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揭开神秘的面纱

早年研习太极原理时,曾读到一本充满古老智慧的《太极经》,里面 有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生活在18世纪中国的太极宗师王宗岳(清乾 隆年间〗这样描述自己的武学心得:“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而随后會

19世纪的武氏太极始祖武禹襄〖1813-1880〉则在王宗岳的基础上概括 出这样一句话,具有典型的中国式的玄妙深意:“以静制静,以动制动占 先机。”第一句的意思非常直白,讲的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体察对手细 微之至的变化并做出反应。这两句揭示了太极武学实战的精髓是“相 随”,或者说要成为对手的影子,“如影相随”。而这后面一句让我有些困 惑。“影子”是“果”而非“因”,既然如此,是怎样做到抢占对手的先机,行 动于自己所跟随的人之前呢?从前下国际象棋所习惯的“精确”思路使我 面对这种玄妙思想时犯了难。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这个问题对于我如同佛教的“禅宗公案”一样神秘。我夜以继日地 苦思冥想,完全沉浸其中,希冀在太极推手的训练中能得到实践和解答。 诚然,很多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教义不能完全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正 如眼前这个一样,简短玄妙的字面描述背后隐藏的通常是庞大精深的实 践中的真理,而后者才是真正的核心。从国际象棋的经验中我也体会到, 技艺超群的大师通常能够进入对手的思维世界,用意念或策略的技巧使 对方如同被施了催眠术一般,这就是被我戏称为“绝地武士摄心术”的手 段。就我的理解,这套手段的关键就是要深刻领悟能使对手毫无察觉地 上钩的技巧。而另一方面,在中国武术中,比起方式识别来更注重的是能 量的运用。我的目标就是寻找这样一个混合的平衡点一能量运用的意 识、技巧的流动性以及敏锐的心理洞察力。我称之为国际象棋与太极拳 的契合交汇点。

终于,我领悟到“以动制动占先机”这句话其实是有关“意念”一从 最初读懂到最终操控意念。“相随”理论即影子理论的终极表现形式是角 色的互换:跟随者转变成了领导者,在这个关系中流转的时间仿佛在穿 过纠结的意志时发生了扭转。这也就解释了那些太极或合气道大师们是 如何将对手吸入黑洞一般的场,使对手仿佛在一股超自然力下被掀翻在 地。然而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将在前几章的基础上逐渐揭开 这神秘的面纱。

我对意念力量的实践可以追溯到我早年的国际象棋经历。尽管有 一点不好意思,但得承认我早在七岁参加学校的国际象棋比赛时,就开 始通过耍一些小手腕诱使对手上当,比如走一步铺设陷阱的棋,或是故意 突然捶胸顿足作悔恨状。这种过火的表演在当时屡试不爽,我的小对手们 通常就会大意地放松警惕,自信满满迫不及待地吃掉我的兵或是其他诱 饵。当然,现在看来我那时的那些雕虫小技实在没多少技术含量。然而正 如各门行当一样,最精深的技巧往往建立在最简单原始的原理之上。

随着我作为棋手和赛手的成长,我和对手们一起逐渐学习并领悟 了越来越复杂的心理战秘诀。到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再去捶足顿胸已然 变成了路人皆知的小把戏,但故意稍稍调整我的呼吸节律可能会让对手 揣度这是我感觉形势不妙的表现。

我天生不太会扮面不改色的“纸牌脸”。作为一个性格外向直率的 人,我往往表里如一。在比赛中我努力将这个特点为我所用,而非试图去 改变自己的个性习惯。当一些棋手费尽心机力求“面不改色”时,我大大 方方地把自己思维过程中的表情摆给对手看。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我的 自然本性来支配这场博弈的基调。正如纸牌高手通过轻声哼小调打入对I 011181011 0丨 1*16 1^1^811031 I 手的思路一样,我则是通过不做伪装来控制比赛的心理。当我自信满满 地高高端坐时,我的对手反倒会揣度我是不是在故意掩饰什么。这就是 所谓心理反作用?或者是心理反作用的反作用?还是心理反作用的反作 用的反作用?除了棋盘上面的过招之外,这是我给对手设计的又一套难 以捉摸的谜题。

