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达成合作
如何达成合作
这些例子和实验已经说明了成功合作的几个先决条件和策略。让我们更系统地介绍这些概念,并利用它们解决更多的现实生活实例。
成功的惩罚机制必须满足几个要求。下面我们逐一列出。
觉察欺骗惩罚欺骗之前,必须觉察到欺骗。如果觉察快速而且准确,惩罚的实施就能够即时无误。这在提高欺骗成本的同时,减少了欺骗的好处,从而提高了成功合作的可能性。比如,航空公司时常监视对手的票价;如果美国航空公司打算降低其纽约至芝加哥的票价,联合航空公司可以在5分钟内就做出反应。但是在其他情况下,想降价的公司可能会跟顾客秘密交易,或者通过一笔涉及飞行时间、服务质量、安全保证等许多方面的复杂交易来掩饰其降价。极端情形下,每个公司只能观察到自己的销售和利润,它们不仅取决于其他公司的行动,还取决于一些机会元素。比如,一家公司的机票销售量还可能取决于需求的变化,而不是仅仅取决于其他公司的秘密降价。这样,觉察和惩罚不仅变得缓慢,而且也不准确,更增强了欺骗的动机。
最后,当同一个市场上有三家以上公司同时行动时,他们不仅需要找出是否存在欺骗,还要找出欺骗者是谁。否则,惩罚不但不能针对性地惩戒坏人,而且会变得迟钝无效,或许还会引发价格战,以致伤害所有人。
惩罚的性质接下来是惩罚的选择。有时候,参与者会采取惩罚他人的行动,这些行动会被欺骗行为激发起来,即使在单次互动博弈中也是如此。就像我们在《洛城机密》中的囚徒困境中指出的,如果雷若伊因为替国家作证而从轻判刑,那么,他出狱后将遭到苏格和蒂龙的朋友的报复。在得克萨斯州A&M大学的课堂实验中,如果学生们可以觉察出是谁背叛了所有人的合谋而选择了1,他们就可能对欺骗者施以社会制裁,比如排斥这个欺骗者。这样,就不会有几个学生愿意为了多得50美分而冒这个险了。
在博弈的结构里还存在其他类型的惩罚。一般而言,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在于这个博弈是重复进行的,这一轮欺骗的所得将导致后面几轮的损失。这些是否足以觉察出哪个参与者打算欺骗,取决于得失的大小以及将来相对于现在的重要性。我们很快就会继续讨论这个方面。
清晰性可接受行为的界限,以及欺骗的后果,对潜在的欺骗者而言应当是清晰的。如果这些是复杂的、含糊不清的,参与者就可能因为失误而欺骗,或者不能做出理性的计算,而是根据某种直觉行事。举个例子,假设彩虹之巅(RE)和比比里恩(BB)正重复进行定价博弈,RE决定,如果RE过去17个月内的平均折扣利润比同期产业资本的平均真实回报率低10%,它就推断BB欺骗了。BB不能直接知道这个规则;它必须通过观察RE的行动来推断RE所采用的规则。但是,这里陈述的规则太复杂了,BB根本无法弄清楚。所以,这不是一个阻吓BB欺骗的好方法。而像以牙还牙这样的策略就表达得相当清楚:如果BB欺骗,它就会看到RE在下次降低价格。
确定性参与者应该确信,背叛将受到惩罚,合作则会得到回报。在像世界贸易组织(WTO)贸易自由化这样的国际协议中,这是一个主要问题。当一个国家投诉另一个国家违背了贸易协定时,WTO就会发起一个行政诉讼程序,而一拖就是几个月,甚至好几年。案件真相几乎对判决没有任何影响,判决通常更多地取决于国际政治规定及外交政策。这种强制执行的判决程序显然不可能发挥什么作用。
规格这样的惩罚应该有多严厉?似乎没有限制。如果惩罚严厉到足以阻吓欺骗,惩罚就无须实际执行了。因此,要阻吓欺骗,最好把惩罚设定在尽可能严厉的水平。比如,WTO可以这样规定,任何国家要是违背了其将保护性关税维持在协定低水平之内的承诺,都会遭到核武器袭击。当然,大家会被这个规定吓得退缩不前,不敢欺骗;但大家至少部分会认为某个失误也可能导致核攻击的发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当失误可能发生时,正如实际中常会发生的那样,惩罚的规格应该保持能够成功阻吓欺骗的尽可能低的水平。在极端情况下,原谅偶然的背叛甚至可能是最优的策略,例如,一家明显为生存而竞争的公司的对手可能会允许它降一点价,而不会进行报复。
重复性现在来考察一下RE和BB之间的定价博弈。假设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它们彼此相处愉快,一直都把价格维持在其联合利益的最佳点,80美元。有一年,RE的经理考虑降价至70美元的可行性。他们估计,70美元的价格将会给他们带来额外的利润110 000美元-72 000美元=38 000美元。但是这可能导致彼此信任关系的瓦解。RE应该预计到,以后几年内BB也将选择70美元的价格,每家公司将每年只获利70 000美元。而如果RE遵守了最初的协议,每家公司本可以获得 72 000美元的利润。因此,RE的降价行为将给它带来以后每年72 000美元-70 000美元=2 000美元的损失。为了38 000美元的一次性赢利值,BE值得以后每年损失2 000美元吗?
