乔安妮没有兴致回答概括性的问题,比如,“你今天过得怎样?”也许在一个人已经放松下来,或准备好要谈话时,这样的问题才能奏效。但是,当一个人已经精疲力竭或分心乏力的时候,这些问题是很不高明的。乔安妮希望他问的是比较具体的问题,像是:“小儿科大夫怎么说?”或是:“今天孩子表现得如何?”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很具体的,而且也表达出他想要了解她的生活中都发生了什么。
不过,我并没有告诉汤尼这些。我反而转向乔安妮,问她是不是觉得很孤单?她说是,然后我问她觉得汤尼真的关心她每天的生活吗?“也许吧,”她柔柔地说,“但我没有感受到。”
我想,我只需要对汤尼说一句话:“你最好再努力一点!”
我对汤尼提出的这个挑战,竟然一语奏效!他真的更努力了。他并没有问比较具体的问题,而是不再轻易放弃。他不是只给乔安妮短暂的注意力而已,他开始表现出他真的关心她的感受和幸福。相应地,乔安妮也开始觉得自己再度被爱与被关注,她与汤尼再度亲密了起来。
更好的倾听不是始于一连串的技巧,而是真心地关注对方私人经验世界里所发生的事。
当你试着跟一个很少透露自己想法及感受的人说话时,富有同理心地猜猜他内心的感受,也许会有一点帮助。像是评论说:“今天很累吧?”“你在担心什么吗?”或是:“你在烦恼什么吗?”这样说,会让对方觉得你真的是有兴趣去了解。但是某人开口说话,并不是因为任何特别的评论或技巧,而是你得真心地关心某人所说的才行。
听者假装对我们所说的话感兴趣,通常骗不了我们多久,即使他们有时骗过了自己。不自觉的微笑、问过就完的问题,以及在我们开始说话时,他们眼中的不安,这些都泄露了他们更关心“当个好听众”,而不是我们所说的话。真正的倾听指的是,把一切都搁在一旁,好的倾听者不会表现得好像自己被需要一样,他们不会引人注意,不会奉承,不会挑衅或打断别人,不会有那些“看我啊”“听我说”“崇拜我”或“欣赏我”的举动,他们会先把自己搁置在一边,然后仔细聆听。
欣赏别人的观点
互相了解是一种施与受的过程,想要他人倾听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让对方觉得自己有被人听到。
大部分人并没有真正对你的观点感兴趣,除非他们深信你已经听到,也认可他们所说的。
即使你是那个开启话题的人,最能确定别人会听你说话的方法,还是在表明自己的看法前,邀请对方先说说他的观点。把自己想说的先搁置在一边,先听对方说完,这样可以让你明白他所想的,让他觉得自己被了解,也让他更有愿意听你的看法。
要想让对方知道你对他说的感兴趣,你只需要邀请他说出他在思考什么、他的看法如何、他认为这件事怎样就可以了,然后全神贯注于他所说的。
“我们能不能谈谈有关……你认为我们该怎么做?”
“我不确定我真的了解你的感受……你的看法又如何?”
“我很抱歉有这样的误解,我真的很想听听你的看法。”
“你看起来好像有点生我的气,是不是这样?”
问一些具体的问题,能表现出你抓住对方说话的重点,也能鼓励他说得更详细一点,这样就可以引发对方说出对这个主题的看法及感受。
“所以,你说的是……是这个样子吗?”
“我想我明白你所说的,但是我想确定一下,你认为我们应该……”
“我不确定我清楚地了解你的意思了,你是说……但是我希望你能再讲一下,那样我就可以更清楚了。”
“我想我知道我们意见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了,但是我不能确定,你的意思是……”
当别人在说话时,如果你觉得自己开始不耐烦或出现防卫心了,记得有一点是很重要的:控制一下自己要反应的冲动,一直到你听他说完为止。只是把嘴巴闭上,假装在听,总比打断对方说话要好,但这并不等于真正的倾听。真正的倾听,需要努力体会对方的感受。你要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他,你又会觉得如何呢?
