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烟雾缭绕
某班级由11个学生组成,他们每周三下午上3小时课,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且老师是个聪明人。尽管12个人中有11个不抽烟,剩下的那个人却有严重的雪茄瘾,这让大家错愕不已。
教室很小,通风不畅。那位学生的雪茄烟虽然廉价,但烟雾扩散得非常快。第一次上课时,刚上完第一节课,烟气就已经布满了整个空间,只有最矮的学生幸免于难,几个高个子的脸都已经变绿了。而吸烟的同学还在一脸幸福地吞云吐雾,完全没有意识到有任何问题。老师是个问题解决者,在他看来,显然出现了问题,或者说问题很快会出现。
在读下去之前,想想这个例子,给下面的问题选择一个答案:
这个问题应该由谁来解决?
(a) 不抽烟的学生
(b) 抽烟的学生
(c) 老师
(d) 教务主任
(e) 这所大学的校长
(f) 以上没有正确答案
(g) 以上全部(包括f)
事实上,老师(选项c)并未发现有什么问题,因为他的父亲吸雪茄烟,他从小就在烟雾中长大。这位老师对空气中弥漫的烟味非常适应,甚至觉得抽烟这种恶劣的习惯很正常。和往常一样,教务主任和校长在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完全置身事外。因此,通过排除,选项只剩下(a) 不抽烟的学生和(b) 抽烟的学生。
第二次上课时,老师迟到了10分钟,学生们只好等着。一个不抽烟的学生抓住了这次机会,发起了一次解决问题的班级会议,主题是教室内的空气污染。老师抵达教室时,会议正进行得热火朝天,连那个抽烟的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也许是因为这门课本来就是关于怎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老师明智地允许会议继续进行。再说,他也寡不敌众。
黑板上逐渐列出了几种可能性,包括:
在下午上课前,由每位班级成员打电话给还在上班的抽烟者,提醒他不能携带雪茄。
由某一位有早起习惯的班级成员在凌晨4:30打电话给抽烟的同学,问他上次上课的时候为什么要抽烟。
把抽烟者车胎的气放掉,抽一支雪茄就放一个车胎的气。正所谓以牙还牙,以气还气。
全班用了整整一个小时,笑场无数次,终于让抽烟的同学明白了他们的意思。这种方式让他没有被冒犯的感觉,也没有置他于被动防御的境地。
接下来,主持会议的同学问抽烟的同学,觉得哪个建议可以接受,或者经过修改之后可以接受。几乎同时,抽烟的同学说他愿意上课期间不再抽烟,转而培养其他在社交中不那么讨人厌的(甚至是讨人喜欢的)习惯。为了符合这门课“创造性”的主题,他提出每个同学每周带一些口感比雪茄更好,至少是更有趣的零食全班一起分享。
大家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在教室里吸烟的情况就此告终,随之而来的是上千卡路里的奇异零食,例如甘菊饼干、胡萝卜蛋糕、烤鸡翅比萨、绿番茄派、带苜蓿芽夹心的双层巧克力软糖。这个班级平安无事地度过了整个学期,每个人都吃得胖乎乎的。
如果老师认为答案是(c),也就是这个问题应该由他自己来解决,结果会怎样?这样想一想很有启发作用。他可能这样做:
规定禁止吸烟,要求抽烟者退课或者逼得他敢怒不敢言。
规定允许吸烟,迫使一些不抽烟的同学要么退课,要么因为受不了烟味儿而呕吐。
交替设置可以抽烟和不可以抽烟的上课日期(或时间段),弄得大家都为此不开心。
他没有对此做任何规定,而是明智地遵循了自己在问题解决上的信条之一:
当别人可以妥善解决自己的问题时,不要越俎代庖。
这样做不仅是因为问题相关方对问题了解更深入、感受更真切,也因为在他们自己提出解决方案之后,更愿意参与到执行的过程中去。先期花费的时间(一个学期45小时上课时间中的90分钟)使这些人更希望方案能顺利解决问题。
另外,如果老师以权威姿态提出同样的建议,很可能不被学生接受。即使学生能接受,也不会充满热情地付诸实行。我的一位朋友是位一流教授,他生活中有时候漫不经心,在高档餐厅吃完饭之后才发现没有带钱这种事儿常常发生在他身上。这种情况下,他就对餐厅老板笑笑,说:“我们碰到了一点问题。”你能想象如果他说“你碰到了一点问题”会发生什么吗?或者即使他说的是“我碰到了一点问题”了?
如果这是别人的问题,就把它当成是别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