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万物合一

我看到过行行色色的学习者和表演者。有的野心勃勃,有的谨小慎 微,有些人喜欢问问题,有些人则更倾向于得到答案。有的人自信满满, 喜欢寻求刺激,而有的人一想到要接触新事物就紧张到冒汗。我们中的 大多数人处于难以绝对区分的中间地带,有镇定自若的时候,也有摇摆 不定的时候。据我的经验,最优秀的艺术家和运动员都很善于调整自己 的心态,发挥自身的优势,同时控制竞争中的局势,使其符合自己的特 点。在本书中,我传达的是终生学习的观点,希望读者能接受这些观点并 能为己所用,使它们符合自己天生的性格。我发现在诸如比赛、学习和演 出这样的复杂的活动中,基本上每个有意义的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不止一 种。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要把自己的才能运用到所做的每件事情上。 问题是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我想说,我们都在某些方面非常擅长, 并旦能在压力下工作。但是怎样变得比别人优秀?怎样迈出从技术性上 的娴熟到独特的创造力的这一步呢?只有当我们的工作超越熟练阶段而 成为自身的一种表达的时候,学习才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

当我回顾自己充满竞争的太极生涯的曲曲折折的时候,总是以台 湾为现实参照物的。那个地方能真实地衡量出我的成长。美国推手项目 的技术水平,包括锦标赛在内都是无法与台湾相比的,在台湾,推手是一 项民众运动。平庸之才能靠自己修炼而成,但坦率地说,许多美国选手在 技术水平上,多少有些自欺欺人。台湾的顶级选手从孩提时代幵始就每天训练数小时,还经常参加激烈的比赛。两年一度的中华杯举行前的暑 假,精英学校会有训练营。在那里,选手们紧张地备战,每天训练六到八 小时,适应酷热的环境,磨炼技术。对这些选手来说,奖金是诱人的。一 踏进赛场,他们都成了加满油的机器。前来参加比赛的外国选手如同进 了狮子的洞穴。先在台湾取胜,再来谈论其他。

2000年,我第一次到台湾。当时我刚刚获得自己第一个全国锦标赛 冠军,根本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什么。《激发最佳状态》这章中我曾 描述过当时比赛的安排让我颇感意外和不悦。我被告知第一场比赛将在 清早举行,但比赛那天我却等了好几个小时。我越来越饿却没有任何东 西可以吃。好不容易等到中午的午餐时间,我狼吞虎咽地吃了满满一大 碟,刚吃完就被通知上场比赛。我被打败了,而战胜我的人获得了锦标赛 冠军。当我想要在心理上适应发生的一切并在这种情况下寻找机会抗衡 的时候,事实告诉我这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我的对手比我强太多了。即 使我当时做足准备,他仍能取胜。当时的我,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之后的两年里,我认真地训练。这点我在第二部分的前几章里详细 地进行了描述,但是我所做的准备不仅限于此。中国武术往往十分诡秘, 太极是其中谜一般的不可思议的一种。如果你读过太极经典,研究过哲 学基础理论,实践过冥想,你就能获得这种意识,变得更加柔韧,还有可 能以极快的速度爆发出极大的力量。但是只有当你不断地在赛场上锻炼 自己,不断地把现实和虚幻分离开来以后,你才能把这些原理法则转化 为具体的一招一式。不幸的是,很多老师自己没有这样做过,但为了保护 自己和学校的利益,他们自称拥有巨大的力量一一比如,能在没有接触 的情况下,把一个人扔出去一但他们从不表演给任何人看。通常,著名 的武术家都避免展现自己的力量,他们的解释是:“如果你和我比,我有 可能置你于死地。”每当我听到这样的论调,我就知道我面前是个冒充内 行的骗子一因为真正的大师懂得控制。另一方面,有些非常有攻击力 的技巧是能发挥的,而且最重要的秘密仅限于极少的人知道。这就牵涉 到人们心中一直存在的疑问:究竟什么是真正可能的,什么又仅仅是场 骗局呢?

