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底下的怪物
孩子还小时,总是会提到床底下有怪物。这时你应该关注的,不是他讲的故事或给的理由,而是他表达的感受。与其马上否定床底下有怪物这种说法,不如说出怪物代表的感觉。“你好像很害怕,能多讲给我听听吗?”或者,“我们来编一个怪物的故事吧,那些怪物叫什么名字?”这样做也许可以打败那些怪物,使他们彻底退散。
当然你也可以采用符合你个人风格的方式,重点不在于我们说了什么话,而是陪伴孩子,直到他们获得安抚,而不是认为他们在胡闹。那些怪物可能代表你在哄孩子睡觉时表现出的不耐烦,或是孩子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复杂事情。即使我们不能追溯到每种感觉的来源,也不表示那种感觉不真实,感觉还是需要被认可的。
你想用一句“别胡闹,怪物都是人们瞎编出来的”来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在胡闹,那是不可能安抚孩子的。
重要的是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如果你告诉孩子他在胡闹,借此否定他的说辞,他不仅以后再也不会跟你做这类“胡闹”沟通,连其他你觉得不算“胡闹”的沟通也会从此消失。对我们来说,“胡闹”和“不胡闹”的区别很明显,所以我们认为孩子也懂得区分。但实际上没有人能够掌控自己的感受,即使同样的情况,也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
你应该成为孩子想要交谈的对象。当奶奶为孩子做了美味的扁豆炖菜,孩子却抱怨不好吃时,你说孩子在“胡闹”,但你那样说以后,当可怕的钢琴老师把手放在孩子腿上时,孩子会觉得告诉你这些也没有用,也是“胡闹”。我们知道这两件事情的差异很大,但是对小孩来说,那都属于“讨厌的事情”。如果告诉你自己讨厌的事情被你认定为“胡闹”,孩子就不想再跟你透露那些事情,以免遭到你的斥责。
你可能认为这个例子很极端,因为奶奶做的炖菜不好吃和钢琴老师摸孩子的大腿有本质区别,但孩子涉世未深,不像你有那么多经历,还没读过你读的书,对人生懵懵懂懂。孩子还不懂得区分遭遇不当触摸和吃到不喜欢的东西时的不同的不适感。对他们来说,两者都是感官受到攻击。告诉孩子“别胡闹了”,会切断孩子与你的沟通,那是很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