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注意力、直觉和性格类型

注意力和性格类型

人的性格一旦形成,我们的注意力就有了倾向。我们性格的主要特征控制了我们能够看到的世界。我们失去了自己在孩童时所拥有的那种本体能力,这种能力让我们用真实的目光来看待世界。我们开始变得有所选择,形成了属于自身性格的世界观,只会对那些支持这种世界观的信息感到敏感。

我们只看我们需要看的东西,对于其他事物则视而不见。

举个例子,如果你和我同时走进一个充满陌生人的房间,你的习惯可能是寻找认同感,让对方接受你;而我的习惯则可能是感到害怕,我会找借口离开。对你来说,获得安全感就是要获得认同,这一点很重要;但是对我而言,必须有人告诉我,我才会明白这个道理,因为我的思想早已被某些固有的性格观念所占据。

但我们的表现真的就代表了我们是什么人吗?事实很可能是,我们两个的表现都没有反映出真实的自己。我们被属于我们性格类型的思想和情感所控制,我们只是站在自身立场上思考。我们无法走出自我,也不会对于房间里的一切产生客观的看法,因为我们的注意力限制了我们搜集信息的范围,使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观点来看待一切。

把这个例子扩展开来,如果我们一起去参加聚会,我们的表现可能也是截然不同的。你希望获得人们的注意和认可,而我在努力克服我内心的恐惧。不论我们是在哪里参加聚会,哪怕是在外星球上,我们也不会拥有同样的夜晚。我们选择的谈话对象是不同的,我们的谈话内容是不同的,我们的行为举止是不同的,而我们在聚会结束前所收集到的电话号码也一定是不同的。如果我们把整个聚会的过程自己记录下来,我们会发现哪怕是同样的谈话,我们得到的结论也是不同的。对于同一个陌生人,我们的注意点往往也在不同的地方。

我这么说可能有点夸张,但目的就是要说明,你和我会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你和我所看到的,都不会是事物的全部。我们不会看到同样的事实,因为我们不关心那些无法吸引我们注意力的方面,我们只关心被我们的性格确认为重要的信息。

该怎么来发现我们的性格特征呢?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固有的性格特征非常容易识别。本书收集了许多不同性格特征者的自述,他们通过敏锐的观察,发现了自己的习性和固有的思维模式,并把这些内容大方地描述了出来。他们描述出自己的注意力会被什么样的事物所吸引。他们告诉我们,如何学会把注意力从自我习性中转移出来,如何去关注那些控制了他们生活的问题。

许多训练有素的自我观察者都长期接受严肃的冥想练习,他们能告诉我们,如何让自身的注意力集中到那些控制他们的性格特征上。观察和注意是一个冥想者的语言。你感知到了什么;你是否存在,还是已经脱离出来;记录你所关注的事物,看看你的注意力到底在哪里。

但是这些并不是我所感兴趣的,我真正关注的是,我们总是过于关注是什么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却忽略了这种注意力是如何形成的。

为了进一步扩展我们对性格类型的比较,我们找到两类人,一类是寻求满意感和认同感的(2号尖角所代表的骄傲),另一类是胆怯的(6号尖角所代表的害怕)。我们可以问一下2号性格者,当他们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同时,他们是什么感觉;我们还可以问6号性格者,当他们害怕时,他们是怎么做的。

没有经验的自我观察者可能会回答:“我被对方吸引,并希望得到对方的恭维”或者“我浑身发抖,想立刻逃走。”如果这两种性格的人无法观察到他们内心注意力的转移,他们就不会注意到自己是怎样筛选信息的,也无法描述出内心出现了什么样的细微变化。这样的2号性格者和6号性格者,虽然能够分辨出让自己感到满意或者不安的暗示性信息,但是他们无法描述出自己是如何感受到这些信息的,也不能告诉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注意力才能进入他们的世界。

一位有经验的自我观察者,往往就能更清楚地描绘出注意力会被哪些事物所吸引,以及这种关注又怎样决定了我们的性格类型。

下面的陈述来自一位6号性格者,是自我观察的典型。虽然你可能并不属于此类型,但你如果曾经驾车在一边是山坡、一边是悬崖的加州101号海岸公路上飞驰的话,你就会理解她的心境。