在我去台湾之前,我不知道应该期待什么。可以肯定的是,那些顶 尖高手们所拥有的技巧是我做梦都不曾想到过的。他们都是了不起的选 手,在推崇精湛武术的文化熏陶下长大,就像前苏联盛产伟大棋手一样。 第一次在台湾参加锦标赛让我有机会观看了数小时的世界上最难对付 的推手选手的比赛录像。有关台湾顶极选手的录像带成了对我来说至关 重要的信息来源。

第一次台湾参赛后,我发现最伟大的武术家并不是神秘主义者,而 是极度专注的艺术家,他们的技艺已经修炼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们 控制失衡的能力有时简直让人叹为观止。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可能什么都 看不到,但是优秀的选手能运用难以置信的招数,身体难以察觉的倾斜, 对手就已被打倒在地。从2000到2002年,我仔细地研究了这些录像带, 慢慢地我的功夫也有了长进。这些年以来,很多时候我都是和我的好朋 友汤姆,阿特里斯一起训练的。他是陈威廉的高年级弟子,是我所知道的 美国最厉害的武术家。汤姆是个雕塑家,终日制造陶土模型,所以有了双 熊一样结实的臂膀和手掌,再加上35年的太极训练,难怪他的拳头让人 难以招架。当我们刚开始一起训练的时候,他简直能把我碾碎似的,我感 觉自己就像个网球撞上了一堵坚实的墙。更糟的是,汤姆就像是个寻热 导弹,要挡开他的拳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不得不使自己的平衡功夫 变得更为精细,能够立稳,来承受住汤姆的攻击。和汤姆训练得久了,我 渐渐有了站在场上面对任何对手的信心。

当我于2002年11月再次参加中华杯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已经准备 好了。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连续三年获得了美国全国比赛的冠军。除此以 外,我还定期地参加混合级别的比赛,获得了重量级和超重量级的冠军。 我的武术功底大为长进,而且我知道我将要面对的是什么。2002年中华 杯上我的第一个对手是一位奥地利选手,他刚于几个月前获得了欧洲锦 标赛的冠军。我在前面的章节里描述过比赛刚开始的时候,他是怎样用 上钩拳把我困住。他是个卑鄙的选手,指望着攻击对手的头部来贏得比 赛。不巧的是,这几年来我大部分的训练都是针对他这类招数的。我打倒 了他,将他淘汰出局。

I

我的下一个对手是一个台湾武术学校的优秀学员。他非常灵活,迅 速,但有个坏毛病,喜欢在受压的时候抬起后腿。就像我在《揭开神秘的 面纱》那章中提到过的,重心过度后移的问题就是当你再次不可避免地 前移的时候,就有了破绽因而容易受到攻击。在过去的两年中,我在投掷 上下了很多工夫,我能把他逼到场地的边缘,让他不得不斜靠在我身上, 然后利用他的动力将他掀翻在地。他重量的分布暴露了他的弱点,我完 全控制住了他,轻松地赢得了比赛。

半决赛的时候,我的对手是台湾武术明星,名叫陈则成。他是两年 前中华杯比赛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选手。在准备今年的比赛的时候,我 研究得最仔细的就是有关于他打倒对手的录像。他体格高大,强壮有力, 充满运动细胞。当观众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他就以极快的速度和娴熟 的技艺把对手打倒在地。他是台湾著名推手教练的儿子。他父亲称得上 是世界上最好的教练。所以除了强健的体魄,他从幼年幵始就接受最好 的指导。

开赛铃一响,我就进入了状态。我们的手腕碰到了一起,他立刻展 开攻击,企图把我摔倒在地,但我阻止了他的进攻。但他继续施压,用手 攻击,在格斗中占据了有利的位置。我感到危险无处不在。我试图把他从 我身边推开,但他从未停止过进攻。他的力量是由内而外的,感觉是放松 的却又十分强烈,随时有爆发的可能。他不停地向我发动进攻,但并没有 得分。第一轮刚过一半的时候,我抓住了他进攻中的一次失衡,爆发出巨 大的推力,将他推出很远,好像要飞出赛场,但他落地的时候双脚仍在场 内,脚跟悬在线外。接着他做了一系列复杂的动作:头几乎贴到地面的时 候,突然一扭腰保持住平衡,停在了界内。真不愧是个优秀的选手!我再 次发起攻击,当我冲到他面前的时候,他已经直起了身站稳了脚跟。这才 是战争。

和陈在场内比赛的时候,我感觉他好像就附在我的皮肤上,吸走我 的能量。我不停地把他像噩梦一样地甩开。我让他失衡,避开他暴风骤雨 般的攻击,但他的状态出奇地好,总能卷土再来。在离第一轮结束还有 30秒的时候,我开始感到筋疲力尽。我终于明白这不过是陈的策略罢 了一一他向对手施压,不停地惹恼他们。他在寻找机会,不断煽动对手把 自己推开以消耗对手的体力。他出拳,被推幵,又卷土重来。我察觉到了 这点,决定在用臂钳住他的时候稍作停留,让他看他能怎样。结果我还没 来得及眨眼就被掀到了地上。

