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买入之前做好充分决策

经过前面的行业分析、公司竞争力分析、财务分析以及估值分析,你发现了一家不错的公司,那你是不是马上就可以买入呢?还不行,你在买之前还要做好一些决策。

第一,你要设定买入股票的条件,也就是股票具备什么条件,才可以买入。一般来说,买入股票的条件包括股价进入合理区间,一些重要的基本面因素发生积极变化(“催化剂”事件发生)。

第二,你要确定合理的买入金额或仓位,确定整体仓位和个股仓位,并事先确定动态调整仓位的方法。

第三,你要预先设定卖出条件,也就是股票具备什么条件,就可以卖出。一般来说,卖出股票的条件包括估值不再有吸引力、基本面恶化,或者你找到了更好的股票。

接下来,我们分别讲一讲这些内容。

设定买入股票的条件

经过验证之后,你发现了一家好公司,赛道、公司竞争力都不错,但是股价有点儿高。这种现象很常见,你要做的是耐心等待合理价格的到来。

什么是合理价格?前面我们说过,股票的估值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区间。那么,股价到什么位置,投资者可以买入股票呢?这和投资风格相关,因人而异。举一个例子,你经过认真估值之后,觉得一家公司股票的合理价格区间是8.5~11.5元(中值是10元)。比较进取、看重成长的投资者,一般在股价进入合理区间内——11元以下,就可以考虑入手;比较稳健、更注重价值的投资者,一般在股价到9元附近,就可以考虑入手。当然,有些保守投资者或者深度价值投资者,一定要等股价跌到8元以下才会买入,在这个价格买入,安全边际更高,但买入的机会更少,不一定能买得到。

我们在等待合适价格的时候,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你觉得一只股票基本面不错但价格偏高,你等了一段时间之后,股价终于跌下来,到达你预先设置的买入价格,你能不能马上就买入?还不行,因为你要分析股价为什么跌下来。

股价下跌的原因有多种,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公司基本面没有任何变化,因为大盘下跌,股价跟着大盘跌下来;二是公司发生了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对公司基本面只有很小的影响,但市场放大了悲观情绪,导致股价下跌;三是公司基本面发生恶化,股价下跌。

所以,当股价跌到你预设的买入价格时,只有你排除了第三种情况,你才可以买入。当然,投资者要做到这样是不容易的,除了需要很强的耐心,还要找到股票下跌的真正原因。

经过验证之后,你发现了一家好公司,但你不太确定,需要等待一些因素(如基本面“催化剂”)更加明朗才能判断其是否有投资价值,这时候你也需要等待。很多医药公司就是这样,每期的临床试验结果是重要门槛,那么临床结果就是“催化剂”;有些公司,其新产品能否顺利投产受到大家的高度关注,那么投产这件事情就是“催化剂”。

股票的基本面“催化剂”,一定是那些对公司长期价值有重要影响,但目前尚不确定是否一定会发生的因素,所以确定和跟踪这些“催化剂”因素很重要。确定和跟踪“催化剂”的流程如图7-1所示。

当“催化剂”事件发生之后,我们能不能马上就买入呢?也不能。因为股票市场是非常高效的,这些“催化剂”事件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股价的大幅度上涨,很可能导致股价不再有吸引力,这就是“利好事件已经反映在股价中”。只有当“催化剂”事件发生,而且还没有被市场充分消化、还没有充分反映在股价中时,才是买入的机会。

所以,做投资很不容易,即使你找到了好公司,还要做很多复杂决策。

图片 | 第14页 | 长期的力量_ 如何构建可持续的价值投资盈利体系 | xjpvictor的电子书库 图7-1 确定和跟踪“催化剂”的流程
确定合理的买入金额或者仓位

除了等待合适的买入价格和基本面“催化剂”,我们还要预先考虑买入股票的金额或仓位。

股票仓位分为整体仓位和个股仓位。整体仓位非常重要,决定了一个组合的收益情况。很多投资者希望牛市的时候自己能满仓,熊市的时候能空仓。但这基本上做不到,因为大部分时间市场的波动幅度不大,你看到市场行情转好,感觉牛市要来,但你一买进,市场又开始下跌;你看到市场下跌,感觉熊市要来,但你一卖出,市场又开始上涨。所以,“择时(预判牛市和熊市,并决定加仓或减仓)”是非常难的。

