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九型人格”的贡献者
“九型人格”的贡献者
在九角星图这么一个复杂的体系中,每一种性格必须找到自己正确的位置,只有这样,各种性格之间的联系和反应才是正确的。我们前面所看到的“九型人格”的九种情感特征,是由智利心理学家奥斯卡·依察诺(Oscar Ichazo)总结排列出来的,他还为这九种性格分别起了名字。这样,结合早期葛吉夫对“九型人格”主要特征的描述,一个相对完整的“九型人格”体系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传统的苏菲教观点认为,人们性格中的主要特征实际上暗示了人们遗失的本体特质。依察诺根据这一观点,为每一种性格都找到了一种先天的生活状态,并为这些更高境界的精神和情感生活分别命名。简单而言,本体的特质往往与表面的性格特征是相反的。比如,属于害怕类型的人,他们的本体可能是充满勇气的;属于骄傲类型的人,他们的本体可能是十分谦逊的。依察诺把这种更高层次的精神特质称为“圣意”(Holy Idea),把更高层次的情感特质称为“德行”(Virtue)。
正确理解这种更高层次的精神和情感特质非常重要。这些特质与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和感觉无关,事实上,它们也不是由平常生活中的那个负责思考和感觉的“自己”所控制的。本体的“圣意”会自动向某个方向发展,而不受个人思维的控制;本体的“德性”也会自动让身体做出反应,而不受个人喜好的影响。
由于这种高层次的本性往往与我们日常的性格特征相反,那是不是只要我们强迫自己变得勇敢,或者变得谦逊,我们就能回到本体的状态呢?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这种自以为可以了解自己的做法,实际上和真正的本体——那个对环境和他人都毫不设防、和谐相处的本体,还相差甚远。
依察诺的著作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才流传开来,当时他在智利城市阿里卡(Arica)附近的沙漠里创办了一个心理精神训练营。大约有50位来自美洲各国的人参加了这个训练营,其中包括约翰·利利(John Lilly)和约瑟夫·哈特(Joseph Hart)。后来,他们开始宣传依察诺的训练方法,指出依察诺所运用的苏菲教观念和葛吉夫的研究有很多相似之处。依察诺通过练习来开发人的“三个大脑”,或者叫人类智慧的三种形式,这正是葛吉夫所说的精神智慧、情感智慧和本能智慧(也叫身体智慧),如图5所示。依察诺还总结了“九型人格”中不同性格的主要特征,约翰·利利等人把相关内容都发表在一本名为《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ies )的书中。

图5 智慧的三个中心
尽管性格的负面差异让我们能够更加容易地区分各种性格类型,我还是觉得过于强调这些特点反而削弱了它们的重要性,让我们忘记了它们本应成为我们寻找更高层次意识的导师。
依察诺最重要的功劳在于,他为九角星中的每个角找到了对应的性格类型,在这九种性格类型有了正确的位置后,我们才能够解释清楚不同性格的相互关系。
依察诺在一篇个人记录中说,他19岁的时候拜了一位导师,在跟着导师学习期间,他接触到了禅宗、苏菲教和卡巴拉的基本教义。他后来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使用过的很多技巧都和葛吉夫的方法有类似之处。依察诺最终创办了阿里卡学院(Arica Institute),现位于纽约市(New York City)内。不过在谈到自己的贡献时,依察诺说:“阿里卡并非我的发明,而是我们时代的产物。我为这所学院所提供的知识,并非我的原创,而是我从许多不同的信息源那里收集来的。”
依察诺的学生,约翰·利利和约瑟夫·哈特,在《超个人心理学》一书中对阿里卡训练有专门描述,这些内容推动了后来“九型人格”研究的发展。尤其是依察诺为九角星图中每一种性格都起了一个形象的名称,这些名称成了“九型人格”研究和教学的基础。在以精神为中心的九角星图中,每一个尖角所对应的名称,就是该性格类型最初的名称。
“九型人格”中各性格的原有名称强调的是每种性格的负面特征,因为负面特征往往是最明显,最容易区分的。比如,8号性格(保护者)对待压力的态度是制造麻烦,5号性格(观察者)面对压力则选择退缩。如果不是这种负面特征上的差异,我们将很难区分这两种性格。分不清性格类型,我们也就很难找到帮助此类性格进入更高心境的正确途径。如果我们采访的对象仅限于僧侣或者那些自我进化程度很高的人,我们可能会听到从更高层次的精神中心做出的表达,比如:“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压力,我知道一个问题会如何结束”(5号性格——全知),或者“我遵循于我身体内流动的力量”(8号性格——无知)。根据这样的回答,我们恐怕很难区分他们的性格类型。