他这一摔弄得我晕头转向。明明自己刚刚还站着,一下就倒了,我 甚至不知道是被什么袭击了。我站起来,摆了摆头,迎了上去。剩下的时 间已经不多了,我变得过于心急,再次被他摔倒在地。第二轮的情况基本 上与第一轮如出一辙。他向我施压,我想法避开,寻找下手机会,但大部 分时间,他就像个武术巨人。第二轮刚开始一分钟,他给了我个突然袭 击,接下来我所知道的就是我的脸摔在了一堆垫子上。他竟如此神速!之 后,他推延时间,企图保持领先地位。我被他牵制住了,孤注一掷地疯狂 地进攻。铃响了,比赛结束了。我们彼此拥抱。他的确更胜一筹,械得光 彩。我的脖子和肩膀因为疼痛而颤抖着。我快要垮了。但我还要参加争 夺第三名的比赛。尽管我的上肢很难正常运动,我还是成功地鉍得了比 赛。我获得了铜奖,我又有了两年自我反省的时间,直到下一次机会来 临。我再次闭关训练。

在2002年世界锦标赛以后我成了代表团的成员。我的运动生涯达 到了新的水平。我近距离地亲身感受到世界级水平是怎样的,而且觉得 自己也有能力达到。我学习的下一个阶段主要包括设计和锤炼自己所独 有的具有竞争力的全面技能。一回到纽约的家中,我就开始了训练。

世锦赛后刚开始的几个月主要进行的是心理方面的训练。一方面, 我得让自己的身体恢复,我肩膀的情况十分糟糕,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承 受猛压。所以我研究录像,分解陈则成和其他顶级台湾选手的全套技术 动作。在花了数小时一张一张地看过胶片以后,我了解到了无穷的有关 于步法的灵活移动和身体姿态,这让我真正看清楚自己所面对的对手。 原来第三名和第一名之间的差距竟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我觉得自己不得 不一步一步变成另外一种运动员。

到一月中旬的时候,我能在垫上做一些温和的训练了,这些训练不 会加剧伤痛而且有利于保持身体的柔韧性。我有了一些技术方面的新的想法,融入了一些慢动作。到三月份的时候,我不用再担心我的肩膀了, 我可以全速完成一整套动作,但我更多的是在构思那些曾在《划小圈》、 《让时间慢下来》和《揭开神秘的面纱》等章节里谈到过的想法。我仍然 在“研究和发展”阶段。

我已经谈到了风格,个人品位和忠于自己天生的秉性。这一主题对 学习的每个阶段都至关重要。如果你考虑的是我在本书中提到的高层次 的学习方法,它们都发源于深处的,都是在原本很小的信息源基础上的 创造性发挥。在开头的几章里,我描述过对于一个国际象棋手来说,通过 研究简化的位置关系为自己打下坚实基础是多么的重要,然后我们把已 经内化的原则运用到越来越复杂的情景中。在《划小圈》中我们以一个简 单的技术或想法为例,不断地实践直到感觉到它的精华所在。然后我们 慢慢地精简这些,同时保持它们的力量,直到我们有了极其强大的能力 和基本上无形的武库。在《让时间慢下来》这章里,我们再次着重讨论的 是选择一组技艺,内化它们,直到大脑感知到无穷的细节。以这种力式训 练以后,我们能在同样的时间段里看到更多的画面,这样一来,时间仿佛 也慢了下来。在《揭开神秘的面纱》中,我们把有关对手的细节都放大到 清晰可辨的程度,用这种方法,我们修炼出最后两招控制住了对手。

这种学习方法的美妙之处就在于我们一旦感受到技术磨炼的博大 精深,无论技巧多么细微,我们都能把这种感受当作指路灯塔,照亮我们 继续前进的道路。只要你知道什么叫做好,你就有了目标并不断地追寻。 广而言之,这就是我对于自己追求武术的理解。小一点来说,我就是以这 样的方法训练,为2004年国昧锦标赛做准备的。

通过洞察微观来掌握宏观既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 一个伟大运动员重要的功底。所有竞争项目的高水平比赛中,每个参赛 者都是出类拔萃的。在这种情况下,决定性的因素不是谁知道得更多,而 是谁能控制场上局面。所以,冠军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这样的一些人,他 们知道自己独有的优势,从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而且比别人更善 于把比赛引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

