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划小圈
我对象棋、武术以及范围更广的整个学习过程这三者的核心及相 互关系的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罗伯特“波席格《摩托车维护艺 术》一书的启发。我决不会忘记指导我今后数年学习方式的那一幕。波席 格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叫斐德罗的人,聪明又有点古怪。当他叫一个 学修辞学的学生就所居住的小镇写一个五百字的故事时,这个学生根本 理不出头绪来。她一个字都写不出来。这个镇似乎实在是太小了^有 什么可写的呢?斐德罗对这个作业进行了一点修改来帮助这个女生解放 她的思维。这次他让这个女生写的是教室外面那个剧院的前台,这个教 室就位于这个镇里的小马路上。她要从左上方的砖开始写。一开始,这个 学生简直不敢相信,但后来却变得文思泉涌,停都停不下来。第二天她来 上课的时候带来了长达二十多页的故事。
我相信这个小故事应该可以在追求卓越中把成功和失败区分开 来。这个话题很广也很深。学习的基本原则就是要钻研微观的细节事物 从而来理解是什么促成了这些宏观上的问题。我们面对的阻碍就是我们 生活在一种关注度不足的文化里面。我们面对来自电视、收音机、手机、 视频游戏以及网络的各种信息。这种不断的刺激有可能会让我们逐渐上 瘾,不停地想去追求新事物,不停地愉悦自己。当没有新鲜有趣的事物 时,我们可能就会感到无聊,无法集中注意力。所以我们就去寻找新的娱 乐项目,搜索各个频道,翻阅各种杂志。如果有了这种生活节奏,那我们就像是浅水的小鱼,不知下面还有绚丽的海底世界。
让我们回到武术这个话题。我想可以说很多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 把武术这个词和传奇及电影联系在一起。我们会联想到忍者在黑夜中潜 行,或者是《卧虎藏龙》中身着夜行衣的侠士飞檐走壁。我们看到的是尚 格丨云顿的泰拳格斗以及成龙的空翻。我们看到的完全是非现实的武艺, 是用复杂的钢丝吊着拍摄并配以逼真的声音,以致于有些人也想亲身经 历一把。这就对学习功夫产生了很大的误导:急功近利。许多“功夫”学 校给学生教授各种华丽的招式,像舞蹈一样的各种动作。学生练得好坏 以他们所知道的招数为标准。每个人都紧赶慢赶地想多学点,但都学得 不深。学的东西花哨但很肤浅,不具备稳固的身体技能或是原则基础。所 学的东西都是初级知识,结果就只是一个招式的收集者,光会踢踢腿,摆 几个姿势,完全没有武术价值。
我的方法就不一样。从一开始我就觉得太极拳的这种移动式冥想 有一个很主要的武术目标,就是让习武之人不断改进一些基本原理。比 如说:通过放松胯关节来转移体重;不断放松;思想、呼吸和身体的协 调;对内在能量的意识;结束后发招;把来袭的力量化解到地面上;牢牢 站立;把能量聚积到某一个部位上。这些原则中的大部分可以通过站立、 起始式以及不停地完善各种最简单的动作来实现^比如把你的手在 空气中推出去六英寸。通过这些精简动作的练习,你可以感受到身体内 部各种细微的反应。你开始意识到脚上、腿I:、背上和肩膀上所有的紧绷 感。然后你释放这些紧绷感,一步一步,渐渐地你的紧张感就会退去,随 之而来的是一个新的感受的世界。你学习如何引导你体内的意识,很快 你的手指就会感到微微颤动,你感到热气慢慢爬上你的后背并蔓延到你 的手臂。太极体系可以被视为是吸收优秀的基本原理,释放紧张感和培 养能量意识的一个综合实验室。
我很勤奋地练习太极冥想招式,每天都要花上数小时。有时候我会 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一个招式中的某些动作,磨练相关技巧的同时也不断 地完善身体技能,并且加深放松的感觉。我把重心放在细小的动作上,有 时候会花上数个小时就为了练习把手往外伸出去几寸,然后又收回来, 释放能量,脚和指尖的联系障碍逐渐减少。通过这样的练习,我对太极体 会也越来越深,感觉也越来越好,我可以把这种感觉融合到一个招式的 其它部分中,忽然之间所有的事物都开始向一个更高的水平发展。关键 就是要认识到使得一个简单的技巧发挥作用的原理和支撑太极拳整个 系统的原理是一致的。
