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感受,而不是去处理

诺瓦四岁,对某些习惯非常坚持。戴夫是诺瓦的父亲,对孩子的这种坚持束手无策。每次有什么事没照诺瓦的意思做,她就会大发脾气,比如不能坐在车里她最喜欢的座位。戴夫很讨厌诺瓦这种个性,他会跟诺瓦争论,或是哄她不要那么坚持,但最后常搞得父女俩都一肚子火。

戴夫问我如何帮诺瓦学会调适,让她不要太执拗。我提到确认孩子感受的重要,他决定试试看:

有一天,诺瓦的表哥需要搭我家的便车,他没留神坐了诺瓦最喜欢的座位,诺瓦马上就哭了起来。面对这种情况,我以前通常会说:“别那么任性,换个地方坐不就行了。”或是要求她的表哥把座位让给她。但那天我蹲下来,让我们的视线位于同一平面上,我温和地对她说:“你看到麦克斯坐在你的座位上,觉得很难过,你真的很想坐在那里,对不对?”她的哭声稍微缓和了一些,并直视着我。我体会到她的感受,也感觉到她从我脸上看到了这点。我告诉她,下次她可以坐在那里,接着问她:“现在你想坐哪儿,是靠窗呢,还是前排的儿童座椅?”令我惊讶的是,她立刻就不哭了,自己坐上儿童座椅,系好安全带,开始愉快地聊天。

责备诺瓦,哄骗她不要那么坚持,都只会导致她更加固执。当她看到父亲真的感受到她的难过情绪时,她就不会再坚持自己的想法了。戴夫确认了诺瓦的感受。那就好像你在冰上开车时,车子打滑一样。如果你试图把车子转开,车子会一直朝着同一方向打滑。但如果你把车子转向它,让车轮与行驶方向对准,你就可以重新掌控汽车,之后就不会打滑了。

确认孩子的感受时,最困难的一点,是你有不同感受的时候。例如,七岁的孩子深深叹一口气说:“妈妈从来不带我出去玩。”你一听可能会马上反驳:“瞎说,我们上周才去过乐高乐园!”或“我们经常出去旅行啊!你都忘了?”你可能会很生气,你花那么多钱,投入那么多时间,带孩子到处去玩,孩子却不知感恩,还埋怨你。

你明明想和孩子培养一辈子的亲情,你也非常在乎孩子是否快乐,但当你否认孩子的感受时,你们的关系就开始疏远了。这时要你改变反应,你可能会抵触,但是你要知道,当人们的体验获得认可,而不是遭到质疑时,感觉都会更好,孩子也不例外。你应该要意识到,孩子只是在告诉你他的感受,你要把握这个机会与他产生共鸣,谈论他的感受,而不是急着否认他。

否认负面的感受并不会让它消失,只会强化它。我们回头来看上面的例子。

孩子: 妈妈从来不带我出去玩。

大人: 你是觉得现在很无聊,很烦吗?

孩子: 是啊,我们都待在家里一整天了。

大人: 嗯,是,那告诉妈妈你现在想做什么?

孩子: 我想再去一次乐高乐园。

大人: 乐高乐园很好玩,对不对?

孩子: 对呀。

这种对话会让孩子感到满意,而不会升温成争吵。孩子并不傻,他知道你不可能天天带他去乐高乐园,但他希望父母知道他想和父母在一起,和他一起感受。重点是安抚他的感受,让他学习接纳一个令人不快的事实:人生不见得都会按照他想要的方式运作。

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如此,无论孩子或成人。当我们感觉不好时,我们不需要被治愈,我们想要的只是有人感同身受,而不是被当成问题来处理。我们希望有人理解我们的感受,这样我们就不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如今,我的女儿弗洛已经成年了。前几天她告诉我:“我考驾照没通过,真丢人。”没有人想看到自己的孩子沮丧,所以家长很容易犯下想要尽快帮孩子修复情绪的错误。于是,我急着安慰她:“没必要觉得丢人。”她回答说:“不,妈妈,我只需要拥抱。”

我们都会犯错误,现在我还是会做错。但是,如果我们多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尽量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绪,孩子会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并懂得怎么要求。

你不必等到孩子会说话,才去认可他的感受并认真看待他。当孩子还不能用语言表达时,你可以解读当时的情境,思考孩子的感受,并把它转化成话语。即使孩子会说话,他也可能无法像你那样清楚地表达感受,这也是为什么上述例子中,孩子把心中的感受描述成“妈妈从来不带我出去玩”,而没有说出真实的感受——“我感到烦躁不安,一整天关在家里,不知道要做什么”。家长把他观察到的孩子的感受转变成话语,并在孩子回应“对呀”时,与孩子产生共鸣,因此促成了亲子之间心灵相契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