考虑到这些,备战2004年世锦赛的时候,我的训练主要围绕建立自 己的核心优势展开。诚然,我认为自己是个不错的运动员,但坦白地说, 台湾有许多选手天生的身体条件比我要好。有的比我强壮,有的比我速 度更快,有的比我耐力更强,但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战略。要赢得中华杯, 我必须“用水去浇火”,如果任由比赛成为速度和技术的考验的话,我肯 定赢不了。我必须看穿对手,用他们想象不到的战略对付他们。要争取取 胜的机会,我必须控制比赛的节奏,让陈则成跟我下一局国际象棋。

正如我在第二部分里说的那样,备战锦标赛的时候,我的训练搭档 是我的好朋友丹丨卡菲尔德。丹是一个让人惊讶的天生的运动员,他一辈 子都跟武术打交道。从幼年起,他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挖掘自己的 体能潜力上。他在新罕布什尔的农村长大,他教会自己怎样从越来越高 的地方跳下来,直到他能轻松地从30英尺的房顶一跃而下,落地时打个 滚,站起来跑开。只要他心情好,如果你指着一辆车让他跳的话,他都能 跳过去。如果你注视着陡峭的悬崖或者砖墙,他就能想出爬上去的办法。 如果你和他去远足,他会像山羊一样在大石头之间跳来跳去。加上他有 15年合气道和太极的训练经历,你为自己找到了一个需要认真对付的 对手。

幸运的是,丹的体格在某种程度上和陈则成接近,他有陈的身体条 件,而且从风格上说,他们都是攻击型选手。他们两个都技术出众,喜欢 冒险,相信自己的竞技能力能让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这正是我所要下工 夫的地方。要想在台湾获胜,我必须利用陈的优势来打败他。

2004年台湾锦标赛前的两年,我和丹一起训练。有些夜里,我们一 起钻研技术,训练投掷功夫,其中一个人被当成被摔的人,不停地被摔到 地上,反复一百多次以后再交换角色。

其他的时候,我们练习步法,把当对手赢得主动,试图把你摔到地 上或扔出赛场时候的动作细致地分解。令人惊讶的是,当你不停旋转把 汗水都甩到十尺以外的墙上的时候,如果你知道怎样保持冷静,处理混 乱局面,你就能保持站立的姿势并保持平衡。每次丹和我都能分出个胜 负。日复一日,我们进行着残酷的训练,花大量的时间在训练场上,摆出 自卫或是攻击的架势,猛撞,压制对方的攻击,找出破绽,将对手打倒在I

地,再次起身,像公羊一样相互碰撞。

丹和我相互鼓励着,共同进步。我们都非常地努力,以致于如果我 们其中某个人停止学习,就有可能被对方打伤。到赛前准备的最后四个 月,我突然想出了自己锦标赛的主要策略一也就是国际象棋手们所称 的预防性方法。你看,我相信丹就像陈一样,做运动员的天生条件比我要 好。就算我进行了大量的训练,他还是可以让我反应迟钝。所以和丹的训 练中,我使用了压制其天赋的策略。在台湾我可以采用卡尔波夫和彼得 罗欣的风格,这两位象棋大师引发了我象棋生涯的存在性的危机。

在台湾训练的最后几个月中,我不再试图把丹击出赛场,而是试图 压制住他,阻碍他的策略,壮大自己的优势。我创造了一种方法,压制对 手,抑制他的进攻,一点点地把对手逼出赛场同时断了他的后路。如果对 手吸气,我会利用他呼气的片刻进攻。这种策略依靠的是对对手目的性 的高度敏感。每一个武术对抗中的招数都有风险。尝试摔倒对方的时候, 你也会让自己的架势变弱,哪怕只是一瞬间的事情。我就会利用这一瞬 间。每当丹试图摔倒我的时候,我开始我的攻击,占据有利位置,在粉碎 他进攻的同时把压力向下传递。

一个星期又一个星期,我越来越擅长于此道。我在创造战胜陈则成 的策略。丹也变得越来越会攻击我。有时候,我能占上风,压制住他的攻 击,当他变得拼命的时候突然将其掀翻在地。有时候,他显得十分强硬, 能打倒我。我记得有一个晚上,他就像只美洲虎,完全控制住了我,像是 受到了动物本能的驱使。那晚我是跛着回家的,觉得丢了面子。但是第二 天晚上,我又找到了感觉,把丹打得落花流水。

台湾参赛前的最后三个月,我录下了所有丹和我的训练。每天晚上 回家以后,我研究这些训练录像。看见录像中的自己,能找出问题,发现 坏习惯。你可以通过分解起作用的和不起作用的招数来改进自己的技 术。但是这些录像带对我却有着不同的作用。

