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找到问题所属的层面

问题一:图中所示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东西,它是什么?

图片 | 第17页 | 你的灯亮着吗?: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 | xjpvictor的电子书库

“一个圆。”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这样回答道。如果他们的确解决了问题的话,为什么他们解决这个小问题这么快,而另外有些问题即使能解决,也会让人花上一辈子的时间?尽管刚开始讨论问题的解决困难重重(之前的章节有不少令人费解的地方),人们的确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也解决了成千上万别的问题。你刚才可能差点要开始相信人类是无法解决任何一个问题的了!

当你以大多数人解决问题一的速度解决了一个问题时,可能不会意识到这是怎么做到的,揭示问题解决过程的一个好办法是问一问:

如果想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该怎样变换问题的表述方式?

在这个例子中,问题的表述方法帮上了大忙。为什么呢?很可能是因为有“常见”这个词在。现在把问题的提法改一改,检验一下上面的假说。

问题二:图中所示是一个东西,它是什么?

或者保留“常见的”,删去表示强调的“非常”,得到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三:图中所示是一个常见的东西,它是什么?

把关键词换成它的反义词,可以让测试更有说服力,就像这样:

问题四:图中所示是一个非常不常见的东西,它是什么?

像这样在问题的表述中作出如此“微小”的改动来观察效果,可以作为派对上一个有趣的游戏,也可以作为一个科学实验。让不同的人或群体拿到不同的问题表述,各种表述之间只有细微的区别,而问题的答案都是同一样东西。在派对游戏上,人们随后就会看到所有人对问题的回答,并根据答案猜问题是什么。而在科学实验中,通过分析答案可以深入了解人们的思维过程,看看他们如何确定:

我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在实验中,绝大多数人对问题一的回答是“圆”。当“非常”删去后,回答“圆”的人数比例下降。删去“常见的”之后,比例进一步下降。在“常见”前加上“不”之后,原始问题的意思发生了变化,回答“圆”的人数比例降到了零。取而代之的答案包括“洞”、“呼啦圈”、“从橡皮头一端俯视的铅笔”、“椭球体的横截面”、“镥质硬币”、“显灵板上的圆形透镜”、“赫伯怀特式靠背椅上的饰品”、“一只不守规矩的蜜蜂所建蜂窝的一部分”和“微型直升机的停机坪”。

另一方面,尽管很多人会在前三个问题下写些回答,相当多的人拒绝回答问题四。在被问到为什么不作答时,大部分参与者说,他们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的机会太渺茫,不值得冒险一试。你可以再改一改问题来检验上述分析:

问题五:图中所示是一个非常不常见的东西,想想它可能是什么,给出一个最不合常规的答案。

这样一来,很少有人答不上来了。因为问题看起来问的是他们的“观点”而非“正确”的答案,危险解除了。每个人(或者说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而且每个人对于自己的观点都是专家。

一旦确定问题,人们会先浏览一下,以便从语义层面上给它定位。如果在期末考试中出现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亨利八世杀了自己的妻子?阐述你的观点并评价他杀妻的手段。

看到“阐述你的观点”,学生会判断出题人真正需要的并不是一个“观点”,而是一个“正确的”答案。亨利八世沟回密布的大脑中所想的“真正”原因,只有教授才能彻底弄清楚。

只要可行,人们会首先把问题置于让自己觉得最舒适的语义层面上。如果教授是一位软心肠的自由主义者,而且学生在他讲亨利八世的整节课都在打瞌睡,那么,最舒适的情况应该是假装这个问题的确是在问学生自己的观点。考完试之后,可以试着去辩解说这是教授的错,他应该在措辞上更加谨慎。不过,如果他比较固执,循规蹈矩,学生们就不能再拐弯抹角玩诡辩术了。在“最舒适”的层面上,问题的意思是这样的:

为什么亨利八世杀了自己的妻子?他杀妻的手段如何?关于这两个问题我上课时是怎么说的?

图片 | 第17页 | 你的灯亮着吗?: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 | xjpvictor的电子书库

这里的“舒适感”之所以会出现,可能是因为人们知道该如何解决某个层面上的问题。人们可能知道问题的来源、问题出现的背景,或者对于问题的实质有更微妙的感觉,无法用语言表达,但人们知道它是“正确的”。

在问题一中,“常见的”一词帮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排除了“椭球体”这一答案,图画的特征又排除了呼啦圈一类的东西,从而将问题定位于“平面几何”这一层面。在问题四中,由于不可能在平面几何的层面上解决问题,一些人转向了复杂度极高的层面。然而,同一个问题也使得另外一部分人根本无法确定该问题的语义层面到底是什么。

如果这个问题出现在Dick and Jane's Golden Book of Puzzles中,人们可能会定位到“玩具”的语义层面上,因此给出如呼啦圈、没有辐条的自行车轮胎或者机械积木“万能工匠”中的一个轮子上的洞之类的答案。但由于出现在这本内容复杂的满是经验之谈、关于如何定义问题的书中,加上这本书自称对粗心大意的读者来说陷阱遍布,给这个问题确定语义层面所需要的背景信息变得异常复杂。很少有读者会从简单的几何学角度来考虑,这个角度好像太明显了。但是这样一来,对粗心的读者而言,上述问题不就是一个陷阱了吗?

后记

顺便说一句,如果你现在已经相信,这幅图所代表的是一个圆形物体,具体是什么有无数种可能,那就试着把它和一些“真正”的圆形物体比较一下。你的结论有变化吗?这下,你是不是更欣赏下面这条重要原则了?

当你沿着定义问题的道路疲倦前行时,过一会儿就要回头看看,确认自己没有走错路。

图片 | 第17页 | 你的灯亮着吗?: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 | xjpvictor的电子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