我在洛杉矶工作,我的丈夫在加利福尼亚工艺大学读书,所以我每周要驾车在101高速路上往返好几次。这对我来说并不算什么难题,除非我的心情不好。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必须集中精力,以免在驾车途中出现事故。不过就算是心情不好,我还是愿意自己开车,因为如果是我丈夫开车的话,我连窗外的山坡都不敢看,脑海中充满了可怕的场面——轮胎爆胎、转弯的时候冲出车道……这些画面在我脑海里如此强烈,让我惊恐不安。

有一个周日,我真不想开车回洛杉矶,但我还是不情愿地强打精神上了路。一路上,我的脑海里都是汽车冲出悬崖,坠落在岸边岩石上的情景。最后,我果真进了医院,不是因为我的车掉下了悬崖,而是因为我想象着自己的车翻了出去,就在我以为自己要撞到岸边岩石上的那一瞬间,我条件反射一样地扭转了方向盘。结果,车子没有掉下悬崖,却穿过了另一边隔离带,冲到了对面车道的山坡上。

这位6号性格的主人公显然被她自己的精神映像(mental projection)所控制,她试图把自己从一场发生在她心里的车祸中挽救出来。她接下来对于坠车的描述,感觉就像真的一样:她感到自己翻车了,看见了岩石,当她扭转方向盘时,她认为自己没救了。这位女士康复以后,又重新握住了方向盘。在后来开车的时候,她努力让注意力远离自己的幻想。

她在童年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

我以前很怕我的母亲。她是一个酒鬼,她的性情说变就变。几分钟前,她可能还是一个十分正常的母亲;几分钟后,她就会变得像魔鬼一样,不希望我有好日子过。所以每次她一喝酒,我就会提心吊胆。她会不会发疯?会疯到什么样?

我曾经一天到晚监视她,看她有没有偷偷藏酒;而且每次她喝酒的时候,我都会盯着她的脸,想象晚上她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会看着她问自己:这张脸看上去稳定吗?会对我大吼大叫吗?它是不是看上去有点恐怖了?还是已经睡着了?在她开始喝酒时,我还会想象她的其他面孔,我会根据她面孔的变化,来计划自己是该留下来还是逃走。

6号性格的女士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出了丰富的想象力,这样的想象力既是她的负担,也是她的福气。说是她的福气,因为她拥有了与丰富的内心世界接触的潜在途径;说是她的负担,因为她的想象有时能够强大到取代现实。很明显,当她扭转方向盘时,她看到的是自己想象中的画面。也就是说,她内心的想象被映射出来,让她对自己的现状产生了误读。在她观察母亲喝酒后的反应时,这种映射也发挥了作用。母亲平日的反应,以及她害怕被打骂、被虐待的心理,让她观察到了她认为是真实的信息。

很显然,她在孩童时代,借助自己的想象力把周围环境变得绝望而可怕。她想象中的画面如此强烈,以致于她的思维已经无法发挥作用。她学会了从自己的想象力中寻找答案,而她的行为都是基于她脑海中的画面。

直觉和性格类型

刚才的这位6号女士,还为我们描述了另外一场完完全全的心理经历:

我的一位好朋友在经过几年努力后终于怀孕了。当她给我打电话时,她听上去非常兴奋,我们计划好好聚聚,以示庆祝。当我见到她时,她光彩四溢;但是我的脑海中出现了她的另一张脸,我并不想借此暗示什么。

事情非常奇怪。我们在一家墨西哥餐厅里吃饭。她看上去非常高兴,但是在她讲话的时候,我却透过那张欢乐的脸,看到了泪水和失去骨肉的悲伤。我知道她将失去她的孩子,但是我不能告诉她。现实中,她的面孔还在讲话,但是我看到她的另一张面孔变得严肃了。整个面孔变得越来越僵硬,然后这张面孔又缓和下来,最后消失了。我看见的这整个过程仅仅只有十几秒钟。我知道这是命中注定的,她将流产,然后重新尝试怀孕,在生产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不过这第二次怀孕,最终还是成功了。

6号女士继续给我们描述了当她看到一件未来事情时,自己的情感反应;她还说整个事件看上去非常自然,甚至有些熟悉。她最后补充说,她看到的那些象征,那些从她朋友的另一张面孔中影射出来的故事,在随后的一年内都陆续发生了。

注意力训练

所谓直觉,最好的解释就是当注意力从习惯思维和感觉中跳出时,所发挥的作用。如果没有接受基本的注意力训练,我们的注意力总是停留在我们固有的思想层面上,而忽略了直觉所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这位6号女士,如果能够知道什么时候她对坏事情的心理预测会变强,并在这种想象取代现实之前,就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她就会大大受益。事实上,在她开车的多数时间里,她都能够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会让她的想象变得过于强大。

但是,当这幻想的画面和准确的直觉感应被紧密交织在一起时,6号女士能否清楚地区分这两种印象呢?她能否学会随心所欲地获取准确的直觉信息呢?

