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及来回交流
最初婴儿发出声音时,他是在和你沟通。婴儿的声音、手势、强迫性的哭喊,以及启动轮流游戏的方式,都是他们开始对话以前的互动方式。婴儿这样做是希望你跟他“礼尚往来”地交流。
如果你这时嘘他,叫他安静,你是在告诉他,他的交流方式不受欢迎。被大人嘘了几次以后,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觉得大人不喜欢他。我从来不会嘘小孩安静。我觉得以关爱的方式,把奶嘴送到孩子的嘴里安抚他,那没什么问题,但我不赞成把奶嘴当成塞子,塞住互相交流的机会。
在孩子学会表达感受之前,我们要认真观察他,以察觉他释放的信号。他可能才刚出生几分钟或是才几岁,但他有一套独特的世界观。最快乐的家长是心态开放的,他们愿意从孩子身上学习,借由接纳孩子的观点来扩充自己的观点。孩子本人及观点获得尊重时,他也自然会学会尊重别人。
如果你的孩子还是婴儿,你盯着孩子看,以手势与脸部表情跟他“交谈”,这正是你需要做的。这个“游戏”可以培养来回互动,帮你强化亲子之间的联结,因为它拓展了你们的关系。之后,随着语言逐渐取得主导地位,我们会开始忽略亲子之间的身体交流,但那种交流依然存在。观察孩子,倾听孩子,以了解他的心声,也让孩子对你产生影响,这依然很重要。事实上,这对成人关系也很重要。
在交流中,无论是只有表情和举动,还是包含声音或话语,双方都会相互影响。我所谓的“举动”,是指所有的身体动作,有些是刻意的,有些更像是身体之间的交流,并从交流中洞悉彼此的情绪和意图。在这种交流中,不是其中一方只负责传授及给予,另一方只负责接受及吸收。不是只有一方影响另一方,而是双方都会影响彼此。令人满意的关系就是这样发展出来的。
相互影响是所有人际关系的关键——对亲子关系来说也是如此。我们很容易陷入匆忙的状态,于是一段人际关系不是以稳定而平等的节奏来回交流,而是变成一方处于主导地位,另一方处于顺从地位。当我们没有给对方留下回应的空间时,这种情况就会发生。如果这变成一种习惯,关系就会迷失方向。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班级的老师。愿意配合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方案的老师,会找出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并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维持学生的兴趣。他在传授下一批信息以前,会先检查学生是否了解他的授课内容,这种课程是有交流的、高效的。如果老师只单方面灌输学生信息,而根本不管学生吸收与否,学生可能会感到不满或不安,而且也学不到很多东西。
当我们没有影响力时,感觉最为失落,也对人际关系最不满意。这个时候,无论我们说什么或做什么,都没有人或组织理会我们,我们开始感到绝望、孤立或叛逆。所以,让孩子来影响你吧。你是在示范如何受到影响,这很重要,因为孩子看了你的示范以后,也会接受你对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