决定现在与未来的报酬是否均衡的一个关键变量是利率。假设年利率为10%。那么,RE可以把它赚的额外的38 000美元存进银行,然后以后每年赚取3 800美元的利息。这远远超过了以后2 000美元的年损失。因此欺骗符合RE的利益。但如果年利率只有5%,那么,在以后每年,38 000美元只能给RE带来1 900美元的利息,它小于协议瓦解后的2 000美元的年损失;这样,RE就不会欺骗了。使二者均衡的利率应为2/38=00526,即每年526%。
这里的关键点在于,利率较低时,未来相对更有价值。例如,如果年利率为100%,那么未来相对现在而言价值很低,一年后的1美元只值现在的50美分,因为你可以在一年内把50美分变成1美元,另外赚到50美元的利息。但是,如果年利率为零,那么一年后的1美元的价值与现在的1美元相等。
如果大家读读财经报刊,就一定经常会看到如下表述:“利率与债券价格反向变动。”利率越低,债券价格越高。债券是未来收入的保证,反映了未来的重要性。这是牢记利率作用的另一种方法。在我们所举的例子中,当实际利率稍高于5%时,对每家公司而言,把他们的最佳联合价格80美元降低10美元的动机非常小,重复博弈中的合谋可有可无。我们将在第4章中探讨,如果没有对未来的顾虑,且欺骗的诱惑无法抗拒,价格会降到多低。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是关系延续的可能性。如果这种衬衫仅仅是风靡一时的时尚商品,第二年可能根本卖不出去,那么,任何未来损失的可能性都不足以抵消今年欺骗的诱惑力。
但是除了衬衫外,RE和BB还销售很多其他商品。在衬衫价格上欺骗,将来会不会招致对于对其他商品的报复?这种极大报复的可能性是否大到足以吓阻背叛?唉,对维持合作关系而言,多产品相互作用的方法是否有用没这么简单。多产品报复的可能性,伴随着立即从所有其他方面的同时欺骗中获益的可能性,而不仅仅是指一个方面。如果所有的产品都有完全相同的赢利表,那么得益和损失都会增加相同的量,这个量与产品的数量相等,因而,不论最后的均衡赢利是正的还是负的,这种变化趋势都不会改变。因此,在多产品囚徒困境博弈中,成功的惩罚必须以更微妙的方式,这取决于产品之间的差异。
第三个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是经济规模随着时间的预期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两个方面——稳定的增长或衰退,以及波动。如果预期经济会增长,那么,现在想要背叛的公司就会认识到,由于合作关系破裂,它很可能在将来损失得更多,于是对欺骗更加犹豫。反之,如果经济正走下坡路,那么,企业知道将来没什么可拿来冒风险的,就会更倾向于欺骗。至于在经济波动期,公司更倾向于在暂时的繁荣到来时欺骗;欺骗能为它们带来更多的即时利润,但是根据平均的定义,在将来经济容量只达到平均水平时,由合作瓦解造成的利润下滑会打它们个措手不及。因此,我们预计在需求旺盛时期会爆发价格战。但情况并不总是如此。如果某时期的低需求是由普遍的经济萧条造成的,那么,顾客的实际收入就会降低,结果他们可能成为更精明的购物者,他们对某家公司或其他公司的忠诚度可能会降低,而且可能对价格差异反应更加灵敏。这种情况下,降价的公司就可以指望从其对手那里吸引来更多的顾客,从而从背叛中获得更大的即时利益。
最后,参与者群体的构成十分重要。如果结构稳定而且预期会这样保持下去,就有助于维系合作。合作协议中无关的或没有参与史的参与者更可能违约。如果当前的这群参与者预计将来有新成员加入,从而动摇这种心照不宣的合作关系,这就会增加他们自己欺骗的动机,谋取一些额外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