当你在听别人说话,却在思考自己该做什么反应时,那么你只是对自己说话,而不是在倾听。
暂时搁置自己的需求,直到听对方说完,就是成为一位好的倾听者的条件之一。但是,“搁置需求”并不等于“没有自我”。
有时,你得承认,在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之前,你无法有效地把自己搁置在一边。你不妨告诉另一方,你乐意听听他的一天是怎么过的,但是你必须先说出自己的困扰,这看起来好像很自私,其实不然。同样的情形,你没兴趣听对方说话时,你能说的最诚恳又最体贴的话就是:“我现在真的不能专心听你说话,我们可不可以在晚餐之后再谈?”在你没有心情,而又必须听对方说话时,便只会耗损我们同理的能力。
有些听者害怕从自我中抽离出来,他们认为这样会变得没有自我,而陷入他人的世界,一头就栽入义务与责任的框框内。这些人发现,比起去处理冲突、争论、别人的不如意,或是去担心被拒绝,相比较而言,妥协要容易多了。他们焦虑、要求又多的另一半,常常不知道自己的伴侣为了维持两人之间的和谐,是怎么努力妥协的。他们把这些视为理所当然,而要求更多。这些看起来很顺从的人,似乎是很好的听众,但如果你只是一个被动的接收器、一块被动又没有主见的海绵,那么你并不是真正在倾听。
好的“倾听”常常是沉默的,但绝不是被动的。
不同于被动倾听,甚至好像觉得自己被困住了一样,倾听者会主动问一些问题,以协助对方表达他的感受,或详细讲出自己的想法。
“他做了什么最让你反感?”
“你认为他应该做什么?”
“听起来不错,最棒的部分是什么?”
“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你最想听到他说什么?”
真正的倾听意味着,想象自己进入他人的经验中,也就是要专心,要提问题。只是知道了(说“我了解”),并不算是真正的了解,了解还要靠“调查”,像是要求对方说得更详细一些,具体询及对方的特殊经验等。好的倾听者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主动、开放、询问,并配合对方的步调。
当你不断地重复问相同的问题,像是:“有什么新鲜事吗?”“你好吗?”那么你自然会得到相同、肤浅的老答案。如果你真的关心对方的事情,那么这里有一些问题可供你参考:
“工作进行得如何?学校方面呢?你最近在忙什么?”
“你这个星期想做什么吗?下个月呢?”
“你在担心什么?”
“告诉我你家的事。”
“这几天最让你兴奋的是什么?”
“你喜欢做什么?什么是你最擅长的?”
“目前你在家或在工作上要面对的是什么?”
“到目前为止,你这个星期发生的最棒的事是什么?”
“你想在什么事上做出贡献?你的贡献会增加什么样的价值?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
“哪些人对你影响深远?又是怎样的影响?”
“你有哪些梦想或理想?其中,有哪些是你已经放弃的?”
“你记得什么?”
“请告诉我一个你关心的计划。”
确定你了解得对不对
偶尔我们没有在听的时候,会假装自己在听。尽管如此,当某人为此指责我们时,我们还是会吃惊。别人怀疑我们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没有让他们知道我们的确听到了他们说的。沉默是很暧昧的。
没有任何被了解的讯号,说者就会开始怀疑他所说的是不是有意义,是不是值得说出来。于是,许多疑虑就浮出台面了,像是:“也许我让他觉得无趣。”“也许我不应该这样抱怨。”如果没有事能证明我们的同理心,那么别人就不会相信我们,就不会告诉我们他真正的感受,更不会透露可能有危险性的事实。每个人在这方面都很脆弱,而每个人又以各种方式有所保留。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轮流说话,说者及听者的角色自然互换,如果把其中一个人说的话,定义为“听者的反应”,反倒有点不自然了。“反应”能让听者变成说者,但是好的倾听有两个步骤:首先,听进去说者所说的,然后让他知道我们听见了。没能给出反应,就像一封寄出去却没有得到回应的信,你永远不知道信是否寄到了对方手中。
用自己的话重述对方的立场,是表现“我了解”的最好方法。但在有效的倾听中,总结对方所说的,并不是因为好像就该这么结束似的,而是一种手段,用来邀请他说得更详细,从而让你可以真正了解。
有效的沟通,不是轮流说话就能达成的,它需要全神贯注地努力,以达成相互的了解。
提升了解的最好方式,是用自己的话来重述对方的论点,然后请他更正或确定你了解他的想法及感受。记得:关键不在于你的重述,而在于邀请对方针对他说的做更详尽的说明。如果你在这过程中提供了回馈及确认,直到对方认为你已抓住他的论点,那么他就会觉得被了解,也更愿意开放自己,去倾听你想说的。
“所以你是说,你不认为凯文应该加入棒球队,因为这可能会增加他额外的压力,而且由于你要送他去比赛,也不能分身?”