尽管性格的负面差异让我们能够更加容易地区分各种性格类型,我还是觉得过于强调这些特点反而削弱了它们的重要性,让我们忘记了它们本应成为我们寻找更高层次意识的导师。所以在本书中,为了让读者有更清楚的认识,我对九种性格的名称做了一些改变。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三种最基本的关系领域,当我们的某一种关系受到损伤时,我们就会在精神上格外关注这个方面,以缓解由此引起的焦虑。
基本分支性格特征
根据葛吉夫和依察诺的理论,人的智慧存在着精神智慧、情感智慧和本能智慧三种形式。这三种智慧分别对应于人身体的三个中心。
★产生精神智慧的是思维的中心——大脑;
★产生情感智慧的是感觉的中心——心脏;
★产生本能智慧的是身体的中心——腹部。
我们对于本能智慧,也就是腹部中心的活动基本上是毫无察觉的,但我们可以从三个基本方面感受它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就是:身体生存(自我保护)、情爱关系和社会生活关系。腹部中心是人存在和生活的基础,而这三个方面就是本能的三个基本属性。有关这三个智慧层面的关系,如图5所示。
有一个的故事描绘了三种基本属性的关系,非常具有象征意义:一个放牛娃坐在一个三脚凳上挤牛奶。牛奶代表了收获的知识和生活的营养。三脚凳的一条腿坏了,于是放牛娃在挤牛奶的时候,他关注的并不是牛奶,而是凳子的那条坏腿。
这个故事想说明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三种最基本的关系领域,其中一种关系比其他两种更容易受到伤害。当我们的某一种关系受到损伤时,我们就会在精神上格外关注这个方面,以缓解由此引起的焦虑。这三种最基本的关系领域就是由腹部中心决定的三个基本属性:情爱关系(亲密关系或其他一对一的关系)、社会关系(群体关系)和自我保护关系(个人生存的关系)。
作为成人,我们对于自身性格类型中的这三种固有心理特质都非常敏感,但是我们会对其中一种给予更多的关注。比如说,所有的3号性格者对于安全感、名望、男性/女性形象都会非常关注,但是一定会有一个方面成为关注中的焦点。如果某位3号性格者在自我保护关系上受到的打击最大,那么此人最关注的一定是安全感,而他或她的这种关注还将受到其性格上的主要精神特质和情感特质——空虚感和欺骗情绪的影响。图6详细展示了“九型人格”在不同精神、情感和本能层面的不同分支性格特征。

图6 “九型人格”的基本性格分支
连接现代心理学的桥梁
依察诺的“九型人格”并不完善。他对每种性格做出的结论并不全面,仅仅说明了一种性格类型的众多特征的某一方面,而且我们也无法把他的描述性语言同心理学术语对应起来。把“九型人格”分析与现代心理学联系起来的工作,是由另一位智利精神病学家克劳迪奥·纳兰霍(Claudio Naranjo)完成的。他也参加了阿里卡的训练,然后创造性地用心理学思想表述了“九型人格”的理论。
纳兰霍是东西方心理意识训练的集大成者,早在他出版《惟一的寻求》(The One Quest)一书时,就已经享有盛誉。他对于“九型人格”学说的研究终于让这门神秘学说与当代西方心理学结合在了一起。他同时让这门学说变得广为人知,让人们可以从他人的故事中,找到相似点,从而发现自己的性格类型。
为了获得更多信息,纳兰霍选择那些心理相对复杂的人进行采访,因为这些人更善于描述他们内心和思想上的主要特质。纳兰霍曾经根据这些信息,绘制了九种性格主要心理防御机制的九角星图。
对于我来说,如果说葛吉夫的理论已经暗示了“九型人格”的存在,那么依察诺的理论则是对“九型人格”的发展,而纳兰霍才是“九型人格”的完成者,如果不是他把“九型人格”与西方类型学对应起来,“九型人格”恐怕至今还是神秘莫测的。
我本人也是从纳兰霍那里学到“九型人格”的。他的传授方式依然是传统的口头交流。有一次,他邀请了很多在精神修行方面颇有成就的人,分别对他们进行采访。这些人的讲述具有很大启发性,他们会讲述自己寻求更高层次意识的原因,以及自己如何在寻求的过程中超越自己。
纳兰霍的研究是为了把“九型人格”发展成心理分析的工具。但是我的兴趣点并不在于心理学,我关注的是那些精神练习和直觉训练。我想知道同一种性格类型的人是否会对相似的冥想训练感兴趣,我还想知道每一种性格类型在训练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典型问题。