为了让她的精神习性发挥实际作用,她必须学会区分哪些是自己的思想,哪些是自己的幻想,哪些是准确的直觉印象——就像她从朋友脸上看到的信息。

每一种性格类型对其基本特质的关注方式既是一种负担,也是一种福气。

我希望告诉大家:每一种性格类型对其基本特质的关注方式既是一种负担,也是一种福气。

为什么说是负担?因为我们的注意力习性能够让我们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与我们的精神需求保持联系。也就是说,它让我们只关注我们的需要。这位6号性格的女士,她的习惯是想象最糟糕的事情,她忘记了去想象最好的事情。她的这种习性源于童年的安全需要,而且很奇怪的是,对她来说想象好的事情会觉得十分虚假。她认为,想象各种糟糕的可能才是她与现实接触的通道,而那些美好的想象则不过是孩子的幻想,应该被抛弃掉。

为什么又说是福气呢?因为6号性格的女士想象糟糕情况的能力已经非常突出,这种注意力的关注已经成了其自身防御体系的基础。如果她能够学会自如运用这种注意力的转移,她可能会成为某种直觉感应的专家。

为了继续我们有关性格的比较,我们假定6号性格的人(胆怯)都拥有神奇的“透视眼”,能够看到其他人掩藏在外表之下的真实想法,假定2号性格的人(骄傲)全都知道自己有见风使舵、随机应变的潜能,为了赢得认同和爱,能够随时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

6号性格者(妄想狂)如果知道自己拥有预测的潜能,就会借此力量来避免潜在的危险,让自己感到安全;而2号性格者(表演家)如果知道自己拥有人见人爱的本领,就更加会扬长避短,把自己变成“大众情人”。这些现象并不奇怪,真正令我惊讶的是,个人的固有性格特征具有如此强大的作用,它不仅强烈影响了个人的直觉感应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神经系统所能接受的外在信息。正因为如此,注意力练习才显得格外重要。这样的练习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首先,可以把他们从一个具有偏差的世界观中释放出来。

★其次,他们有机会意识到一种潜在的直觉感应,这种直觉感应可能早就在发挥作用,却没有被他们察觉。

具有经验的自我观察者在讲述自己关注到的大量个人反应时,会使用启迪性的语言。他们的表达方式有很多,比如:

“我融入到……”

“我身体的一部分被不由自主地吸引……”

“我体会到他们的感觉……”

“我变成了他们……”

“我脱离出来,在一旁观看……”

……

这些陈述是可信的吗?它们是不是完全基于心理映射的一种假象?它们是不是仅仅来自于一种虚幻的欲望,我们让自己相信有能力获得有关自身生活的特殊信息呢?它们是否仅仅建立在微不足道的身体感受上,还是说它们来自于我们性格类型中的某种敏感特质呢?

举例而言,与胆怯的6号性格者不同,2号性格者喜欢讨好他人,他们更可能使用“我融入到……”这种表达方式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尽管2号性格者可能很快就能学会如何“观察其他面孔”,从中发现潜在的危险,但是他们的陈述还是有关“我融入到……”的故事,而不会是关于糟糕情景的想象。

很多人都会讲出“我融入到……”的故事,比如那些濒临精神病边缘的病人,这种病人从来没有形成非常清晰的性格界限;或者那些热恋中的情侣,他们的注意力早已不在自己身上。但是当一位有经验的自我观察者,被要求讲述一个“我融入到……”的故事时,听起来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发现人们在描述“我融入到……”或者“我变成……”这类的故事时,他们的口气与我德高望重的功夫老师十分相像,我的这位老师有一种特殊能力,能够通过自身感知来感觉他人。