当然,我也不是完全的“清澈透明”,一些故意做出的误导性的表情 也会在我的真实表情中鱼目混珠,俗话说“兵不厌诈”:或故意蹙眉,或 面露惧色,或流露出仿佛按捺不住的兴奋。有时这一类的小把戏可以仅 仅是抿一口水或闪烁一下眼神。但我不是每次都会用到。和有些对手交 锋时,我是完完全全真实的自己,没有丝毫掩饰。可能连续几场比赛都 保持这种状态。时间一长,由于我的表情真实可靠,我的对手们都会相 信他们所看到的我。我的情绪变化逐渐变成了对手评估过程的一部分, 就好像是习武之人已经习惯借力依靠的一条腿,但没想到随后这条腿 会猛然抽走。每当时机恰当或是遇到关键对决时,一旦我故意表现出 自信的模样,对手的下一步棋就会左思右想慎之又慎。这可真是精妙的 艺术。

同时,我也仔细地观察对手的节奏。到了我十八九岁的时候,所参 加的比赛大部分是封闭进行的邀请赛,十到十四个顶级高手汇聚到一个 长达两星期的拉锯战中。这其实不如说是无声的心理战事。想象一下,十 四个世界级的顶尖棋手聚集在百慕大海崖上的一个小小的度假胜地,我 们一同吃饭休息,一同漫步海滩,彼此间建立了微妙的友情,我们也会彼 此交谈比赛的心得一然后到了每天下午三点,我们就投入无声的战 斗。这种环境无疑是心理大战的温床。

就是在这几年,我开始将人们的生活习性与其棋场作风进行比照。 伟大的棋手自然都对自己的棋场表现收放自如,然而在日常生活的细琐 时刻,即便是最精明的棋手也会不经意地暴露个性中的细微之处。比如 说,一个大师在餐桌上尝到苦味时微微皱了一下鼻子,这可就暴露了他 的一个微妙的小秘密了。如果发现一个人在自助餐厅排队等待时表现出 了焦躁,那可能就说明这个人面对紧张压力缺乏耐性。甚至去观察人们 在雨中的表现都能获益匪浅:有些人用手遮住脑袋在雨中急急奔走,而 有些人在雨中放松地微笑,享受迎面的雨丝满足地深呼吸……这些是不 是可以说明不同的人与逆境的关系,以及对意料之外突发事件的反应, 对掌控力的需求呢?

待到开始武术比赛的时候,我已经对自己的这一套秘诀了如指掌, 并且非常善于支配对手对我情绪产生的印象。我甚至到达了一个很高的 境界,能够读懂每一个小小面部紧蹙的心理活动。在这些年里我开始实 践和培养系统性地控制对手意念的方法。

在国际象棋交锋中,大量的心理观察和操控最终都体现在牵动对 手思维的微妙过程。而在像武术这样的身体较量中,控制对手意念将产 生更加直接和明显的猛烈效果。想象下面的这个场景:正在与我交手的 是一个久经沙场的比我重50磅的太极推手。这是一个优秀的选手,敏 捷、强壮又好斗。我要做的是脚下生根,不能被掀出场上的这个圈。在这 场争锋中我没有力量上的优势,要取胜关键就是要在心理上占得上风。 争夺开始了,我们的手腕交叠在一起。我在他的手腕上轻轻用了点力,他 立刻回敬,用力推了回来。比赛的状态这样确定了:从交锋一开始,我们 就这样彼此周旋着。我试探性地佯攻,每次他都不客气地回敬我。我们彼 此死死钉住对方,右臂都环绕在对方的左腋下面,彼此的右腿都在前面。 我的右肩试探地搏动了两次,两次他都用力回应了我。接着我打破了这 种僵持的状态,向后退了一些。我们现在就隔着一段距离搏击。有几次我 推向他的身体中部,他自信地稳稳站住。然后我故意留出了一个空档让 他到我近前,使两人恢复了之前的交叠。这时我再次用右肩试探性地搏 动,非常轻微,在他用力地回击时我猛然抽空右边,他被吸了进来,重重 地摔在了地上。他却面露不解。这是怎么了?