这个方法跟我早期学棋相似,我找到了不那么复杂的比赛结束用 招一一比方说王和兵,棋盘上也就三个棋子一一练习迫移、速度,或者是 结构计划。一旦我体验了这些准则,我就可以把他们应用到复杂的位置 中,因为他们已经深深地存在于我的思维框架中了。然而,如果你在输了 一场比赛后马上去学习象棋的开场和中盘,你会发现很难用一种抽象的 语言来进行思考,因为你所有的注意力都被放到避免犯错误上了。叫一个 初入门的花样滑冰运动员直接做三周跳来让她学习放松的原则会让人感 到很奇怪。她应该从在冰上滑行、转圈以及不断放松往后滑行这样的基本 动作开始练起。然后,一步一步地就可以接受更加复杂的动作了,与此同 时她还能保持刚开始时在最简单的技巧练习中的那种放松感。
所以,在我的太极学习中我体会到了细节的快乐。我学习的是陈威 廉的太极招式,我把它分割成各个动作,不断地吸收到我的身体中去。每 天我都会在家练习太极,晚上就在课堂上测试练习结果。这样一来要检 验某些事物是否有效就很简单了,因为和像伊万这样的高级学员一起训 练通常会让我们其中一个人被甩到墙11。在这些剧烈的过招过程中,华 丽的招式根本不起作用,想象中的招式根本没有用武之地。事情来得太 快。很快我就清楚地意识到我成长的下一步应该是去不断地提高我自身 的技能。是时候该把这种新的感受付诸实践了。
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过招和好莱坞武打电影中的花哨招式是非常 不同的。造诣高的习武之人一般都没有什么很大的动作,他们知道如何 解读来袭。像电影中的后旋踢这样既大又华丽的动作根本没有什么作 用。这些动作太电影化了,而且不能快速攻击到目标。拳击中的刺拳要比 这些有效得多,因为发力距离很短,又快又稳。
对所有真正的习武之人来说,一个至关重要的挑战就是如何把自 己的众多技巧融会贯通到刺拳的功效上。我看陈威廉出拳时轻描淡写, 但却蕴藏着极大的震撼力。有些人可能会把这种能力称之为“气功”,于 是被吓住了。但我却想去了解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武术成长 的下一个阶段就是把大的东西分解成各个细节的东西。鉴于我在象棋学 习中对“用数字摆脱数字”方法的理解,我认为这个过程就是要挖掘技能 的实质所在,然后有效地压缩技能的外在表现同时又紧紧围绕技能的内 在实质。一段时间之后,广度就会慢慢缩小而力量则会逐渐增加。我把这 种方法叫做“划小圈”。
让我们把波希格的砖和我那个“划小圈”的理念结合到一起来看看 会有什么样的效果。比方说,我正在练习某个武术技巧^拿最简单的, 一个经典的直拳。我左脚向前站立,手放在头部旁边来保护自己的脸。刺 拳是来自左前手臂的短拳。直拳力量大,能量来自于身体的底部,通过左 脚,左腿,躯干,再逐渐达到右侧的背部,再通过肩膀,三头肌,最后经过我 右手的第二和第三个指关节打出去。刚开始的时候,我用慢动作重复练 习。在做得既快又准之前我们需要从慢动作开始。我释放开自己的左腕, 右手做出动作,同时左脚和腕关节带动腰部旋转,整个上身一同出拳。
一开始的时候,我会感到肩膀或是背部很紧张,但后来这种紧张感 就逐渐消失了。我慢慢地重复这个动作直到技巧和身体融会贯通。一段 时间之后,我就不会再去想从脚到拳头的这个运力过程,我只感觉到地 面已经和我的手指指尖连接到了一起,我的身体就像是传递这种攻击脉 冲的一个管道。然后我开始加快速度,一遍遍地运力,出招。最后我开始 用厚沙袋进行练习,用更大的力量来锻炼这些身体技巧,使我的身体形 成抵抗力。这样一来,我就可以使出更大的力量但又不至于弄伤自己。我 的旋转变得越来越有力,有时候击打在沙袋上的声音特别响亮。这是一 个非常危险的时刻。当我是去击打某样东西而不是空荡荡的空气的时 候,我可能就会开始变得兴奋起来,我的肩膀就会跟着拳头一起出去。这 是很典型的一个错误,因为这样一来就破坏了我的结构并且打破了从脚 到指尖的联系一许多拳击手都会犯这样的错误,所以肩膀就会受伤。 我想要以不击为击,没有目标。我的老师陈威廉有时候在教我们出拳时 就会告诉学生要像在倒一杯茶。这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倒茶就能产生 完美的攻击,因为人们的思维这时候不会产生阻碍。
