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与时俱进发展自己的盈利体系

前面我们讲了构建盈利系统的重要性、盈利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流派等,接下来我和大家谈一谈如何构建并不断优化自己的盈利体系。

“知—择—行”,构建自己的投资体系

投资是一个概率游戏,没有战无不胜的常胜将军,但长期来看,有的人能赚到大钱,有的人却亏得倾家荡产,差异就在于投资成功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盈利体系。股票投资中,有很多流派,各有各的赚钱方法,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仔细分析,你会发现,有的路距离最短,却陡峭难行;有的路平坦舒适,却距离遥远;有的路风光旖旎,却陷阱重重;而有的路,曾经是康庄大道,却因为泥石流,不再是路。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用“知—择—行”3个步骤来构建自己的盈利体系。

首先,我们来讲讲第一个环节“知”。

投资者构建自己的盈利体系,首先要了解市场、了解自己,找到最适合自己“通往罗马的道路”。如果你是一位年富力强的小伙子,那么那条距离最短但陡峭难行的道路可能是你的首选;如果你是负重前行的中年人,那么那条平坦舒适但距离遥远的大路可能最适合你;如果你是探险家,那么那条风光旖旎但陷阱重重的道路可能是你的首选。但无论如何,你不要去选择那条已经被泥石流冲垮的路。

在这个过程中,你先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圈和风险承受能力。能力圈包括你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等。风险承受能力包括你的年龄、你的收入状况、投资股票的金额占你收入和其他资产的比重等,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你投资股票的资金期限。因为资金越稳定、期限越长,你承受风险的能力越强。

你还要形成对股票市场的正确认知,特别是对股票市场发展趋势的正确判断。前面我们说了,从2016年开始,中国资本市场进入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的新发展阶段,中国资本市场的投机理念、投资风格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基本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如果你不能认清这样的趋势,停留在老经验、老方法上,你的投资会有危险。

其次,我们来讲讲第二个环节“择”。

当你对资本市场趋势、自己的能力圈和风险承受能力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之后,接下来就是选择一套适合自己的盈利体系。就像我们前面说的,条条道路通罗马,没有最佳的道路,只有最适合你的道路。

在建立自己的盈利体系之前,你要了解各种盈利体系的适用性。有的盈利体系适合没有大涨大跌的平衡市,有的则适合大幅震荡的波动行情;有的适合价值风格盛行的行情,有的则适合成长风格盛行的市场。

此外,你还要了解各种盈利体系的风险度,知道它们的弱点,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和亏损程度。

之后,你还要评判,你建立的盈利体系和你的能力圈及风险承受能力是否匹配。

各种策略和方法所要求的技能是不一样的。对基本面投资来说,财务分析、产业分析、估值分析等技术不可或缺。对技术分析来说,K线、趋势这些知识非常重要。还有时间上的“能力圈”,而有的方法论对盯盘要求很低,特别是长期价值投资,大家基本上不需要看盘。但有的方法论,需要你时时刻刻盯着盘面,随时准备决策、交易。此外,各种策略和方法的盈利和风险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巴菲特的长期价值投资体系,虽然给他带来丰厚的回报,但他买入的股票,可能在很长时间内都不涨,甚至会出现大幅度下跌,但巴菲特认为只要公司基本面没有恶化,他就能承受股价的巨大回撤。如果你没有巴菲特这样的耐心和对阶段性亏损的承受力,价值投资体系可能就不适合你。各种偏博弈的策略,尽管见效快,但安全边际小、风险大,并不适合风险承受能力低的投资者。

在建立盈利体系的过程中,你也许会问,能不能博采众长,基本面的学一些,技术面的试一试,吸取它们的优点,不就能取得更好的投资回报了吗?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当然可以,但你要把不同方法和策略,内化、统一成一个新的“逻辑合理、概率验证、可执行”的盈利体系,而不是今天觉得基本面有用,就用基本面,明天觉得技术分析见效快,就做技术分析。

最后,我们跟大家讲一讲第三个环节

在投资中,最难的是“知行合一”。在实际投资中,你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当你的投资方法论遭遇困难,特别是投资非常不顺的时候,你开始对自己的盈利体系产生怀疑和动摇。这时候你该怎么办?这时我们要有良好的心态,并坚持自己的体系。股价每天涨涨跌跌,你的盈利体系也不能保证你永远赚钱,如果心态不好,自己的心情跟着股价剧烈波动,那股票带给我们的就不是财富,而是无穷的烦恼,甚至是对身心健康的损坏。如果你一遇到困难、亏损,就放弃自己的体系,那么你永远不会成为成功的投资者。

但良好的心态和坚持的前提,是你对自己盈利体系的信心。只有这样,面对股价下跌,你才能保持冷静、镇定,用逻辑化、结构化的方法论去应对(见第八章正确应对“黑天鹅”部分)。面对股价非理性下跌,你才能做到“别人恐惧我贪婪”,否则就会陷入盲目自信和“死捂股票”的陷阱中。

