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必须快乐吗
精神分析学家亚当·菲利普斯(Adam Phillips)说,苛求快乐反而会破坏生活。生活中必然有苦有乐,如果我们试图消除痛苦,以快乐来掩盖痛苦或麻痹痛苦,或以转移我们或他人的注意力来忘却痛苦,我们就无法学会接纳及调整它。
我们常会设立一些目标,并以为实现那些目标以后,我们就会感到“快乐”。有时实现目标确实会让人快乐,但我们对满意人生的想象往往是错的。那些微笑的、大笑的迷人的模特,美好的建筑,闪亮的汽车,美丽的物品的照片,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误导了我们。那些照片不必诉诸文字,就让我们以为那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广告可不会向你展示一个长相平庸的人如何克服心魔,学会接受无可避免的痛苦,并找到自主性和快乐。
当你试图阻挡负面的感受时,也同时阻挡了正面的感受。诚如治疗师杰瑞·海德(Jerry Hyde)所言:“情绪不是混音台,它们只有主音量。你无法淡化悲伤和痛苦,并强化幸福和快乐。你只要把一种情绪调低,所有的情绪都会一并调低。”
在婴儿和儿童接触到物质所带来的快乐以前,什么可以让他们心满意足呢?那就是心灵相通。那是一种获得父母或照顾者的理解,并在环境中找到意义的感觉。为了获得理解,孩子需要我们接纳他的所有感受,包括愤怒、恐惧、悲伤和快乐。
当你希望孩子幸福时,不管消费主义灌输你什么观念,都应该抛开物质因素。幸福也和成为最聪明、最富有、最耀眼的人无关,而是和亲子关系的质量有关。
我们与父母及兄弟姐妹相处的方式会变成一种习惯,并成为我们未来所有人际关系的蓝图。如果我们习惯坚持自己是对的,一定要追求最好的,一定要拥有物质的东西,一定要隐藏真正的感受,而且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无法获得接纳,长此以往会阻止我们追求亲密关系及快乐。
下面这个故事会告诉我们,认可孩子的感受可以强化亲子关系。故事中的希拉里是单亲妈妈,经营美发生意。
塔西三岁时,弟弟纳塔姆出生了。我照着大家的建议,买了一个礼物给塔西,说是弟弟送她的,但她没有受骗。她说:“小婴儿没有钱,也不能去店里买东西。”一开始,大家告诉她,她当姐姐了,她本来很高兴,还会自豪地告诉客人。但是过一段时间后,家里多了一个婴儿的新鲜感就消失了,她开始发脾气,闹别扭,夜里又尿床了。在这个过程中,我尽力保持着耐心,一直告诉她,她会喜欢当姐姐的,但她的行为反而越来越糟。
有一天晚上,哄她睡觉让我精疲力尽,坦白说,那感觉很不好,事后我反复思索那件事。我回想起我自己的妹妹出生时,我有多讨厌她,当时我心里明白我不该讨厌妹妹,那样的话我就是一个“坏孩子”。后来,随着我年龄渐长,我更加意识到自己那样不好,因为每次我欺负妹妹时,大人都这么说我,但我就是忍不住想欺负妹妹。我觉得我和妹妹只应该有一个人存在,不是她,就是我。坦白讲,我现在还是会无缘无故生我妹妹的气。
我意识到,试图强迫塔西喜欢纳塔姆,对她和我都没有好处。我开始设身处地地为塔西感到难过,并决定去了解她的感受,帮她把感受清楚地表达出来。我要持续这样做,直到我们母女俩培养出共鸣为止,因为我觉得我们现在感情太疏离了。
第二天早上,我说:“塔西,你真的很讨厌纳塔姆在这里,对不对?”她不说话。我接着说:“我记得你小姨出生时,我也觉得她很讨厌。那时,就像我对你一样,每个人都跟我说,我一定很爱妹妹,但实际上我根本就不喜欢她。塔西,让你觉得难过,我很抱歉。”
那天,她调皮捣蛋时,我没有责备她,我只是继续说:“妈妈要给弟弟喂奶,不能陪你玩,你很不高兴,对不对?塔西,对不起。”每当她想跟我分享东西,或期待我的关注,或是感到不开心的时候,我就会试着描述她当下的感受。
塔西没有马上高兴起来,但是到了傍晚,她的行为已经有所改善。我们母女俩感觉更亲近了,因为我不是去否定她的感受,而是去真正地体会。能够重新获得她的配合实在太好了。她甚至开始帮我拿尿布和湿巾,并告诉我纳塔姆睡醒了。那天晚上是纳塔姆出生以来,她第一次没尿床。我学到的是,孩子有任何感受时,无论我有多烦恼,无论我多想否定那种感受,我都需要把它找出来,反思我的看法是否正确,并确认他的感受。前几天我带纳塔姆去公园玩,准备离开的时候,已经三岁的纳塔姆想再去喷泉底下玩最后一次,但我刚帮他擦干身体,换上干衣服,他要是再去玩一次,就得全身湿透回车上。我母亲试图说服他,但他就是听不进去。于是,我让母亲别再劝他了,并对纳塔姆说:“你很想再淋湿一次,觉得那很好玩对不对?很抱歉让你失望了。”我母亲很吃惊,纳塔姆听完我这么说以后,竟然乖乖地离开了。
我也很高兴地告诉大家,纳塔姆和塔西姐弟俩之间虽然会争吵,但大多时候他们还是在一起玩得很愉快,互相也没有敌意。
•练习:体会他人的感受
平时练习体会别人的感受,等真实的情境出现时,你更容易做到感同身受。
想象一个人或一群人对某事的看法与你不同。例如,他们投票支持的对象与你不同。与其认为他们愚不可及,你应该想想他们的处境、希望和恐惧。站在他们的角度,试着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做出与你不同的决定。跟他们一起体会他们的感受。
发挥同理心,并不是要你放弃自己的观点,而是真正明白及了解为什么别人有那种感觉,最重要的是,你要跟他们一起去体会那种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