“择时”很重要,但很难。我曾开玩笑说:“如果你有能力择时,那么股票根本就不需要研究,直接去做股指期货,它能做多、做空,还能加杠杆,赚钱比投资股票快多了,那巴菲特、林奇可能都不是你的对手。但据我所知,股指期货市场中根本就没有常胜将军。我认识的这么多股票投资的成功者,几乎没有声称自己擅长择时的。”

图片 | 第14页 | 长期的力量_ 如何构建可持续的价值投资盈利体系 | xjpvictor的电子书库延伸阅读

区别“重要的事”和“能力圈内事”

我要和大家谈谈股票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投资要区分“重要的事”和“能力圈内事”。

在股票投资中,很多东西尽管非常重要,但它们不是你能力范围内能预测、能把控的事情,你就不应该把你的时间、精力放在研究和预测这些东西上。对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说,甚至对绝大多数机构投资者来说,宏观经济就是“重要但是能力圈外”的事情。

其一,宏观经济本身很难预测,大部分经济学家的预测类似于“算命”,算准率其实并不高。有人曾经这样说:“经济学家预测出了过去5次衰退中的9次。”2017年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年初的时候,绝大部分经济学家对人民币汇率很悲观,但2017年人民币却升值了。

其二,宏观经济走势和股票市场走势之间也未必是强相关性。股票市场提前、同步、滞后反映宏观经济,都有可能,所以根据宏观经济的判断来预测股票市场的走势,理论上很正确,实践中非常困难、非常不靠谱。

反过来,如果你真有能力预测宏观经济,而且能从宏观经济中预测出股票市场走势,那么你可以买股指期货,就不需要研究和投资个股,因为股指期货带杠杆,收益会更高。

正因为这样,投资大师巴菲特指出:“做宏观预测,或者听别人的宏观或市场预测,纯属浪费时间。事实上,它还是很危险的,可能让你的视野变得模糊,看不清真正重要的东西。”另一位投资大师彼得·林奇也说过:“根本没有任何人能够提前预测出未来利率变化、宏观经济趋势以及股票市场走势,你不要理会任何对未来利率、宏观经济和股市的预测,集中精力关注你投资的公司正在发生什么变化。”

我观察了我身边的专业投资者后发现,越成功的投资者,越少关心宏观经济走势和股票市场走势。

那么,这些成功投资者关心什么问题呢?答案是能力圈内的事情。

所谓能力圈内的事情,是你能研究清楚、你能跟踪的东西,也就是股票的基本面。

相比于宏观经济和指数,某些股票的基本面,是普通投资者能把握得住的东西。比如贵州茅台这样的公司,你只要花些时间,就能知道它产品卖得好不好,产品价格是在涨还是在跌。研究这些东西,远比研究宏观经济和指数要容易得多、靠谱得多。

而且,不管经济周期如何,不管股票市场整体涨跌如何,总有一些基本面优秀的公司,能穿越周期,持续成长,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像贵州茅台、格力电器、海康威视这样的股票,就穿越了经济周期,穿越了牛熊市,成为超级大牛股。

所以,投资者要聚焦“能力圈内且重要”的事情,选择基本面优秀、股价能持续增长的好股票,以合理价格买入,持续跟踪,坚持持有。

哪些是重要但不是能力圈内的东西呢?那就是宏观经济、指数、汇率、利率等,投资者花时间研究和预测这些东西,只会事倍功半。

哪些是能力圈内但不重要的东西呢?比如投资者手中股票的盈亏状况,研究这个很容易,但它与股价未来走势没有相关性,所以我们不必过于关注。但很多投资者会根据自己手中股票的盈亏状况来决定买卖。

哪些是能力圈外不重要的东西呢?我认为股票市场的短期波动既不重要,也很难预测,但个人投资者偏偏喜欢预测短期涨跌,天天盯着K线做交易。把时间花在这些既不重要又是能力圈外事情上的人,很难做好投资。