这就是充分展现意念作用的一个实例。我所做的就是仔细观察然 后触发对手的反应。他仗着块头比我大得多,自然想在交锋中以强势占 上风。交锋开始我试探地对他的手腕施力,这时他木可以平衡掉这点力 量,然而他却每次狠狠地回击过来。我故意让他的自大膨胀起来,这时他 已经掉入我的圈套。接下来我和这个大块头死死钉在了一起,两次施力却并没有打算推动他,我想做的只是进一步激发我们的节奏。他强大我 弱小,我每次施力,他都使劲回敬。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他对我的肩部搏 动回以强力的时候,我其实支撑了他身体的部分重量。这时我就仿佛变 成了他的一条腿。当我第一次从僵持中后退的时候,他自我感觉好极了, 一定认为自己占了上风。而我就继续激发他的回击斗志,然后再回到彼 此僵持中。这一次,我的肩部搏动非常微弱,他想也没想就回击了过来, 几乎成了一种条件反射。然而就在我的搏动和他展开回击的短暂间隙, 我发动了一次基于他意料之中反应的突然进攻。我抽空了身体右侧,这 样一来他用以借力的那条“腿”就被抽掉了,这时我又利用了一点急促有 力的技巧加速了他的运动,他还没搞清楚怎么回事就摔在了地上。每当 武术搏击中遇到这样的时刻,总是让人感觉如此的神奇。他就这样猛然 间像被吸进了一个黑洞,正由于我们的最后交手进行得如此不露声色暗 藏玄机。

在武术实战中,这种类型的夂锋当然会更加高妙。想象一下这个你 来我往的过程。真实的状况是我们的手腕交锋的那一刻,我只施加了小 到不能再小的一点力气,我的对手在坚守阵地的时候完全没有意识到他 已经在作出反应了。他已经被摄入了一个两步曲的圈套中来,他第一步 的反应已在意料之中,而我将在他的第二步之前行动。如果我在第一步 中做得足够轻巧微妙,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就很难被轻易觉察。我的两步 浑然一体。这就是所谓的“以静制静,以动制动占先机”。

现在想象一个更加有趣和富有心理玄机的场景吧,一位技艺炉火 纯青的魔术师表演的纸牌魔术。台上的魔术师邀请了一位观众参加表 演。这是一个真正的局外的观众。当这个志愿者上台来以后,魔术师在整 理纸牌的同时使这个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纸牌和自己身上。然后魔术师 将这副纸牌(这确定是一副真正的牌〉放在了桌上,让这个观众心里去想 一张牌,并在头脑中间浮现出来。接着魔术师重新洗了洗牌放在桌上,请 这个观众掀开最顶上的那一张。这竟然就是他刚才脑中浮现的那一张! 到底怎么回事?这个魔术帅真的施读心术然后奇迹般地从52张纸牌 中选出了那一张么?当然不是。

这里的幻术实际上和武术大师所运用的意念控制有异曲同工之 妙。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对这个观众有意识和无意识心理的微妙操控。这 一切在“魔力”施展之前就发生了。当台上的这两个人面对面轻松交谈的 时候,魔术师就掌控了这个观众的注意力。这个互动的过程实际上全在 魔术师的操控之下。这个观众做的只是回答一些问题,做魔术师要他去 做的,努力在台上表现得精神。在这一切进行的间隙,在台下观众无人能 察觉的瞬间,魔术师在手中闪出了一张牌,手上动作之快,迅雷不及掩 耳。就在这个瞬间这个观众的视线一定下意识地捕捉到了这张牌的牌面, 尽管他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他此时正沉浸在与魔术师的轻松对话之 中,突然间被无意识地灌输了一个图像意念。当他被要求去浮想一张牌 时,实际上在这之前已经在他脑中有了一个下意识的选择,那就是刚刚 被魔术师“椬入”脑中的那一张。接下来就是要在洗牌过程中保持这一张 牌始终在最上面,而这对于一个精通手上功夫的魔术师来说无疑是小菜 一碟了。这个小把戏的微妙之处就在于,一旦魔术师没能完全掌控这个 观众的注意力,或者如果这个观众够聪明,意识到自己被编排了,他就可 能主动去选择另一张牌一这样的话,这个把戏就露馅儿了。