对我产生重大影响的是第五个晚上的采访,我在采访过程中突然开了窍。当晚的采访对象是一批5号性格者(观察者)。当时,纳兰霍在询问这些人的早期家庭生活情况,一位非常典型的5号性格者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整个晚上都坐在沙发的扶手上,从一个具有高度和安全感的地方观察周围情况。他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说了一句话:“在我的家人自己都还不知道他们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时,我就已经知道了。”
我记得当时自己突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愉悦感。这位5号性格者不经意的言语,与我心中长期存在的某种意识不谋而合,而他的肢体动作,和他的言语一起,正是让我对“九型人格”着迷的导火索。我立刻知道了,他在这一方面是有直觉的,他的这种敏感是他童年生存技巧的一部分;他很可能还能描述出自己如何改变自己的感知去“了解他人的期望”;而且如果他了解到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在这方面的作用,他就有可能主动接触到心理的直觉状态。
在纳兰霍的研究班中,有好几个人后来都成了“九型人格”的推广者。这里面包括我的一位好朋友,鲍勃·奥克斯(Bob Ochs)。作为一名天主教牧师,他也是“九型人格”学说的热衷者。他对每一种性格都做出了自己的分析,还把“九型人格”的理论同天主教的思想结合起来。纳兰霍的另一名学生,凯思琳·斯皮瑟(Kathleen Speeth)博士也对“九型人格”学说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她对这个系统注入了自己的心理学理解。
我从1976年开始自己办班,进行直觉感应的训练。开始的时候,我的客厅里聚集了差不多40个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班级逐渐发展到了数千人。这些人通过他人的故事发现了自己的性格类型。我在本书中所使用的陈述,都是从这些班级课程的录音中整理出来的。有关注意力和直觉类型的内容,可以说是我自己对于“九型人格”学说的贡献。我所提到的每一个问题都经过了小组成员的反复验证,然后才被列入到某种性格类型之中。
注意力的关注点
1号: 注重评估环境中的是与非。
2号: 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同。
3号: 希望自己的工作或表现得到积极正面的关注。
4号: 注意力在人或物的有用性与无用性之间徘徊。关注虚构事物的优点和现实事物的缺点。
5号: 希望保留隐私权。对他人的期待很敏感。
6号: 在环境中搜寻隐藏着他人意图的线索。
7号: 注意力集中在快乐的精神联系和乐观的未来计划上。
8号: 寻找任何与失控有关的暗示。
9号: 企图决定他人的计划安排和思想观点。
我们拥有了三种形式的智慧,精神智慧、情感智慧和本能智慧。同样,我们的直觉感应也有三种:通过思维产生的直觉,通过情感产生的直觉,以及通过身体中心——腹部产生的直觉。不同的性格,产生直觉的方式和类型也不同。如图7所示:在九角星图中,位居顶部的三个尖角,即8号、9号和1号性格者,他们的直觉感应非常自然地位于腹部。他们最容易感觉到通过身体产生的直觉感应。情感直觉的拥有者是九角星图中的右边三个角,即2号、3号和4号性格者,他们的大部分知觉都来自于情感反应。精神直觉属于左边的5号、6号和7号,这三种性格的人主要通过精神途径来获得直觉感应。

图7 注意力的焦点
有一点一定要记住,我们可以获得的直觉并不完全局限于我们的性格特征。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自己的直觉感应能力。但是由于我们的性格特征会让我们对这个全景世界中的某一方面予以特别关注,所以我们更容易获得与我们性格关注点相对应的直觉感应。
9号性格的人习惯通过身体来获得直觉,就好像在回答一个内心发出的问题:我与环境是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受情感控制的3号性格者倾向于通过情绪体(emotional body,人体的能量的7个层次之一,控制人的感觉和心情)来感知事物,就好像在回答“我和谁在一起?”的问题。
受大脑控制的6号性格者则倾向于通过精神印象来感知事物,就好像在回答“这个环境是什么?”的问题。
每一种性格类型的人都会习惯性地把注意力放在大脑中心、心脏中心或者腹部中心上,尽管他们也可以向其他性格类型学习,但他们还是更容易分辨属于自身类型的直觉感应方式。

