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校园停车难问题
某大型州立大学有一处新建不久的校区,该校区最近遇上了自从汽车问世以来不曾绝迹的问题:停车难。学校新落成的时候,停车场还有所富余,真的,好像校园里到处都是停车场。似乎就是为了解决停车场过剩的问题,新楼接二连三地拔地而起。与此同时,学生人数上升到之前的三倍,教师人数翻了一番,行政人员人数达到之前的五倍。停车成了“问题”。
为了还权于民(鉴于我们都是人民中的一员,我们都知道此前权力归谁所有),师生理事会取消了所有预留停车位,除了供给残疾车主和校长的车位。目前仍有充足的停车位留给进入学校的车辆,但大多数车位距离办公楼和教学楼有500米至1000米远。
另一条可能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是天气状况,学校所在地常常有狂风暴雨。事实上,有这样一种说法很贴切:校园里只有三个季节,雪季、泥季和尘季。
在继续往下读之前,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应该由谁来解决?
(a) 学生
(b) 教师
(c) 大学校长
(d) 州立法机关
(e) 州长
(f) 以上没有正确答案
(g) 以上全部
通过仔细思考后进行排除,可以确定(d)和(e)一定不是正确答案。(c)有可能是对的,但校长有自己的预留车位,他不会因为停车问题受多大的困扰。校长有决策权,没错,无论何时,每当所谓的师生“理事会”想做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他都可以推翻理事会的决定。但校长从未切身体验过停车难的问题,他凭什么觉得这件事很重要呢?
在社会上,很多问题源自系统的设计者和决策者,他们并未亲身体会过应该由他们“负责任”的问题。哥谭市警察局长乘坐一辆豪华轿车走遍全城,轿车由私人司机驾驶,交通拥堵和行凶抢劫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在一个旧的烟灰缸变满的时间里,猛犸汽车公司的汽车设计师就能得到一个新的河马四号,保养车辆的费用和麻烦对他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雷龙大厦工作的职员试图唤起房东注意的时候偶然用上了一种方法,它的原则在于:
如果一个人处于解决问题的位置,却并不受问题困扰,那就采取一些行动使他能亲身体验到问题。
学生将这一条原则用到了校长身上,开始把车停在预留给校长的车位上。这些车辆自然被贴了条、吃了罚单,但是学生们平摊了罚款,所以每个人支付的钱非常少。
不走运的是,校长没有以恰当的方式回应这次集体行动。他通过官方途径宣布,任何在他的车位上停车的学生将立即被学校开除。校长把他们的问题转化成了他们中的每个人的问题,从而以独裁之举解决了他自己的问题。“各个击破”法正是与“我们的问题”法相克的,为试图阻拦问题解决的人提供的最有用的策略。这是故事中的大学校长和其他暴君式人物最喜欢的花招。
大学生喜欢迎接挑战,他们花了几个星期来想办法对付校长。一天,校长的车四个轮胎都瘪了,校警被派去给轮胎充了气。可第二天,轮胎不仅又瘪了,而且都被严重划伤,没法修复。于是,校长的车设置了24小时警卫。可这项工作占用了唯一一名全职工作的停车场巡逻员,也就意味着没有人贴罚单了。人们开始到处停车,停到草坪上、车道上,甚至残疾人车位上。
这次,一些教师决定使用一种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想人所不能想。对于“这是谁的问题”,他们用第一人称单数做了回答:“这是我的问题。”
“我的问题”与“我们的问题”绝不是对立关系。与之类似,这种方法提醒人们,因为急急忙忙想把责任归到某一方面,可能忽略了一些可能性。比如,人们不断因为“污染问题”指责“政府”或者“大型企业”或者“对环保漠不关心的人”,这样,除了写信给国会议员和报社之外几乎没什么能做的。但如果人们能暂时压制一下自傲的情结,把它看成是自己的问题,可能反而可以为遏制污染做些什么。
当教授们从“这是我的问题”这一角度看待停车问题时,问题从“没有足够的停车位”转变成了以下这些:
我太懒,不愿意走远一点。
我习惯睡懒觉,所以总是不能早点到,找一个好的停车位。
我没有在上班途中寻找有意思的东西。
如果我比现在健康,可以骑车来上班,就没有停车的问题了。
天气不好的时候我太贪图舒适。
我害怕走夜路。
我得有人陪伴才能长距离步行。
我不愿意耗费体力,如果必须耗费也是越少越好。
我害怕在冰上走会滑倒。
如果我走得太远,上课可能会迟到。
以上大多数想法让他们把“停车难”的问题看成一个不存在的问题,从而改变对现实的看法,并由此摆脱问题。
有一部分教师很清楚,运动对他们有益,不过其实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为什么要把工作和锻炼分开对待呢,比如匆匆赶回家再赶去网球俱乐部?为什么不把上班和锻炼身体结合起来呢?
有了这一理论,各位博学的教授得以将问题从“怎样能占到距离最近的停车位?”转化成“怎样能占到距离最远的停车位?”瞧,问题解决了。天气不好的时候穿运动服,就可以克服对身体不适的担心。其实,穿运动服可以提高舒适度,不只是因为停车位,还因为设计出运动服本来就是为了舒适,而不是为了穿出教授气派去吓学生。教授可以选择新的路径,沿路找找有意思的东西,让步行变得有趣。一位教授随身携带步数计,测量每天走过的路程,由此激发了对公制度量衡系统的兴趣。另外一位教授在自己的日常锻炼中增加了沿途弯腰捡垃圾这一项目,每一趟路至少要捡起十次垃圾。这样,他在把小肚子弄平坦的同时也为遏制污染做了贡献。
教授们曾经花了大量时间,去找车位、超速抢时间、为占到最近的车位而不惜咒骂他人,弄得精疲力竭,现在回头看,他们不由得好奇,为什么没早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授们意识到,一旦遵循了下面这样一条简单的原则,问题就烟消云散了。
为了改变局面,试着把责任归到自己身上——哪怕只有一会儿也行。
事实上,这没法说这是为人民群众解决了问题。多年以后,仍有很多人在校园里转着圈、消耗着宝贵的燃料,气得满脸通红,只为找一个理想的停车位。说实话,很少有人真采用了上面那种方法。在校内最偏远的停车场“蛮荒之地”,停着的车辆寥寥无几。但毕竟,这种方法还是为那么一两个人解决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