我的老师会发出这样的口头指令:“注意力下沉,到腹部,打开感觉,混合。”(腹部是人体的中心,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精神修炼中都有提及。开放感觉的练习是一种独特的注意力转移,腹部的感知被扩展开,包括了周围环境和他人所散发的能量。)然后,在他注意力被打开的过程中,他能够准确地模仿出几十米之外另一位练习对象的动作,而他根本看不到这位动作者,因为后者是藏在一个屏风后面的。传统柔道训练中的乱取练习(在不违背柔道比赛规则和柔道精神的前提下,不受技术动作的限制,全力以赴与一个对手或几个对手进行练习),或者多人袭击,也为我们展示了另一个远距离感受他人动作的例证。在乱取练习中,受训者可能会要求在蒙住眼睛的情况下,接受来自多个方面的攻击。受训者要想免于攻击,就必须对周围的环境,尤其是身后的环境有非常清晰的感知。

我们性格中的那些固有特质,正是我们注意力的栖息地。我们内心的注意力由此出发,在无意中把我们与周围环境和他人联系在一起。当我们觉得自身有某个方面的需求时,我们的注意力就会朝那个方向发展。

同样,当我们听到“我看见内在的面孔……”这种陈述时,实际上我们内心的眼睛开始发挥作用了。我们开始有能力区分幻想和直觉想象(intuitive visions)的区别,前者是从个人的思想上映射出来的,而后者是没有受到自己思想和感觉控制的。

为什么这种直觉的感知总是出现在我们心理受到损伤的地方呢?事实上,我们性格中的那些固有特质,正是我们注意力的栖息地。我们内心的注意力由此出发,在无意中把我们与周围环境和他人联系在一起。当我们觉得自身有某个方面的需求时,我们的注意力就会朝那个方向发展。我们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会特别敏感,高度关注。

比如,渴望得到爱的孩童可能学会转移内心的注意力,以便迎合父母的要求。他们还可能为了获得他人的好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去满足他人的期望。同样,当一个胆小的孩子碰到一个大块头时,他自然就会准确感受到来自对方的潜在敌意。这样的能力到了成人阶段还会延续下去,变成真正的敏感。但是作为成人,我们能够说出自己固有的想法,却无法说出我们到底是怎样获得这些想法的。

如果你对于一些问题十分在意,你可能会超越普通的感知,在未察觉任何异常的情况下,进入直觉感应区。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需要你学习什么特殊的方法,去寻找像肢体语言或面部表情这样细微的身体线索。

直觉是内心在非思考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感知。它与日常思维模式密切相关,只要你稍微改变一下自己的感知方式,你就能够训练你的直觉。如果在你年幼的时候,曾经有一种直觉联系帮助你获得安全感,那么作为成人的你,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利用这种直觉获得有用信息。它能够帮助你快速做出决定,让你对自己的生活更加敏感。

如果在你年幼的时候,直觉没有发挥什么好作用,如果你必须去注意那些让你在情感上无法接受的事物,那现在的你,很可能会让注意力远离内心的感知。当你希望了解真实的自我时,你很可能会面临发自内心的抵触。你必须闯过神秘学中所谓的“知觉面纱”(perceptual veils),才能获得正确的信息。当人的注意力从孩童时与环境和他人的直接联系转移到性格的显著特征上时,就会产生这样“面纱”。揭开这些“面纱”,就预示着记忆恢复,注意力转移,重新获得与本体的联系。

直觉和本体

直觉能够让我们获得大量信息,大家都想获得这种能力。但是,直觉并不是本体。它只是内心洞察力的一种来源,自身创造力的一种工具。在本体的状态下,精神练习是没有必要的,洞察力或者直觉的引导也是不需要的,因为在本体的状态下没有个人自己。没有人在指引,也没有人被指引。注意力被完全集中在与环境和他人的直接联系上。在这样的心境中,我们能够在不考虑个人思想和感觉的情况下自然而准确地行动。

当我们在知道该如何动作之前,身体就本能地做出了正确反应,当我们在知道该说什么之前,就已经说出了真相,这时,我们就处于本体的状态之中。本体具有很多品质,在生活中,我们偶尔会自然感受到本体的某种品质。

在那些突然觉悟的关键时刻,我们会有一种在瞬间发现自我、感悟人生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