图8 “九型人格”的心理防御机制即葛吉夫所说的心理缓冲带

图9 “九型人格”的直觉类型
基于身体的直觉:1号、9号、8号
1号——能够在普通中看到完美的可能。对于处理不当或不正确的地方极其敏感,因为这样的错误会破坏“原本可以非常完美”的印象。
9号——通过自己来感受他人。就像镜子一样,能够把对方的影像反映出来,把自己变成对象的复制品。在交流过程中,9号性格者会融入到他人的观点中。具体参见下面有关“2号性格与9号性格只是看上去很像”的分析。
8号——感到自己的身体被扩大,“占据整个空间”。能够感到环境和他人的力量与特质。经过训练,能够感到更多类型的信息。
基于感情的直觉:2号、3号、4号
2号——能够转移自己的感情,改变自己来迎合他人。感觉要成为他人理想中的自己。在思维介入之前,感情就发生了变化。具体参见下面有关“2号性格与9号性格只是看上去很像”的分析。
3号——为了达到完成工作所需要的品质,能够像变色龙一样改变自己的个性和形象。关注点总是放在工作或者他人对工作的反应上。在思维想清楚该做什么之前,3号性格者就自动找到了自己的合适角色。
4号——能够适应他人的情绪。感知他人的痛苦,与他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4号性格者说,哪怕家人、爱人和朋友并不在身边,他们也能走入对方的情感世界。
基于精神的直觉:5号、6号、7号
5号——能够把注意力从思维和感觉上分离出来,成为客观的观察者。能够通过精神去感知,而不受到个人思维和情绪的影响。
6号——能够看到潜藏在表面现象下面没有表明的意图。把想象力作为发现隐秘观点的工具。
7号——从看似毫无关系的事物中找到关联性。7号性格者能够心里想着一个问题,手头却做着其他事情。这样的情况不但不会形成干扰,甚至可以从其他事情中,找到解决原有问题的灵感。
2号性格和9号性格只是看上去很像
在谈及与他人的直觉感应时,2号性格者和9号性格者的回答都是“我融入到……”。他们的特点虽然很相似,但依然有区别。
2号性格者首先改变的是情感,通过情感渠道与他人融合,而其他方面则被隐藏在情感的背景里;在融合的过程中,2号性格者会因为自己完全成为他人所希望的形象而兴奋不已。这样的表现与2号的多重性格有关:2号的许多性格方面都很强,但是它们不会同时出现。
9号不会改变自我形象。他们会从整体上接受他人的观点,而不是改变自己来迎合他人。9号性格者也不会说他们游离于自己不同的性格方面中。当9号与他人融合时,他们说自己已经停止存在,他们忘记了自己的位置,完全融入到他人的感情和观点之中,并对此产生比自身情感和观点更强烈的感受。
寻找性格关系中的交汇点
在你知道你自己和你周边人的性格类型后,你就能够利用“九型人格”体系,发现你与他人有哪些共同点,以及你们需要从哪些方面相互了解。一般而言,如果两个人属于同一种性格类型,那他们很可能会有“英雄所见略同”的情况。我就碰到过好几对都是1号性格(完美主义者)的夫妇,他们追求完美生活的态度简直如出一辙。不论是品味,还是做事的方法,都要求至善至美。
当两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观点相似时,他们能够产生一种互联感应,在相互的附和中,让自身的观点得到加强。比如一对同属于3号性格(实干者)的夫妇,他们会认为生活就是一系列充满挑战的任务,而一对4号性格(悲情浪漫者)的夫妇则会认为生活的中心是自我感觉。
即便是两个性格类型不同的人,他们也会找到一些共同点。正如我们前面所言,“九型人格”中的每一种性格,都有向左右性格类型发展的可能;不仅如此,每一种性格类型,在压力状态或者安全状态下,还会发展成另一种性格。所以,即便你和你的同伴属于不同的性格类型,你们也有可能在九角星的某一个位置,找到交汇点,这时你们会很自然地对交汇点所涉及的问题产生共鸣。
但是,如果你的位置在“九型人格”图中发生了变化,而你的同伴没有找到与你的性格交汇点,那你们就很可能会失去相互的理解。比如,由6号和8号性格者组成的夫妇,他们可以在7号、5号和9号上找到性格交汇点。但是如果6号在压力状态下发展成了3号性格,或者8号在安全状态下发展成了2号性格,那他们就不会一致了。我们可以冒险想象一下6号和8号性格者在这些位置上的状态:
在7号交汇(6号的外化状态和8号的内化状态)
愉快地聊天,分享积极的未来计划、出游安排,一起去找朋友或者共同忙碌于某事。制定互惠互利的计划,支持对方的目标。感情生活愉快,不紧张。
在5号交汇(6号的内化状态和8号的压力状态)
都喜欢呆在家里,或者在同一间屋子里各看各的书,或者躲在自己的空间做自己的事情。喜欢有同伴陪同的感觉,但又不喜欢太亲近。不会出现亲密的谈情说爱。因为压力状态下的8号希望获得不受打扰的私人空间,而且也希望6号能够明白,自己的封闭并不代表着感情关系的结束。8号性格不会一直这样,在他们的压力缓解后,他们还是会走出自己的空间的。