有没有相对靠谱的整体仓位控制方法呢?我觉得是有的。我们建议的仓位控制方法,原理很简单,注意两个核心变量:股票市场的相对吸引力和未来的企业盈利增速。

股票市场的相对吸引力,我们可以用“全市场市盈率的倒数−5年期国债收益率”来衡量,一般来说这个值在4%以上,股票市场就有吸引力。

未来的企业盈利增速,我们可以用上市公司的一致预期增长率及其变化趋势来衡量。

我们就是用这样的简单策略来确定合理仓位的。

大家看表7-1的仓位策略,其实逻辑很简单:估值越低、盈利增长越好,仓位越高。这样的仓位策略不太考虑股市的波动,可以有效屏蔽股市波动对投资者造成的恐惧。我们用这样的策略回测,发现效果不错,能大幅度降低组合的波动性,提高组合的夏普比率(Sharpe Ratio)。

表7-1 一个简明的仓位策略图片 | 第14页 | 长期的力量_ 如何构建可持续的价值投资盈利体系 | xjpvictor的电子书库

图7-2是我们用这种仓位控制方法回测的组合净值。从2010年到2018年,组合净值为1.6,上涨了60%,而同期沪深300的累计净值只有0.9左右,跌了10%,我们的策略大幅跑赢了基准指数。

图片 | 第14页 | 长期的力量_ 如何构建可持续的价值投资盈利体系 | xjpvictor的电子书库 图7-2 组合收益率和沪深300收益率对比

资料来源:通过市场公开信息进行回测。

我们的仓位策略为什么能大幅跑赢基准指数呢?我们结合2010—2018年的情况对这个仓位策略做了分析。

(1)2010—2014年,A股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持续走低,从将近30倍下降到10倍不到,我们测算出的“全市场市盈率的倒数−5年期国债收益率”也由不到1%增长至6%左右,2011年9月这一比例超过4%,表明当时的股票吸引力已经很高,而企业盈利增速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因此策略组合在2011年9月左右增加了仓位,多配了一些绩优便宜的股票。

(2)2015年,A股市场迎来了一轮牛市,A股市场的市盈率也随着市场情绪的波动快速提高到20倍左右,结合国债收益率计算的参考指标值再次回到了2%以下(2015年4月),而此时的企业盈利预期增速已经相较于2011年有了显著的下降,说明当时股票的吸引力已经非常低,应该给予很低的仓位。

图7-3是我们样本组合的收益率及仓位配比,在2015年4月和5月,回测样本进行了降仓操作。接下来A股市场发生的事情相信大家都还有印象,6月至8月,中国股市经历了两轮断崖式下跌。上证指数在短短的53个交易日内从5 178.19点跌至2 850.71点,跌幅近45%。而组合策略却基于股票吸引力和企业盈利能力的理性判断躲过了这两次股灾,保住了组合收益。

特殊时期组合策略和沪深300净值对比如图7-4所示。

(3)到了2018年年初(1月24日),“全市场市盈率的倒数−5年期国债收益率”再度下降到2%以下,说明股票的吸引力又下降了,仓位应该降得更低。

我们并没有对这个仓位策略做过度拟合和优化,就是按照基本面投资的逻辑来设计的。而严格遵守仓位策略的目的是帮助基金经理或者个人投资者解决“恐惧和贪婪”的问题,帮助大家屏蔽噪声,在市场普遍“贪婪”的时候保持理性,在市场普遍“悲观”的时候保持自信,从而专注于基本面逻辑,专注于股票的估值判断,理性投资,明智决策。

图片 | 第14页 | 长期的力量_ 如何构建可持续的价值投资盈利体系 | xjpvictor的电子书库 图7-3 组合收益率和沪深300收益率对比

资料来源:回测数据。

图片 | 第14页 | 长期的力量_ 如何构建可持续的价值投资盈利体系 | xjpvictor的电子书库 图7-4 股灾暴跌时期策略累计净值和沪深300净值对比

资料来源:通过市场公开信息进行回测。

在现实投资中,有两种经常被使用的仓位策略:一种策略叫固定股票比例策略,另一种叫安全垫策略。

固定股票比例策略是指,股票仓位基本上维持固定比例,比如70%,另外的30%配到债券或者货币基金上。但股票价格发生较大波动后,股票仓位会偏离预先设定的目标,这时候你需要重新调整你的仓位。比如你的股票价格涨上去之后,股票仓位就会因为股价上涨而超过70%,达到80%的时候,你就卖掉一些股票让股票仓位回到70%;当股价下跌的时候,股票仓位到了60%,你就卖掉一些债券或者货币基金,买入一些股票,把股票仓位加回到70%。