如果一种互动的模式被对手所识破的话,这种对思维意识的操控 就无法顺利进行。正如我之前描述的太极推手交锋中,如果我的对手能 够意识到我试图操控他的意念让他的自大膨胀,他就可以挫败我的企 图。我佯作不安并向后退,这使得他对自己的强势自信满满,丝毫不会留 意到自己是否掉进圈套了。这一系列微妙的心理交锋最终爆发成对他的 一记重创。如果真的对他使劲推挤,他定能识破我的用意。我必须将一切 进行得不动声色,让他无法察觉。

这里体现的就是“缩小活动范围”和“放慢时间脚步”。在和技艺超 群且思维敏捷的对手交锋时,心理战变得尤其微妙。两个人的交锋变成了一场无声的心理战:你要读懂对方的每一种呼吸节奏和每一次眼神闪 烁,要在对方毫无察觉之下施展自己的操控技巧。一旦我能够更深入细 致地领悟这一系列的行为,就可以在对手不知不觉中操控了他的意念。

下面的小例子能够展示完成这个技巧的过程。现在请保持双脚以 肩宽间距站立。将你的重心全部放在左腿上。然后想象有人站在你的左 边,通过你的左臂非常用力地推你的身体。那么你将如何保持平衡呢?这 时你不得不抬起右腿,顺势将右脚重新“钉”在几英尺之外的地方保持站 立一一就跟向一边跳开了一样一一好,这没有什么问题。接下来把你的 重心全部放在右腿上,这次一样保持两脚间距为肩宽。如果有人从你的 左臂用力推你,这时问题就来了,因为你现在右腿稳稳“钉”在地上。我 们知道在疾速移动中保持平衡的一个基本要领就是双脚不能交叉,那么 现在当你跃起的瞬间,如果你想努力不摔倒,你的左脚将不得不和右脚 交叉。这时你很可能会整个失去平衡重重摔在地上。这个简单的道理实 则深藏玄机。

太极推手比赛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两个选手纠结在一起。彼此的手 掌和臂膀都在微妙地试探对方。当我施力于对手时,他的反应可能是用 力回敬我,或者是抽空他身体被我施力的部分,避开我的进攻。无论是哪 一种,这里都有一个重心的微妙转移。这是制胜的关键时刻。每个人将重 心从一只脚转移到另一只的过程,重心所在的那条腿在瞬间一定是“钉” 在地上的。在高水平的比赛中,选手之间的进攻可能相当用力。一旦有人 稍稍失去平衡或是无法面对进攻自由行动,他就会被掀翻在地。如果我 在交锋时瞅准对手右脚“钉”在地上的瞬间对着他的右脚突然施力,他就 无法保持平衡了。这时他的脚下步法将会一片混乱。这一点并不是武术 竞技所特有的。在网球赛场上,当一个选手身体左倾而同时将球不遗余 力地向右方击出,这时对手通常会毫无防备束手无策。在隱〈美国国家 足球联盟^!^^人或世界杯足球比赛中也是一样:如果一个运动员能让 对方的防守队员在错误的时间把重心转移到了错误的位置,那么他就可 以长驱直人,而留下对手自己绊倒在地。实际上在每一项身体竞技体育 中,一旦你精通并能掌控步法,你就会成为场上不可小觑的一员。

那么接下来我们想象一个运用这个重心转移原则的比赛场景。这 里存在两个彼此交织的因素:第一是简明快的技巧;第二是深层次的领 悟。我们现在的目标就是要利用对手在转移重心的那个瞬间而取胜。要 达到这个目标可以有很多的小秘诀或对手的弱点可以运用,比如对手呼 吸的节奏,身体的紧张程度,对技巧的领悟欠火候,自满的情绪,情感的 泄漏,注意力的分散,以及一系列其他可以为我所用的下意识的可以预 知的习性。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只关注对手的眼睛,确切地说就是眨眼的 过程。