“让我确定一下我是不是明白你说的。你觉得都是你打电话提议我们约会的,你怀疑我不是真的想跟你一起消磨时间,是不是这个样子?”
“好,我想确定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了解了。你说我们应该雇用葛洛莉亚,但是我们必须先跟她说清楚我们期待她做什么,让她也要慎重对待这个试用期,如果她不能胜任,那我们就应该在六个月后让她走人。我这么理解,对不对呢?”
“所以,这么久以来,你一直认为我在生你的气,所以不跟你亲昵了。难怪你会这么生气,这段时间,你一定觉得很受伤吧?”
“你就是不懂,对不对?”
当有人说“世界是圆的”,而另一个人却说:“不,是平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二个人明白第一个人说的是什么,并表示不同意。然而,当话题更涉及个人时,“不同意”,尤其是没有认可对方的观点在先,感觉起来,就像是在忽略说者的感受。如果我们用治疗中的行话来聊天,那我们可能会说:“我明白你说的,但我不同意。”然而,我们大多数人说话,不像对照着自助手册那样,更常常做出剧烈及仓促的反应,使得许多对话出现双方不协调的情况。
连对方说什么都不能意会,这就说明了生活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摩擦。
对话越热烈,明白对方所说的就显得越重要。当两个人在谈论重要事情时,任何一方都觉得有必要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想法。若是对方不明白,那么每个人都会继续重述自己的立场,同时想着:“一旦他能够听懂我说什么,我们就不需要再继续这么争论下去了!”
某个周五的晚上,在冗长又疲累的工作日结束之后,席拉对罗伯抱怨说:“我们从来都没有出去过!”罗伯觉得自己受到了攻击,回嘴说:“才不是呢!我们上个星期才出去过!”这句话只会让席拉更火,于是,她再一次澄清自己的立场,好让罗伯了解她的感受。
“你是说我们同琳达、约翰一道出去吃比萨的那一次?我不认为那叫‘出去’,除了坐在那里看那个愚蠢的电视之外,你什么都不想做!”
现在,罗伯真的火大了:“听好了,我整周都很辛苦地工作,如果我想在沙发上轻松一下,又有什么不对?”这时候,席拉觉得自己说的话,对方完全没有听进去:“你就是不懂,对不对?”她说完之后,就上楼进入房间,“砰”地关上门。
也许你同席拉或罗伯一样,或者对他们俩都深有同感。我们常常在外出活动及什么都不做之间做选择,然而,在这次争吵中,让席拉及罗伯觉得自己被误解的是:他们之中没有任何一人肯花时间去了解另一个人的想法。
你不需要为别人的感受负责,只要去察觉,去了解,就够了。
当席拉说“我们从来都没有出去过”时,其实她是在表达一种感受,她觉得无聊又有点寂寞。同时,她也在提出请求,她希望可以和罗伯找些乐子,一起做些事,让彼此更亲密一点。但是,她陈述的方式(或他所听到的),使得罗伯心生防卫。他没有表示他了解她的感受,只觉得自己在被挑剔。他听到她说他懒惰、自私、冷漠,而这就是他担心自己可能会变成的样子,因此,他没有听到她的感受,当然,也就没有冷静地回应她的请求。
意见的两极化
当两个人一直在重述自己的立场,而不去了解对方说的,结果就会造成意见的两极化。人们很容易以为,两极化只是因为缺乏沟通技巧,尤其是在治疗师看来,只要在反应之前,把对方说的再重述一遍就好了。这种把沟通视为技巧的看法,漏掉了“冲突”和“焦虑”这两个因素,而这两者正是使彼此了解变得困难的主要原因。不去认可对方说什么的人,害怕自己一旦认可了,就是一种让步,就表示:“你是对的,我错了!”然而,就像恶性循环一样,他们努力想用“重述我方立场”突破对方的防线,却只会让误解胶着在原地不动。
如果话题不是很情绪化,那结果只是令人有点不满意而已。即使对方没有了解,至少我已经说出自己想说的。然而,当感受更强烈时,声明双方陷入两极化,就会恶化成痛苦的误解。
专家的建议往往是,伴侣只要学会沟通,就可以好好相处,包括用“我语言(I-statement)”等。这当然很好,不过,也忽略了真正的冲突。