“与时俱进”要求我们经常回顾和评估自己的方法论是否满足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自己是否真正执行了既定策略。如果市场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自己的方法论已经不适合这种变化,那么我们就要修正自己的体系。前面我们说过,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变化,有些曾经很赚钱的策略变得不再有效,比如炒重组、炒ST(被进行退市风险警示的股票)、炒绩差股等。为什么?因为中国资本市场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向成熟市场靠拢,这是一个不可逆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市场风格还会有反复,有些非理性炒作还会出现,但大趋势已渐渐形成,即使会反复,但大趋势已定。

所以,在“行”这个环节,我们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有太多的困难要克服,但最重要的是“知行合一”和“与时俱进”,这是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体。同时,这也是一个“知—择—行”不断循环,波浪式前进且不断提升的过程。

股市新常态下,基本面投资体系的重要性

在大家构建盈利体系的过程中,我特别想强调基本面投资的重要性。

在A股市场,很多人投资股票,只看技术指标,这在以前可能很有用。但我想告诉大家,A股市场和中国经济一样正在进入新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基本面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我为什么说A股市场进入新常态呢?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首先,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速增长阶段,以前动辄8%甚至10%以上的高增长率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6%甚至更低的增长率。其次,结构优化、结构升级取代速度增长,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旋律。在新常态下,发展质量取代增长速度成为首要关注的问题,内需取代外需成为首要推动力,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被重视。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分析,每个经济发展阶段,都对应了不同的股市特征。比如2003—2008年,重工业相关的公司中的牛股很多,因为那时正好是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的重工业化阶段。2008—2013年,消费股、医药股独领风骚,因为从那时候开始,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2013—2018年,技术公司和消费公司比翼齐飞,因为这段时间除了常青树消费股,一批有高科技含量的公司开始崛起,成为股市宠儿。所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必然会对资本市场产生相应影响。

第二,上市公司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的时候,各行各业都有较大的成长空间,各行各业的公司都面临较大的发展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小公司能在百舸争流的竞争中,做成大公司,成长为巨无霸。但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很多产业的增长空间变得有限,产业的竞争格局变得相对固化,行业内更多是“存量竞争”的状态。这时候行业内的龙头公司往往形成了其他公司无法逾越的护城河,正是因为它们具备护城河,竞争地位才相对稳定,小公司就很难获得逆袭的机会。与此同时,中国股市开始进入“良币驱逐劣币”的阶段。以前中国市场经常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原因包括:一是信息不对称。很多消费者不了解产品品质,只看价格是否足够便宜,所以很多公司通过以次充好来降低成本,认真做高质量产品的公司反而吃亏。而互联网时代,产品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很容易被传播开,这会倒逼公司注重产品质量,以次充好的现象大幅度减少。二是有些企业牺牲环境获得成本优势。以前一些企业,通过牺牲环境来降低成本,把规范经营的企业打败。现在环保力度越来越大,大企业在环保投入上更有规模优势。三是消费者不注重品质,只看价格。这种现象随着消费升级也正在发生改变。正因为前述变化,中国渐渐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好趋势。四是资本市场开始出现“良币驱逐劣币”现象。随着信息披露越来越透明,监管越来越严格,造假公司越来越无法遁形。同时,随着资本市场越来越成熟,定价机制越来越有效,好公司越来越容易获得好估值和资本青睐,差公司逐步被边缘化。

第三,股市环境进入新常态。前面我们说道,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正在深刻影响着中国股市的生态,推动中国股市越来越健康地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A股市场的投资理念、投资风格一定会越来越向成熟市场靠拢。

在中国股市进入新常态之后,基本面在投资体系中的作用会变大。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很多原来有效的投资策略在新常态下,变得不再有效,以前很多投资者还能靠炒小盘、炒题材、博重组赚钱,以后这些策略可能都要失效。

那什么策略会继续有效?基本面投资。

基本面投资为什么可复制?投资的目的是盈利,追求长久、可持续的盈利。所以我们选择价值投资,用价值投资的可复制性来维持盈利的可持续性。而价值投资可复制的根本原因,是价值投资逻辑简单,交易不拥挤。

价值投资的核心逻辑是寻找“好赛道+好公司+好价格”的股票(具体参见本书“投资的2.5分原则”部分),其需要考虑的变量相对较少,而且变量相对稳定、相对容易把控。而其他很多投资方法论,影响决策的变量特别多,比如宏观经济、大宗商品价格、汇率和美国经济等多种“重要但难以预测”的因素。投资者考虑这些因素的难度更大,成功更多靠运气,而不是靠体系和能力。

价值投资看上去很简单,但为什么追随巴菲特的投资者如此之多,做到的却寥寥无几呢?因为价值投资需要极强的忍耐力:对股价回撤的忍耐力,对股价长期不涨的忍耐力。在A股这样的浮躁市场,能做到的人很少,但这恰恰给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创造了机会。

我们要珍惜A股市场当下的龙头公司,它们是A股的稀缺资源,也是中国的核心资产。特别是当它们估值还相对便宜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把握,而非要找“黑马”,结果可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