在9号交汇(6号的安全状态和8号的外化状态)
非常积极地融合。6号会抛开焦虑,甚至变得过于放松。在家里闲逛,做一些琐事,煲一锅靓汤。而且,只要6号不拒绝,8号会满足6号的各种要求。放松的6号很可能会体验到真爱的感觉。这一点很不容易,因为对于6号本身的性格而言,他们一旦意识到同伴的重要性,往往会很生气。这种生气最突出的表现是,当同伴在某件事情上胜过他们时,他们会产生心理不平衡。但是如果6号能够朝着安全感的更高方向发展,他或她就会愿意为了8号而改变自己。
8号向2号发展:安全状态
8号的行为从高度自控变成豪放不羁。在支出上,变得大手大脚,追求生活享受。原谅任何过错。8号希望得到别人的照顾,而不是被别人控制。非常在乎小动作。8号是一个以身体为主的感官主义者,所以当8号处于安全状态下时,他们喜欢美食和享乐,也喜欢别人给他们敬酒,说几句恭维话。如果6号够聪明的话,最好能加入8号的欢庆聚会。
6号向3号发展:压力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的6号性格者,往往是关注于某个项目,在妄想狂的临界状态摇摆。当面对一项明确的任务时,6号的注意力在兴奋和幻想中徘徊,他们会疯狂地幻想任务成功或失败的情景。这个时候,如果8号希望控制6号,或者给6号施压,或者急于指出6号在行动中的问题,都可能导致6号放弃任务,从8号身边逃走。
8号要想支持6号,只能主动承担责任,自己去负责任务中可能会被6号耽误的方面;这样,当胆怯的6号看到他们以为无法解决的困难已经被解决之后,就会把8号视作帮助自己的英雄。8号一定要分清楚一个大包大揽和一个雪中送炭的区别,因为6号对于屈服和委任分得很清楚。
“九型人格”病理诊断图
下面的“九型人格”图包括了《精神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简称DSM,是Diagnosis and Statistic Manual for Mental Disorders的缩写)第三版修订版中涉及的主要诊断类型,该书现在被美国各大精神医疗机构广泛使用,收录了对常见精神紊乱的描述、诊断标准、治疗以及研究发现等内容。下面是九型人格与精神病诊断的对照图。

图10 “九型人格”病理诊断图
需要强调的是,人们通过十分仔细和认真地研究,才确立了“九型人格”与西方心理学的联系。我曾经看到好多自称非常“准确”的系统,既没有实验研究的基础,也没有从现象学的角度通过大量采访来获得实证。这些所谓的系统看上去很吸引人,但它们和“九型人格”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因为它们根本没有坚实的研究成果作为基础。
根据纳兰霍有关心理防御体系的研究,以及多年来我所收集到的大量故事,图10所描绘的“九型人格”诊断图是与目前的心理学研究最接近的体系。这是一个具有自我修正功能的体系。那些善于自我观察的人,能够根据自身性格的描述找到自己在图中的位置,并且在他们进入安全态或者压力态时,对自身的行为变化做出正确反应。
DSM手册描述的都是一些严重的病理反应。从注意力练习的观点来看,造成这些病理的原因是我们失去了脱离自身、观察自我的能力。如果我们无法转移注意力,无法成为一个内心观察者,我们的关注点就从“我做什么”变成了“我是谁”。当注意力完全沉没在属于我们自身性格的思想和感觉中时,我们就无法接受其他的观点。
“九型人格”病理诊断图中的内部线条,说明了各个性格之间的联系,这也是当前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图中的等边三角形就代表了许多奇妙的关系:它说明9号的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6号的妄想症(paranoid)和3号的工作狂(workaholic)倾向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人体内;它还能预测出在什么样的生活条件下(正常、压力、安全),这些症状可能会出现。
诊断表现
身体中心型:核心——9号,两翼——8号和1号
9号性格
DSM中的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倾向,以强迫观念为主。强迫症是指患者在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的或者不能自行克制的观念、意向和行为的存在。症状表现为强迫性观念或强迫性行为,或是二者兼而有之。这种性格的人是美国心理学家米隆(Theodore Millon)所说的主动矛盾型(active ambivalent type)。在面临决策时充满矛盾,被反抗的欲望和遵守的欲望包围。在“九型人格”中,9号性格正是被代表顺从的1号性格和代表反抗的8号性格所包围。
