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天生就有交流能力
有一个观察母亲反应的实验,让母亲一直面无表情地看着自己的宝宝,大部分母亲无法做到。由此可见,婴儿发出的信号有多强大,我们先天就习惯因应他人的信号,只是需要让这种习惯表现出来。
我们生来就有交流、互动、轮替的能力。这个流程从出生就开始了,而且不会停下来。或许在出生之前就开始了,比如分娩过程也是一种轮替(宫缩之后暂时停歇,停歇之后又开始宫缩)。在交流中,一个人的行为会引起另一个人的持续回应。在亲子交流过程中,父母和婴儿有各自不同的节奏,双方都会注意对方,并互相学习。婴儿和父母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相处模式。婴儿可能和一个家长发展出一种模式,和另一个家长发展出另一种模式,婴儿和哥哥或姐姐也会发展出不同的模式。每种关系都有不同的模式。
这些模式不是由成人主导的,而是由婴儿与成人共同创造的。这些模式也不会固定不变,它们的变化取决于参与者的情绪与投入程度。有时双方都可以“抓住”彼此,有时双方无法交流,那就需要做一些调整。
通过观察、实验,以及修复之前无法交流的状况,就能知道孩子想要什么。你会了解到孩子的某种眼神意味着“我准备好露出更多的微笑了”,下一次你会知道另一个类似的眼神意味着“喂我吃的”。如果你无法了解婴儿的哭声或手势意味着什么,那也很正常,没有关系,你还是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回应他。重点不是那些信息代表什么意思,而是互动的模式。
我还是新手妈妈时,比较有经验的父母告诉我,很快我就能理解婴儿的哭声了,一种哭声意味着婴儿渴了,另一种哭声意味着婴儿太热了。我听了以后,觉得自己很不称职。对我来说,哭声并非表达不满足的语言,而是一种声音,一种不同的交流方式,需要我的关注、观察和投入,它不是一本不存在的婴儿字典。一旦观察与交流的模式建立起来以后,感觉就容易多了。
婴儿通过与家人在一起来学习交流及建立联结,家庭成员也是通过与婴儿在一起来学习,每个家人都会和婴儿培养出独特的交流方式。就像优秀的脱口秀演员解读现场的所有观众,配合现场气氛来表演。每个场子的观众都不一样,每个婴儿的反应也不一样。经过几个月的互动后,双方都会更了解彼此,并学会如何以双方都感到满意的方式相处。观察与轮替在这方面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尽管那些行为大多是下意识的。
以下是西蒙的故事:
我观察儿子内德时,发现他从出生后就开始主动交流了。我不是每次都能理解他想对我表达什么,但是观察他可以帮我了解。我逐渐明白哪些信号表示我需要立即处理,哪些信号表示不太紧急。
内德刚满两岁时,会说不少单字,还会讲一些短句。但他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所以我仍要通过观察来解读他的需要。
上周末,我们和另一个家庭一起去餐厅用餐,他们家的孩子年龄比较大,内德很喜欢和他们聊天和玩耍。后来,我注意到他的目光变得有点呆滞,不再看他们。我以前通过观察了解到,内德对某种东西感到厌烦、需要安静的时候,就会有这样的表现。如果我们没注意到他目光呆滞了,接下来他会开始哭泣,甚至大发脾气。
这次我注意到了,所以我赶快站起来,问内德要不要出去散步,他点了点头。我把他从儿童座椅抱起来,带他走出餐厅。我们坐在外面的草地上,他靠在我身上休息了一两分钟。然后,他去摘雏菊给我,我们开始玩一个熟悉的游戏,我数着他递给我的雏菊:一朵雏菊、两朵雏菊、三朵雏菊。数完后他再把雏菊都拿回去,然后再递给我。
慢慢地,我看出来内德恢复了平静与专注,目光也不再呆滞。玩完雏菊游戏后,他又四处寻找其他的东西来关注。
我说:“我们回到餐厅把饭吃完好吗?”
他点了点头,拉着我的手,和我一起回到饭桌边。
一些育儿理念认为,婴儿对父母的影响很小(也就是说“要求不多”、“很乖”或“听话”)是好事。但是,通过操纵婴儿使婴儿尽量不要对你产生影响,那是不人道的,你需要让孩子影响你。如果你不这样做,孩子必须过度调适才会产生归属感,那会使他们失去自我意识及一些人性(就像我们在襁褓时期可能也失去了一些)。婴儿还无法讲话,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来学着理解他。只要练习这种观察技巧,就能帮我们更了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