虽然没有和休认真讨论过,但夏洛蒂认为一旦休修完博士学位,他们就会搬回纽约。不过,休喜欢他们现在住的地方,当他宣布他可能会在自己毕业的那所大学担任教职时,夏洛蒂觉得自己被出卖了。
住在哪里对于两人来说,是那么重要,他们发现,如果不贬低对方的想法,他们就无法讨论!当休说要留下时,夏洛蒂就会反驳说他有责任弥补她,为了他的生涯规划,她牺牲了原来的城市生活。他却回道:那么他为她所做的牺牲又算什么?在好几个月的冷战之后,夏洛蒂说,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休了解她为他的学业放弃了很多,或者表示说下一回该轮到她为自己的事业打拼了,她也许都能同意留下来。然而,休没有听进去,也不承认她有权利有这些感受,反而说他的事业比她的更重要。
另一对夫妇也碰到了同样的问题。两个人都想搬家,问题是:搬去哪里?雷蒙是会计师,乔伊思是一所小学院的女子教务主任,两个人都同意,既然他可以更轻易地找到工作,那么她可优先考虑另一教务主任的职位。但是,雷蒙很坚持自己要住哪里,问题不在于他喜欢哪个区域,住在大城市或乡村都可以,只要不在郊区,因为这样会有太多草坪要照顾。有大半时间,当乔伊思告诉他她看到了招聘启事,他就会说:“我才不要住在那里。”她觉得沮丧又生气,认为他不可理喻。
为什么休要说他的事业比夏洛蒂的更重要,以此来贬低夏洛蒂呢?为什么雷蒙要那么快地拒绝乔伊思所提的各种可能性呢?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丈夫这么难认可太太的感受呢?
很明显,休害怕一旦认可夏洛蒂的感觉后,可能会导致他要退让,要跟着她的感觉走。同样地,雷蒙似乎对自己没有自信,他担心在与乔伊思看过一个可能的新住处之后,他没有勇气说“不要”,否则他为什么连看一下也不愿意呢?为什么这两个男人都不能好好倾听老婆说话呢?单纯是因为“自私”“男性不敏感”或“不成熟”阻碍了人们倾听彼此吗?也许休及雷蒙之所以很难倾听伴侣说话,是因为他们在焦虑自己坚持立场的能力,没有安全感。也许我们,包括男人女人,总是有理由不去倾听,不去了解对方。
倾听很难,因为其中牵涉到“失控”。
如果你害怕将要听到的事,放弃控制权就会让你不安。
他说,她说
他说:“你早就该发表一些意见的!”她说:“你早就该问的!”两个人都觉得对方没有听见自己所说的。她提到她想做的事,而他谈的是自己很累。做这些事对她有什么意义,他从来没有听进去,而她也从来没有听见他说讨厌他的工作。争论一激烈,感受就得不到认可了。只要我们在回应对方,在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之前,没有了解对方要说的是什么,那么我们的心灵就永远不能契合。
他说,她说——但两个人都不了解对方所说的。
行为治疗师教导已婚夫妇,在说明自己的观点前,先重述伴侣说的话。这是用来避免夫妇互相抱怨的模式,以免他们觉得没被了解,而一直处于冲突之中。事实上,这并不是要针对双方的抱怨而做些什么。如果丈夫告诉妻子,他希望晚餐可以变换不同的菜色,那么妻子听了,就抱怨他很难讨好。于是丈夫就会变得有防卫性、退缩,心里计较着她非常不公平。他们两个都觉得没被了解。这种误解与双方不能容忍冲突有关,而不是说他们没有能力解决冲突。
比起采用防卫或攻击的方式,如果其中某一位能了解对方所说的,那么言归于好,也许就不会这么不容易了。
即使冲突很严重,只要我们至少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比如说出困扰我们的或我们期待的是什么,而对方能说出“我了解”这三个有魔力的字眼,那么我们都会好受一些。
跟我谈过话的人有不少,但其中很少有人拥有满意的性生活。也许我的抽样有偏差,然而,我见过的许多病人,他们结婚十多年了,却一个月只有一次或更少的性生活。即使他们来见治疗师,也很少有人谈到性生活这档子事。不只是因为羞于启齿(就像大部分的人认为别人都是很成功的父母,也有很满意的性生活),更是因为他们早已放弃希望。他们在这件事上已经努力了好久,仍然觉得气愤又丢脸,这种隐私又痛苦的事,为什么还要谈它呢?
