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言来表达感受,有助于改善行为
当我们想让孩子(或任何人)停止一种行为时,可以建议另一种替代方案,以下是一个很好的示例:
约翰四岁的儿子小约翰以前每天早上醒来时都会哭闹,接着他会冲去父母的卧室对他们哭闹,直到他们拥抱他,才停止哭泣。
有一天早上,约翰建议儿子尝试一种新的做法,走进他们的卧室时不要尖叫。他对小约翰说:“你可以说:‘爸爸妈妈早安,我想要抱抱。’”小约翰试着这样做了,但还是会哭。
妈妈问他:“你醒来时觉得很孤单吗?”他点了点头。于是,他们建议他这样说:“爸爸妈妈早安,我很孤单,我想要抱抱。”这个方法终于扭转了局面。小约翰开始每天早上蹦蹦跳跳地跑进父母的卧室,说那句新句子,获得爸妈的拥抱。
几天后,父母说:“你现在看起来并不孤单,你开心的时候也可以抱抱!”最后,小约翰的早安句变成:“我很好,我想要抱抱。”
约翰和儿子的故事说明,把感受诉诸语言可以带来彻底的改变。这也适用在成年人身上。
身为父母,要确认孩子的眼泪与哭闹背后的感受很难,因为你不想证实孩子正在受苦。把痛苦讲出来,似乎会让事情变得更糟,但其实不然,那样做通常可以让情况好转。用语言表达需要时间,孩子感到难过时,会觉得很难找到贴切的语言来形容,所以需要你来帮他。
我女儿弗洛两岁时,我常带她去附近的泳池游泳。有一天我不能去,所以我先生带她去了。
他们游得很顺利,到了要离开时,我先生转身去走楼梯。平时我带弗洛去泳池时,我们通常是走楼梯进入泳池,但搭电梯离开泳池。当时二十二个月大的弗洛说:“不要!”接着就一屁股坐在地板上。
这种行为显然有点任性,符合一般定义的“坏”行为,但弗洛那样做也不算坏,她只是想按照平常的习惯做罢了。她还没学会弹性应变,也不知道如何清晰表达她想要什么。我先生没有花时间去了解孩子说的“不要”意味着什么,而是匆匆把她抱起来,带上楼。
这根本不是弗洛想要的,所以她开始尖叫。等他们父女俩回到家时,两人都在生气。我听完整件事的经过后,看着弗洛那双眼泪汪汪的大眼睛说:“你一直很期待按那个电梯按钮,对不对?”她微微地点了点头。“爸爸不知道那是你想搭电梯、不想走楼梯的原因,对不对?”她又点点头。
我们从那次经验学到,如果你要打破孩子的某个日常习惯,可能需要事先提醒孩子很多次,提前做一些预想,孩子会有什么反应,甚至可以排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