9号倾向于保持这种矛盾状态,而不是通过改变自身位置来制造机会。9号的内心问题更多的是“我愿意在这里吗?”,而不是像1号那样关注于“我是否在做正确的事情?”9号处于一种不受约束的状态下。自身的心理防御体系会让注意力向那些不太重要的事情上转移。他们的主要防御体系是隔离和自我麻醉。他们内心的矛盾可能非常强烈,但愤怒的表达却是被动的、间接的。
有些9号报告说自己有消极抵抗的特质。这些人往往更加顽固,更爱抱怨。在“九型人格”中,他们会向8号(主动挑衅)倾斜。对于消极抵抗类型的9号性格者来说,他们的矛盾在于,虽然他们同样具有强迫性的症状,但是他们不会对别人的安排言听计从。他们的态度是,即便要符合他人的希望,也不能放弃自己的独立性,所以他们会抱怨,会犹豫,还会表现出另一些反抗倾向。
1号性格
DSM强迫症中的偏强迫型。内心可能和9号一样充满矛盾,但是不会表现出来,属于米隆所说的被动矛盾型(passive ambivalent type)。在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某种冲动受到压抑后,个体表达的相反态度或行为模式)的力量下,把愤怒和真正的希望都掩藏起来。严格遵守是非正误的准则。强迫自己做正确的事情。认为一定有一个正确的选择。
8号性格
DSM中的反社会型。我行我素,认为自己的做法才是惟一正确的。
情感中心型:核心——3号,两翼——2号和4号
3号性格
在DSM中找不到对应类型,是最近才被西方心理学研究关注到的一种性格。情感关注的是做事的兴趣。注意力在工作上,而不是自我。尽管3号性格者承认自己存在自恋的特质,比如相信自己的某些优点和成功是无人可及的,但是这种优越感一般都是基于努力的付出,而并非毫无依据的自信。3号性格者的痛苦在于他们想要保持自己成功者的形象,他们会为此付出辛苦代价,他们不会像真正的自恋者那样迷恋于未来的成功,他们关注的是眼前。
有些相似的3号和7号
3号和7号都是充满能量的性格外向者。他们都很乐观,善于自我激励,希望获得肯定。他们都把自己视为成功者。但是3号会一直工作下去,直到干不动了为止;而7号一旦失去了兴趣,就不会再工作下去。3号性格者希望得到指挥他人的权力,成为公认的领袖,他们承诺做最负责、最出色的工作。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他们努力付出就是为了立刻得到回报。
7号希望尝试所有好的事情。他们想要的是冒险,而不是权力。他们不需要别人的认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早已超凡脱俗。他们不愿接受责任的约束,他们自己肯定自己,而且他们的工作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而不是希望立刻得到回报。
2号性格
属于DSM中的歇斯底里型和依赖型。这两种类型都需要不断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对自我的感觉来自于与伴侣的关系。为了获得对方的爱,而迎合对方的需要。“我变成了我爱人希望的那样。”依赖型通过顺从来改变,会一心一意地完全依附于同伴。歇斯底里型则表现得更激进,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希望能控制同伴。
4号性格
DSM中的抑郁症和躁郁症(bipolar disorders,也叫双项情感障碍,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情绪两极化,时而大喜,时而大悲)。用“九型人格”的语言来说,在处于压力状态时,可能向2号(歇斯底里、依赖)发展,也可能向核心的3号倾斜,用过激的行动来战胜抑郁。
精神中心型:核心——6号,两翼——5号和7号
6号性格
DSM中的偏执狂。
5号性格
DSM中的自闭和回避型。属于这种性格的人在小组讨论中,都说自己有疏远社会的特点。有些人说他们自己过得很好,所以不关心与其他人的亲密联系(自闭型,被动分离);还有人说他们对社会关系感到疲惫(回避型,主动分离)。
7号性格
DSM中的自恋者。认为天资优越,优越感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形成的。参见前面的“有些相似的3号和7号”。关注的是想象中的美好未来,而不是眼前的工作。最爱说的就是:“不管怎样,我要对自己坦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