固定股票比例策略背后的逻辑是“高抛低吸”,也就是股价涨得越高、抛得越多,跌得越多、买得越多。这样的策略适合比较平稳的市场,因为市场在较小的范围内波动时,这种策略可以让你做“小波段”。反过来,如果遇到大牛市,随着市场不断上涨,你会不断卖出股票,可能会“错失”好时机;如果遇到大熊市,随着市场不断下跌,你会不断补仓买入股票,你可能要忍受较大幅度的套牢或亏损。

安全垫策略是什么?我们开始投资股票时,先低位建仓,比如先买20%仓位的股票,剩余仓位配置债券或者货币基金。等组合有5%的盈利,我们把仓位提到40%;等组合有了10%的盈利,我们把仓位提高到60%;等组合有了20%的盈利,我们可以考虑满仓股票。

这个策略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就是本金很重要,本金不能发生亏损。所以我们开始的时候仓位要低一点儿,避免本金亏损,等组合有了盈利,再加大风险暴露程度,因为盈利回撤相对于本金亏损,更加容易让人接受。这种策略有没有道理?我觉得心理因素的作用更大一些。本金为什么比盈利更重要?盈利被侵蚀不是同样在亏钱吗?所以,这只是一个心理问题。

前面在讲技术分析的时候,我们提过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中有很多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它们的结论很有意思。比如,你以1元钱赚了0.2元,然后亏了0.1元,变成1.1元,这时候很多人觉得无所谓。但是如果你的本金是1.2元,亏了0.1元,变成1.1元,这时候很多人会很痛苦。这说明人是非理性的,因为从逻辑上来讲,都是亏了0.1元,是没有区别的。但对很多人来说,利润回吐和本金亏损,是完全不一样的。安全垫策略就认为,同样金额的钱,本金比盈利更重要。

安全垫策略的本质是“追涨杀跌”,适合大波动、大震荡的市场。牛市初期,小仓位股票开始赚钱,随着牛市越来越深入,仓位越来越重,一直到满仓。万一碰到熊市,随着盈利回测,投资者要不断减仓,市场再熊,也亏不了多少。大波动、大牛大熊的时候,这种策略很有效。如果投资者用这种策略去应对平衡市,效果就很糟糕,因为刚加仓,市场就可能下跌,刚减仓,市场就可能上涨。所以,没有一个万能的仓位控制策略,不同的策略背后有不同的逻辑,不同的策略适合不同的市场。固定股票比例策略和安全垫策略对比见表7-2。

表7-2 固定股票比例策略和安全垫策略对比图片 | 第14页 | 长期的力量_ 如何构建可持续的价值投资盈利体系 | xjpvictor的电子书库

除了整体仓位,投资者还要考虑个股仓位。现代组合理论告诉我们,要分散风险,过度集中持股(比如只持有2~3只股票),风险太高。那么,分散到什么程度是合适的呢?有人通过实证分析得出,20~30只股票就基本能分散非系统性风险。但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资金、时间有限,分散到8~10只股票可能就够了。

具体到某只股票,确定性越大,空间越大,仓位可以更高。当然,任何一只股票的仓位不要超过总仓位的15%~20%,超过这个比例,风险就有点儿高。

我有一位朋友,他有一个“3—6—9”的个股仓位配置方法。我觉得很实用,介绍给大家。他的方法如下:第一步,当他觉得某公司很不错,但还不是特别确定,就先买入3%的仓位。有了3%的仓位,他就会紧密跟踪这家公司的基本面变化,增加对它的了解。第二步,当他对这家公司理解加深、更加有信心之后,会把仓位加到6%,这是单只股票的中性仓位。第三步,当这家公司的基本面有超预期发展,或者估值更有吸引力的时候,他会把仓位加到9%,这是他重仓个股的仓位。