首先,大部分的人都不会意识到自己的眨眼,于是也不会想到这会 成为交手时被研究的一个突破口。即便是对于顶尖选手来说,也不太会 有人认为眨眼会有什么玄机一因为它毕竟转瞬即逝,一切都再正常不 过。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伴随着眼神闪动的是人的意识细微变化,于是一 个技艺超群的选手就会去研究它。这里再次用到了“让时间慢下来”的方 法。在经历了本书前面介绍一系列的训练之后,如果你对自己选择原则 的非意识理解已经足够深刻,并且已经学会了依靠现实和直觉来处理时 间的技术构成,那么,你的意识就能够将足够细小的数据进行放大一一在 这里就指的是眼神。我们的思维是如此的错综复杂,所以当我们面对一 个极其细小的材料时,可以做到全神贯注,将其破解成更加细微的细节。 当你的全部意识集中在眼神上时,你会发现眨眼经历的时间仿佛变长 了。这时我们会发现眼睛从将要闭合到闭合、再到将要张开最后到完全 张开。我们要的就是这个。

下面回到我在太极推手中和高手过招的经过。我站在场上,能够感 觉到他的重心,他的行动节律,以及他的眼神变化……他身上能说话的 部分有很多。在一个眨眼之前的瞬间,也许能发现他的腮部微微抽动了 一下,也许能觉察他的瞳孔周围有零星湿润的痕迹。也或许他的眼睛稍 稍闭上了一会之后才睁开眨了一下。这一切都是如此细微,我却一一看 在眼里记在心上。我们俩的右腿都向着前方,两个人绕着场地在移动。在 推手交锋中选手必须脚底生根保持不出界。有时候你不得不将后腿的重 心转移,然而这个过程却不能花太长时间,因为在这期间你没有什么行I 1111181011 0『1116 \!^811031 I 动的余地了,你的身体这时没有多少弹性空间。有经验的选于都深切明 白这一点,但他们训练时的小小习惯却可能成为对手制胜的关键。我们 两个人在场上这个小小的圆圈里和时间一同流转着,突然,在他眨眼的 瞬间,或是在他眨眼之前的间隙,我施展了一个两步曲的行动,先左手, 再右手,施力推进对手的身体。我的举动非常轻柔,并没有真的推进多少 力气。形势似乎没什么变化。但是我的右推手迫使他重心从前腿转移到 了后腿。当我撤走我的右手推力时,在他眨眼的间隙,他的状态发生了细 微的变化,他下意识地试图恢复前腿的重心位置。就在这个瞬间,我利用 了他试图前移的过程发动了一个突然袭击,而他此时正在用力企图前腿 生根。如果我状态足够好,这一切在他眨眼结束前就可以完成。他自然被 掀翻在地,可能直到爬起来时还仍然不明就里。

比赛中我的这套战术屡试不爽,时间一长我的对手们都跑来说我 一定是耍了什么神秘的招术。因为他们往往是前一刻还脚下生根下一刻 就翻倒在地,在这眨眼的瞬间他们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目睹仟何变化发 生。这里当然没有什么玄学招术,有的只是一些心理战术和搏击技巧的 融会贯通。我读出了对手即将眨眼的信息,然后通过判定他转移重心的 时刻来进一步操控他的意念。如果一切顺利,我的两步曲行动就可以逃 过对手的注意。这里要实现的仅仅是操控重心分布和移动的过程。我要 指出的一点是这个运用眨眼的例子只是诸多做法中的一个,在实践中也 不是次次灵验。