一旦我们可以鼓起勇气谈论性关系,那么有些夫妇就会有所改善,虽然其他夫妇依旧如故,但是大多数在谈过之后,都觉得好过些了,即使生活仍然没有任何改变。是什么因素让他们觉得好过呢?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像是他们不喜欢什么、他们又期待什么,或承认自己有做得不好的感觉(这是夫妻不免会有的感受,但是一般人却不知道,对方也有同样的感受)。
为什么我们需要和治疗师谈这些事呢?如果我们能够谈谈对性关系的感受,而对方又能够在说出自己的感受之前,倾听我们且明白这些感受,就不需要找治疗师了。
我们大多数人在谈到“性”时,会变得很激动,反应过度,但有些人却是对许多事都会过度反应,使得他们无法了解其他人说的是什么。如果你对那些总是要跟你争论,又不听你说话的人抱怨这些,那他们可能会抗议,说你不过是要他们同意你的看法而已。他们不知道,哪怕我们感受到别人并不同意我们的看法,也需要他们至少给予一些认可,让我们觉得自己得到了倾听。
放手的重要性
如同前面说的,我不喜欢别人在我说话时打岔,不管对方是要给我建议,还是要“分享”一些类似的经验。打岔就是打岔,它缺少的是表示了解,像是“啊,真是糟糕”之类的。在提供建议、分享经验或其他情况中,问题在于听者“不肯放手”让对方接手。很多人相信自己是好听众,因为我们说了对的话,但我们真的是如此吗?通常说者觉得自己没有被听见,因为我们真正做的只是装了一下样子而已。
“你为什么就不能……”
有一次,我为一个害羞又过胖的年轻人做治疗时,遇到了瓶颈,没有进展。一位很有智慧的主管告诉我,这是因为我在让这个人觉得我能了解他之前,就试着要改变他。对于我来说,就是这么简单:这个人如果肯多花点力气主动与他人对话就好了,同时,我就可以发掘他觉得不安全的根源,那么他就能同时进行两方面的改变了。然而,他却觉得,我建议他立刻从他认为最困难的事情着手,证明了我并不了解他那种痛苦的感受。那位主管给我的技术性建议,有关“移情”及“反移情”,简单来说,就是:“闭嘴,然后仔细倾听!”
中间的沉默
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听从我那位主管的建议,那么这个世界会更好!但如果倾听只用消极的方式就能达成,我们集中在不打岔上就好了,就像很多治疗师或扮作治疗师的人做的一样。这样一来,说者可能会很满足,他们说出了自己所想的。但是,他们也会因为听者缺乏好奇及欣赏,而觉得沮丧。这就表示,只看“闭嘴,然后仔细倾听”这句话的字面意义,并不能诠释了解其真正内涵。如果你在宴会上告诉某人你的工作状况,而她在听你说话,没有打岔,但眼睛却瞄来瞄去,那么你很难感觉到自己得到了倾听。
是不是真的在倾听,只有当事人知道。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你觉得别人没有在听你说话,那你就是这么觉得的!我们是由我们见到的一些迹象,判断对方是否在听我们说话,比如,他们是不是排除了干扰,转向我们,以此表明自己已经专注在听?