好的,现在几个星期过去了,几个月又过去了,我一直都在练习正 确的直拳。我知道要如何正确地旋转。当我击打沙袋时,不会出现什么受 伤的情形,我的身体结构也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我好像感觉到地面透过 我的拳头把沙袋击得粉碎,而我的身体技巧还是很流畅,很放松。同时, 我在旋转,释放身体出招等方面也增加了力量。当我出右拳时,我不会再 去想什么技巧性的东西,我的身体只有右的感觉,同时做出这个动作。没 有别的想法,就像是融在血液中似的。
问题是,除非是陷入危急关头,一个优秀的习武之人是很少会被这 种直拳打到的,因为这样的拳实在是太明显了。这时候,“划小圈”就派 上用场了。到现在为止,用拳头攻击的这种身体技能已经形成一种感觉, 深深地刻在我的思维之中了。我不需要去听或去看什么效果一一我自身 知道如何运用内在的协调性来让它正确发挥出效果。同样,一个训练有 素的歌手在经过数年的实践之后也会清楚音调在身体内跳动的感觉。有 一天,当她正在举行一个盛大的音乐会时,音响设备出现了问题。在台上她根本没有办法听到自己的声音 个出人意料但又经常发生的情况。一个伟大的表演艺术家可以不需要听到任何声音仍然呈现给大家上 乘的表演,因为她知道如何去感知这些音调,即使作为最重要的管理 器一一她的耳朵暂时根本没办法发挥作用。
所以我明白了正确出击的右手直拳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现在我 开始逐渐压缩动作同时又保持那种感觉。我不再大幅度旋转胯部,而是 旋转幅度很小,然后就把拳头挥出去。刚开始的时候,我可能会从我耳边 直接挥出拳去,但现在我开始慢慢地把手推出去,从离目标越来越近的 地方开始出拳一但我又能保持住同样的力道。关键就在于要分解成小 的步骤一步一步来,这样我们的身体就几乎感受不到这种高密度的动 作。每一点完善都是由出拳的感觉所控制的,这是我通过几个月甚至是 几年对传统招式的训练而得到的。虽然比较慢,但可以确信我的身体技 能在变得越来越有力量。我只要稍稍动下腕部就可以控制速度了。而我 的手即使不动也可以释放很大的力量。最后,我打出去的直拳看起来根 本就不像直拳。不知道你是否看过拳击界中最厉害的那几个拳击手的比 赛,比如说迈克尔丨泰森或是穆罕默德,阿里,你会看到有时候他们莫名 其妙地就把对手击倒了。有时候你必须用慢动作一遍遍地来观察才能看 到他们的出拳。他们把大动作都压缩成各个小动作,没有经过训练的人 根本没办法看清楚他们的拳路。
这种现象体现在象棋上也很有意思。举个例子,辩证地来讲,象棋 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中路控制。不管是什么水平的比赛,控制住中路的棋 手通常比较有优势,因为他可以通过中路来影响这个比赛。奇怪的是,如 果你研究一下几位伟大的象棋大师的比赛,你会发现他们好像根本不遵 循这个基本原则。英国象棋大师迈克尔丨亚当斯应该是最好的例子。他下 棋一般都着重在侧方位而把中盘的控制拱手交给对手一但最后却是 他赢。这种下棋风格的秘密所在就是对中盘控制原理的融会贯通。迈克 尔“亚当斯知道如何控制中盘而又表现得和中盘毫无关系。他把这个圈 划得如此之小,就连象棋大师也看不出来。
这个“划小圈”的概念是我学习象棋和武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在象棋和武术中,选手会倾向于使用各种花哨的技巧而忽视细微 的吸收和完善,其实它们要比学到的招式数量重要得多。我想就是因为 有了这种理解我才能在2000年11月赢得了人生的第一个推手全国锦 标赛冠军,当时我才学了两年太极。当然,我的许多对手都比我更了解太 极,但我在我知道的事情上更精通。我把我的身体技能浓缩成一个力量 强大的状态,但大部分对手使用的却是又大又空,而且没有实效的招数。 事实就是在激烈的比赛中取胜的往往是那些把技能磨炼得更深刻的选I 8111&1161’ 0311X165 I
手。我们能成为顶尖选手并没有什么秘诀, 而是对可能是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的理解。每天都要学得更深一点而不是更广一点,因为学得更 深可以让把我们潜力中那些看不到、感受不到但又极具创造力的部分挖 掘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