随着股价的变化,个股仓位会偏离你预先设定的目标,这时候怎么办?这时候你同样需要重新调整你的个股仓位。举个例子,你买入一只股票,买入价格是10元,占你组合的权重是10%,10%是你准备配到这只股票上的合理仓位。现在股价涨到了15元,如果其他股票价格没有变化,这只股票占组合的权重就变成了15%,这时候你要卖掉一些股票,让这只股票的权重重新回到10%;反过来,股价跌到了5元,如果其他股票价格没有变化,这只股票占组合的权重就变成了5%,这时候你要加仓,让这只股票的权重回到10%。

所以,个股仓位调整的基本原理是在不同股票之间“高抛低吸”,加仓表现差的股票,减仓表现好的股票。调整的好处是,依靠规则“高抛低吸”,长期能降低组合波动率,提高组合绩效。当然,整体仓位和个股仓位按照规则调整的前提,是股市整体基本面和个股基本面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预先设定股票的卖出条件

和设定买入股票的条件类似,在买入股票之前,我们也要预先想清楚股票的卖出条件。我们说基本面投资讲究“买卖逻辑自洽”,买入股票是因为“基本面好 + 估值合理”,那么卖出股票的相应逻辑应该是“基本面变差或者估值不再有吸引力”。

对于每只股票来说,基本面变差可以有很多衡量的方法,比如收入和利润增长远远低于预期,某个重要基本面因素发生重要逆转,如某医药公司的一款重要在研新药没有通过临床试验。对投资者来说,在买入股票之前,要预先确定哪些基本面因素一旦恶化就必须卖出股票。

什么是估值不再有吸引力?前面说到一家公司的合理估值区间是8.5~11.5元(中值是10元)。比较稳健、更注重价值的投资者,一般在股价到11元附近,就可以考虑卖出;比较进取、更看重成长的投资者,可以等股价高出合理区间上限20%,也就是14元左右再卖出。对投资者来说,在买入股票之前,就要预先设置好自己的止盈价格。

道理说起来容易,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为什么?

一是公司基本面发生明显恶化的时候,你会发现股价往往已经跌了不少,因为市场上总有一些投资者比你先知先觉。这时候,你要判断坏消息是否已经充分反映在股价中,而这很难。

二是公司股价上涨超出你预先评判的合理估值区间,有可能是公司基本面发生了超预期的变化,但你不知道。这时候如果你卖出股票,可能错失了一只大牛股。

很多人会说自己有止盈止损的策略,比如涨20%就止盈,跌10%就止损,这样是不是就能赚钱,因为止盈的幅度比止损的幅度大,这种策略奏效吗?显然不能,因为忽略了概率问题。你如果止损了5次才止盈1次,是不是亏损了?这样的策略看上去正确,但考虑概率以后就觉得它很荒谬。

对于基本面投资来说,止盈止损的核心是什么?不论止盈还是止损,核心是两点,第一要看基本面有没有变化,第二要看估值是不是已经到位了,而不是简单地在涨了多少时止盈,在跌了多少时止损,所以止盈止损是与基本面和估值相关的。

止盈止损与你的持股成本没有关系。一只股票今天是10元,半年之后它涨到11元或12元,跌到9元或8元,与你的持仓成本有关系吗?没有关系。但是绝大部分个人投资者会因为成本影响决策。比如,某只股票8元钱买入的,现在涨到10元钱,要卖出这只股票,你很容易下手。某只股票12元买入的,现在跌到10元,你要卖出就很可能下不了手,这就是人性的弱点。

除了这两个原因,还有第三个卖出股票的原因,那就是你发现了一只空间更大、确定性更高的股票,投资者的资金有限,这时候选择换股也是明智之举。我们进行基本面投资,除了买入持有策略,还有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是“接力法”,即对投资标的达到预期收益后不再简单机械地长期持有,而是通过“接力”的方式,换成一个安全边际更大或者成长空间更大的投资标的。投资者寻找一只股价能涨8倍的股票很难,但通过“接力”的方式先后在3只股票上赚1倍,同样可以达到赚8倍的效果,后者可能更容易、更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