在别人对我们所说的做点评之前,他们会用眼光的接触、高兴的微笑、关心的皱皱眉,或是插入一些感叹,像“啊哈”“真的吗”,来表明他们对我们所说的感兴趣。点头说明他们在留心听,用力地点头或一直点头就表示同意。你不需要上“初级临床技巧”课程,就可以学会这些反应,这些反应是随着我们对话题的兴趣自然出现的。
引导式的问题
提问题也是在表达兴趣,然而,有时候,我们传达的兴趣,与对方要说的相去甚远。有的情况下,这种分心是很明显的。如果你告诉一个朋友有关你丈夫在度假时一些不体贴的行为,而对方却用很多问题来打岔,比如你们在哪里过夜的,你当然觉得对方没有听进去。还有的情况下,人们好像是在听,却又忍不住要去引导,这些听众把他们要说的事强加在我们的经验上,他们的问题是“假设”我们的故事“应该”符合他们的脚本。我们每说完一句话,他们就用问题来轰炸我们,不然就是要我们说出他们想听的话,比如,“问题应该加以否认,或者把它赶走!”“每个人都应该团结!”“男人是不敏感的!”“必须对抗那些恶霸!”有控制欲的听众,剥夺了我们诉说自己故事的权利。
良好倾听的指导原则
1.专注于对方说的
·把让自己分心的事搁在一旁。
·暂时搁置自己要说的。
·尽量不打岔。如果要打岔,应该是鼓励对方说更多。
2.试着抓住说者要表达的重点
·不要针对字面上的意义做反应,而是听到字面底下所隐藏的想法与感受。
·试着让自己设身处地去感受。
·试着了解对方要说的。
3.让说者知道你了解
·利用沉默、安抚与重述技巧。
·做出富有同理的评语。
·使用开放性陈述,如“再说多一点”“还有什么吗”。不要使用封闭式陈述,如“我知道了”“我曾经也碰到过相同的情况”。
如何得到你应得的倾听
有个恶魔在我耳边窃窃私语说,也许上面的标题应该是“你想要的倾听”。他还说,也许我们早已得到我们应得的倾听了,但是我不要听那个老恶魔的话。
怎么请求支持,且不会听到你不想要的忠告?
有个让你被听见的方法是,告诉对方你要的是什么。
“我很烦,很想跟你说说,你只要听就好了,好吗?”
“我有个困扰,必须找个人谈谈,你可以听我说吗?这就是帮了我一个大忙!”
如果你不想要一个直接或冒昧的回应,想想:你的听众期望什么?
“我没有要你同意我的看法,但是你能了解一下我为什么是这样想的吗?”
“我要告诉你一件事,我不想让你对我发脾气。只是听一听,然后想想我所说的,好吗?”
“我想听听你的意见,但我还是得自己弄明白该怎么做。你可以给我一些忠告吗?即便我不会完全依照你的建议去做。”
如果有人在你想要他倾听的时候,偏偏开始给你建议,那么不管用什么方式,一定要这么说出来。记得把重点放在你要的是什么上,而不是他的打岔上。
“谢谢你的建议,但是现在我只想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
这比下面两句的效果好多了:
“我没有要你的建议。”或:“你能不能好好听一次?不要总是告诉我该怎么做。”
怎么处理别人打岔
当你开车时,突然有辆车超到前面,你能怎么做?你也许会按喇叭,或奉送他一些脏话,但是多半你会退让,除非你甘愿冒着出车祸的危险。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对话上,结果可能就不同了。你说话的时候,除非你容许对方这么做,要不然别人是不能打断的,因为说话的人最大!如果有人想打岔,你可以:
·举起食指阻止。
·说:“等一下,我还没有说完!”
