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 1 运用“自上而下”的写作法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写作类别多为说明文,包括报纸文章、大学论文、商业备忘和书信。说明文通常解释且总结一个主题或事件。从策略上来讲,写一篇说明文,总结或结语一般放在开头而非结尾。首先告知读者文章大意,再提供支撑观点的事例或细节,这样,读者就不必猜测作者的中心思想。
说明文的主要目的是解释、告知或说服,而小说或其他创造性写作的主要目的是启发或娱乐。就小说和其他创造性写作而言,延迟给出总结无伤大雅(甚至是更好的选择),比如意外的结尾。但是,说明文在写作时不宜向读者隐瞒结论,应开门见山地给出,不要玩“我有个秘密”的把戏。
经验丰富的写作指导老师在纠正学生写作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把总结放在文章的最开头,而不是结尾处。老师们常常会让学生写一篇任意主题的短文,完成以后走到每位学生面前,在完全不看学生到底写了什么内容的情况下,直接圈出最后一句挪到文章开头。因为老师们知道,在大部分情况下,学生写的最后几行文字包含了文章结论。这个技巧被称作“BLOT”或“bottom line on top”,即末行上移。在最后进行总结是人处理事务的本性,也合乎逻辑。但是,说明文的写作重点应该自上而下,采用倒三角结构,倒三角形上端的宽基座就相当于文章开端给出的总结论。
多运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写作:
最重要
次重要
次重要
最不重要
避免使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写作:
最不重要
次重要
次重要
最重要
报纸行业非常依赖这种“自上而下”的写作技巧。记者们都知道,如果他们写的故事超过额定篇幅,编辑则会将文章从后往前砍掉。因此,这类文章的结语一般不会出现在最后几行,相反,最后通常是些无足轻重的细节。
写作失误经常与会话中的失误相似。我们在写作时,应该要考虑先给读者一个目标,然后再告诉他们抵达目标的方向,否则就无法以最高效的方式传递信息。“自上而下”法在日常生活交流中的作用,从以下对话中可见一斑:
较差版
两位同事间的对话:
较优版
两位同事间的对话:
在以上两个版本中,下划线标注的句子就是总结。试着从听者的角度来看想象第一个版本有多令人讨厌,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可能会抓狂——当你最后弄明白说话人的重点时,你可能还得请他或她再把所有内容重复一遍,以便记住细节。写作也一样。读一篇文章但是完全不知道内容引向何处同样让人郁闷。
从概念上来讲,我们愿意以下行的写作结构进行思考,即“下山”式地从总结到细节,而不是“上山”式地从细节到总结。
比较以下同一篇商务写作的两个不同版本,第二篇在写作方法上更遵循“自上而下”的原则。总结在最开头:“如果以人口作为衡量标准,亚洲和非洲代表了未来基础消费品的最大国际市场。”另外,第二篇还将数据单独作为细节说明使用。
效果较差
效果较好
现在,再来看看这篇文章:
上述划线部分的总结,其位置可以说好也可以说不好,这取决于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如果写作意图是向读者传递信息,那就不好,因为总结应该放在更靠近开头的位置。但由于这也可能是一篇创造性作品,旨在娱乐,那么总结可以延后。记住支配日常说明文写作的原则:总结应该处于或接近文章开头。
在没有目的地和飞行方向时,飞行员决不会将飞机驶离跑道。当写作意图是解释或告知时,我们应该先总结,然后再运用细节作为支撑,不要玩“我有个秘密”的把戏。