在备战2004年太极拳世界锦标赛时,我的主要陪练就是我的密友 丹尼尔丨考菲尔德。丹是一个杰出的武术大师,在他的重量级里排名世界 第二。他出手凶狠,在赛场上明察秋毫,哲学家的气质使得他的武术风格 独一无二。在为世锦赛备战的集训中,每晚丹和我都要在训练垫上摆出 剑拔弩张的架势,彼此视为真正赛场对决的敌手。在多年的深厚友谊之 上针锋相对的确让人感觉有点怪怪的。我们对彼此的套路都了如指 掌^我们之间没有什么技术上的秘诀可言一一于是我们的对决变成 了心理的较量。在备战的最后三个月里,我们俩甚至达成了一个铤而走 险的君子协定:彼此不为对方的安危负责。这就使得我们能够像在赛场 上一样放手搏击,彼此将毫无保留。我们俩中不管是谁稍有迟疑,就会被 对方打得落花流水,然后就只能眼睁睁熬到下次争锋了。每当我们发现 了对方的一个软肋,就会毫不留情地穷追猛打,直到对方采取了防守上 的调整。我们所做的远远超越了单纯的竞技,我们在磨炼着掩饰自己和 挖掘对手微妙信息的能力。

丹聪明伶俐,爆发力惊人,技巧上同样咄咄逼人。他对我的每一个 细小的习性都了如指掌,和他交手时甚至呼吸都会成为暴露自己的危险 信号。我们交手时哪怕我只是走神了 0.01秒,那么下一刻我肯定被掀翻 在地。每每我们交锋的场地上,空气仿佛凝结了一样。我们把训练的过程 拍摄下来,每一周我都会将这些视频进行细致分解剖析。我们俩在不同 的日子可能状态会有不同。时光之流对于我们时而缓行潜移,时而如白 驹过隙。有几次丹的状态好得没话说,我只是一个眨眼,霎时间就被掀到 了半空中,不由自主就飞出了界。这原本是属于我的秘诀啊!在这之前还 从未有人对我用过呢。于是我作出了防守的调整,之后再要眨眼时我会 习惯性地后退一小步或者试探一下丹,为的是制造出一个小小的防备距 离使他无法趁虚而入。也有几次我自己状态高涨的时候,我利用了丹对 我眼神的注意来算计他,故意眨眼企图陷他于不利。然而他很快识破了 我的诡计,我们的心理较量就这样不断地升级。如果我们两个都意识到 一个软肋,那么就会想办法对付,使得软肋“不软”。然后再继续挖掘和 研究其他的软肋。我们的交锋就这样愈演愈烈。

这种心理的交锋几乎是所有高水平交手过程的核心一一这里我指 的是广义的“交手”。比如说,一个汽车推销员和他的目标客户之间就可 以称为“对手”的过招。当两个头脑训练有素的人在任何场合中针锋相 对,双方就将比拼谁能掌控对方的思维。这种你来我往的交锋就好像一 场势均力敌的网球比赛,交战双方轮流抢占着上风,其中一个选手抓住 了对方暴露的一个似有若无的软肋,而对方觉察出了危险,赶紧将之赶 出自己的思维领地。

那些头脑训练有素的竞争者们可能在这一点上有所研究,而就我 的观察,大多数人不太会去在意这些心理上的微妙。这对于一个机敏的对手来说就很容易有机可乘。所以当你和一个深谙此道的谈判员、推销 员或是律师过招的时候,要千万当心了!你需要明白这种交锋远远超过 了传统意义。当双方有一个比另一个更深谙此道时,设计心理反射就容 易得多了。橄榄球场上,四分位队员使一个眼色就能让防守队员紧张得 满场飞奔。房产商们经常紧蹙眉头,不停地看表,表现得非常不耐烦,很 多顾客就紧张兮兮地交定金了。国际象棋交锋中,棋手掌握了比赛的节 奏,尽管已经胸有成竹却正襟危坐,迟迟不落棋子,最后不早不迟,就在 他预料对手要起身去洗手间的当口落下棋子。这是何故?让对手去洗手 间好了,等他回来的时候,我方已经全然控制了比赛的节奏。对这些动态 因素的有意识的应用无疑会增加你的筹码,让你变得难以捉摸,即便遇 到最精明的对手也有机会翻盘。

领悟这些心理交锋的技术基础是很关键的。与有些所谓“功夫大 师”自大的宣称不同,操控对手的意念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神秘色彩。这只 是和诸多其他技巧一样可以逐渐培养的能力,以上的这些章节就见证了 我揭开这层神秘面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