丹和我都已经到达了很高的水平,我们的训练得分越來越少。我们 知道对方的策略,知道接下来的攻击将是什么样的,也都知道怎样不用 冒过多的风险也能探査对手。丹已经知道怎样通过攻击我的右肩来抵制 我的进攻,我通常都会利用他进攻的空当把他击出赛场。如果你把我们 的体格和心理方面的能力放在一起比较的话,我和丹已经成了势均力敌 的对手。我们都是高水平选手,极少犯错。我们俩处于动态平衡中。唯一 得分的时候就是我们突发奇想的时候,某个人的表现超过了他本来的水 平。我研究录象的时候会关注这些不寻常的时刻。

有个晚上有两到三次,我和丹在狂风中训练的时候,我突然把他打 倒在地。同样,他也把我这样打倒在地好几次。我们水平实在相当。我想 不出对付他的技巧,他也时时保持警惕。有时出于本能,我找到一些方 法,但这些方法并未被大脑釆用。

当我回到家里看录像的时候,我研究每一个动作来看到底发生了 什么。有时我看见自己借丹眨眼的工夫,向他发起攻击。其他时候,我能 在丹毫无意识的情况下能从新的角度猛扑过去。可能我的步法正好和上 了他的节奏,让我能顺势发起攻击,或者我会在他呼气的瞬间抓住他。这 样的时刻有很多,我一个一个地研究直到弄明白为止。第二天训练的时 候我会告诉丹自己的发现。然后我们把一时的灵感性的创造变成技术上 的进步。如果我的身体节奏与他的呼吸同步,我们就把动作分解来做。如 果我在他眨眼的时候攻击他,我们就一起研究不同的眨眼之间的细微差 别。下一次,我们比赛的时候,丹就会注意我的新武器并会想出招数反 击。而我也会相应地回击他。这样一来,我们每天的水平都在不断提高, 我们的创造性的爆发面也越来越广。

象棋大师们能下快棋,而技艺处于下风的棋手们研究很长时间都 弄不明白:大师们已经把深奧的原理内化了,令人惊讶的决定只是出于 直觉。事后有关技术的思考似乎能给那些还称不上大师的人非常大的鼓 舞和启发。

想到创造性,它总是有着某种基础的。我们有自己的知识基础。如 果我们使用它的时候不再需要前思后想,这些知识就已经深深地扎根于 我们的头脑。接着我们能向前再次飞跃,用我们所知的一切继续向前一 两步。我们发现新事物。很多人就此止步不前,希望能受到激励再次拥有 非凡的眼力。在我看来,这就是失去的机会。想象你如果正在建造知识的金字塔。每个平面都由技术信息和解释这些信息的原理组成,它们浓缩 成块状。你一旦内化了足够多的信息来搭建金字塔的一层,你就能继续 下一层。假如你现在正在十或十一层,然后你突然有了创造性的爆发,就 像我和丹在拳击场上一样。在那一刻,你仿佛看见了原本飘浮在你的金 字塔顶的天空中的事物。你的发现和你所知道的一切是有关系的一否 则你发现不了一而且如果你愿意尝试的话,你能发现其中的关联。下 一步就是找出你的创造中的技术成分。找出究竟是什么带来了“奇迹”。 这一过程对我和丹来说也起着作用。我用身体把他击倒的方式是 超出我们两人的概念范围的,所以我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回家研 究录像的时候,我看见,比如说,从那一刻我发动进攻的确切位置来看, 丹当时身体的重心正从右脚向左移。我并不是有意识地这样做的^只 是出于直觉。但是现在我们知道了,当对手以那种方式转移重心的时候 很容易受到攻击。

对我来说,下一步就是创造出技巧让对手不得不转移重心。而丹会 有意识地躲开这样的陷阱。当重心通过左脚传到地面的那极短的时间 里,我和丹都处理得越来越好。我们创造了有关转瞬即逝的灵感的理论。 现在已经有了技术和原理让这个武器任何时候都能发挥作用。我们把建 造的金字塔往上升了一层,而且为新的飞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到八周以后,我和丹都内化了非常紧密的一套武术技巧。这都是 我们最有灵感时刻的收获。它成了我们夺取锦标赛的杀手锏。我们创造的 技巧是全新的,极具个性的,完全符合个人优势。大多数是心理方面的,有 关于摸清对手的想法,跟上他的节奏,用细微的技巧控制他的意图。 当我们赴台的时候,已是胸有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