·一直重复:“我想说的是……”
如果对方已经打断了你:
·不要表现出不耐烦,练习试着说:“我还没说完,请听我说完。”然后从自己方才说到的地方开始,说完你要说的。
·谈谈被打岔的感受,但不是说教,也不是攻击:
“我希望你让我说完我想说的。”
“很抱歉,我没有注意听你说的,因为我还没有说完我的故事。”
“我一直试着告诉你一件对于我来说很重要的事,当你突然提起其他事的时候,我觉得你好像并不关心我或者我说的话。”
如何应付总是谈论自己的人
如果不幸遇到一个总是谈论自己的人,那么你也许很需要一些如何改变这个人的忠告。我能提供的最好建议是:做系统化思考。
一般人不能忍受话多的人,但是他们真的很需要我们的注意。他们的这种需求是一种负担,但是别人也不应该让他们觉得羞耻。耻笑别人的需求,让他们觉得自己很糟糕,就更强化了他们的需求。即使我们没有批评别人话太多,但是我们不听他们说话的这种行为,所造成的唯一后果是:他们更渴望被听到。
我们说别人以自我为中心,或说他总是谈他自己,事实上,我们只说出了关系中的部分事实。在从事婚姻咨询的四十年里,就亲密关系中相互倾听这件事上,我碰到的人里面,很少有人认为双方公平地分担了这个责任。这并不是说,没有人会谈论自己比谈论别人要多,而是说如果我们没有顾虑到自己所爱之人的需求,那么我们就成为问题的一部分了。
要想和我们生命中一些很难相处的人共处,秘诀之一是:了解如何打好我们手上的牌,而不是为手头拿到的牌而烦躁。我们生命中有些人之所以有偏见或一意孤行,是因为我们纵容他们,所谓的“一个巴掌拍不响”。你的岳父总是谈他自己,部分原因可能是你很少听他说话,或只是漫不经心地听。只要他觉得自己没有被听见,就不太可能对别人想说的话感兴趣。我不是要你畏缩在焦虑之中,裹足不前,而是如果你可以多听一下话多的人说话,那么你就会发现你们之间关系转换的平衡方式。即使只是个小小的转变,也会造成很大的不同。
如何忍住想要逃避的冲动
有时候,我们不想让别人靠近我们,而不去注视对方。一个正看着电视的男人,也许就不会与跟他说话的老婆有眼神接触。同样地,一位女侍因为太忙了,就会避开一位顾客的目光,以免对方提出自己一时顾不过来的要求。
这种“反应无能”的矛盾情形,在精神分析学上也存在着。当治疗师坐在躺下来的病人后面,而没有让病人看到他时,就会令病人很不安。由于病人看不见治疗师的任何反应,因而不能确定治疗师是不是了解他所说的,是不是同情他的处境。同样地,由于未能向病人提供自己感兴趣的,及看得见的证明,治疗师可能同样也会觉得不自在。然而在后来,这种约束性的安排却变成一种解放。病人相信他不会被打扰,因此,学会了跟着自己的想法走,也能更自在地表达自己。治疗师也发现,他可以四处张望。没有了要对病人展现出感兴趣的压力,让他能够更自在地去听、去想病人说了什么。
治疗师可以不用表现出关心后,能够无拘无束地倾听,我们从这里又可以学到什么呢?我们知道,良好的倾听要暂时搁置自己的需求,包括必须做些什么的冲动,像是解决问题、说恰当的话,甚至表现出很用心等。最好还要更专心,表现出兴趣,而且用心听,克服希望因倾听而赢得好名声的需求。
我们会用完美而沉默的倾听,鼓励接受心理分析的病人,去自我吐露、重建自我。在日常生活中,要提供这样的倾听,也许不太可能。但是,如果别人已经知道,他可不能期待我们会仔细倾听,我们就必须告诉他们:我们有兴趣听他们说话。一旦我们仔细倾听,他们就会慢慢信任我们。不打岔,也不把头转开,只是倾听。但是在建立这种信任之前,仍然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练习
成为更好的倾听者
1.下一次,当你关心的人要跟你说些什么时,给他完完整整三分钟的注意力。这三分钟感觉起来有多长?要保持专心,需要多大的努力?要压抑自己想说的冲动,需要花多大的力气?投入那段专注倾听的时间之后,结果又如何?
2.注意下一次有人不听你说话,却给了你忠告,然后针对对方不能听你说完的事,写下你的感受及你认为的原因。
3.有没有这样一个人,你可以听他把话说完,不会用忠告或纠正来打断他?如果有,那是为什么?与尊重有关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